如何理解教育政策?

题目

如何理解教育政策?

参考答案和解析
正确答案: 首先,教育政策具有鲜明的历史性和阶级性。不同的国家的教育政策都有所不同。即使是一个国家,不同历史时期的教育政策也不尽相同。这是因为,教育政策是根据教育面临的形势和任务确定的。因此,教育政策总是具有鲜明的历史性和时代特色。另外,教育政策与教育方针一样,体现的是统治阶级的意志,是统治阶级从自身的利益出发所制订的教育政策规定。教育政策在具有历史性的同时,还具有鲜明的阶级性。
其次,教育政策具有灵活性与前瞻性。教育政策是国家为完成教育任务、实现教育目标而协调教育的内外关系,对教育工作的目标、途径和方法做出的—种战略性、准则性的总体行政准则。其具有严肃性,一经公布,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就应该坚决贯彻执行。但另一方面,教育政策也是在执行过程中不断被修正和完善的,所以教育政策本身是具有灵活性的。同时,正因为教育政策的实施要经历一个过程,所以教育政策的制订要具有前瞻性,要始终能够统领教育事业的发展。
再次,教育政策要具有科学性和实践性。制定教育政策要实事求是,要使教育政策切实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但同时,教育政策的条文、原则,不应该以抽象理论的形式出现,而要以具体的行为准则、规则的形式出现,它应该具体明白地告诉行为者应该怎样做、不应该怎样做,而不应该仅仅停留在理论说明的层次上。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就是解决如何筹措教育经费、如何分配教育经费以及如何使用教育经费的问题。

A.教师政策

B.教育质量政策

C.教育经费政策

D.教育体制政策


答案:C

解析:教育经费四大政策所要解决的问题,是一个国家教育改革与发展中的关键问题。大家知道,一个国家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有两个问题最为重要,一个是"为什么"的问题,一个是"怎样办"的问题。因此,就必须要对这两个问题作出政策规范。教育质量政策解决的是"为什么"的问题;教育体制政策、教育经费政策和教师政策解决的是"怎样办"的问题。先看"为什么"的问题。我们知道,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在开始从事教育活动的时候,就要对教育活动对象的质量标准进行设计,以使教育活动有的放矢地进行,国家办教育,当然首先要对其培养人才的标准作出规定。因而国家在制定教育政策时,就要制定教育质量政策规定人才培养的质量标准。再看"怎样办"的问题。

第2题:

如何理解教育的经济功能?


答案:
解析:
答案要点:
(1)教育能把可能的潜在的生产力转化为直接现实的生产力,是劳动力再生产和提高的重要手段之一;
(2)教育是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前提;
(3)教育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它能够为社会带来巨大的经济价值;
(4)教育还可以生产新的科学知识、新的生产力。

第3题:

如何理解货币政策各目标之间的关系?


正确答案:
(1)货币政策的目标一般可概括为:稳定物价、充分就业、经济增长、国际收支平衡和金融稳定。
(2)货币政策之间的关系较复杂,有的在一定程度上具有一致性,如充分就业与经济增长;有的相对独立,如充分就业与国际收支平衡;更多表现为目标间的冲突性。各目标之间的矛盾表现为:物价稳定与充分就业之间存在一种此高彼低的交替关系。当失业过多时货币政策要实现充分就业的目标,就需要扩张信用和增加货币供应量,以刺激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扩大生产规模,增加就业人数;同时由于需求的大幅增加,会带来一定程度的物价上升。反之,如果货币政策要实现物价稳定,又会带来就业人数的减少。所以,中央银行只有根据具体的社会经济条件,寻求物价上涨率和失业率之间某一适当的组合点。
物价稳定与经济增长也存在矛盾。要刺激经济增长,就应促进信贷和货币发行的扩张,结果会带来物价上涨;为了防止通货膨胀,就要采取信用收缩的措施,这会对经济增长产生不利的影响。物价稳定与国际收支平衡存在矛盾。若其他国家发生通货膨胀,本国物价稳定,则会造成本国输出增加、输入减少,国际收支发生顺差}反之,则出现逆差,使国际收支恶化。经济增长与国际收支平衡的矛盾。随着经济增长,对进口商品的需求通常也会增加,结果会出现贸易逆差}反之,为消除逆差,平衡国际收支,需要紧缩信用,减少货币供给,从而导致经济增长速度放慢。
综上所述,由于各目标间存在的矛盾性,中央银行应根据不同的情况选择具体的政策目标。

第4题:

如何理解教育现象及教育规律?


正确答案:A.教育现象是教育的外部表现,包括教育社会现象和教育认识现象。
B.教育规律是教育内部诸因素之间、教崐育与其他事物之间的内在必然联系。

第5题:

如何理解新经济政策?


答案:
解析:
【答案要点】新经济政策是相对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而言的,是对“战时共产主义”时期形成的经济体制进行的全面改革。
(1)核心内容:
①在改革旧经济关系、建立新经济关系方面用逐步过渡的方法代替直接过渡。
②在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方面,在保证公有制为主的条件下,允许私人经济存在,发展国家调节下的商品货币关系。
③实行物质利益原则,克服分配上的平均主义。
④把计划调节和市场调节结合起来。
(2)目的:
在于建立工农经济联盟,吸引广大农民和其他个体劳动者参加社会主义建设;调动一切力量发展生产,改善人民生活;保证社会主义经济最终战胜资本主义经济。
(3)实质:
新经济政策两个特征:首先是利用商品货币关系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其次是允许资本主义在一定范围和程度上恢复和发展,利用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从上述两个特征来看,新经济政策的实质是无产阶级国家利用市场、商品货币关系和国家资本主义的形式和方法,发展社会生产力,加强工农联盟,通过社会主义成分和资本主义成分的经济竞赛,最后战胜资本主义,建立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
(4)评价:
新经济政策反映了在苏联这样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里建设社会主义的客观规律,探索了在小农国家里建设社会主义的具体途径和方法,它推动了生产力的迅速发展,巩固了工农联盟和国家政权,是一条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第6题:

如何理解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答案:
解析:
【要点解析】(1)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
(2)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
(3)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为重点的教育:
①创新能力不仅是一种智力特征,更是一种人格特征,是一种精神状态。
②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相辅相成。
③重视创新能力的培养,也是现代教育与传统教育的根本区别所在。

第7题:

如何理解智者派的教育活动和教育贡献?


答案:
解析:
智者不仅在希腊文化史上占有 重要地位,作为西方最早的职业教师,他们 对希腊教育实践和教育思想的发展,同样做 出了重大贡献。 (1) 有教无类,学术自由。 智者云游四方,在各个城邦游走授业。 他们对教授知识的对象要求不多,以钱财而 不以门第作为教学的唯一条件,所需要的就 是能够付得出报酬。这种游走讲学、自由授 业的教育,扩大了教育对象的范围,对促进 城邦之间的文化交流、推动文化知识的大众 化传播和增进社会流动,起到了重要作用。 (2) 确立了培养政治家的教育目的。 智者最关心的是道德问题和政治问题, 并把系统的道德知识和政治知识作为主要的教育内容。这样,不仅丰富了教育内容,而 且提供了一种新型的教育——政治家或统治者的预备教育。这种教育是奴隶主民主政治 发展到鼎盛时期必然产生的客观需要。 (3) 扩大了教育的内容。 智者适应了时代对辩论、演讲的广泛需 要,抱着实用的目的研究与辩论、演讲直接 相关的文法、修辞、哲学等科目,并把这些知识传授给他人,因而,既拓展了学术研究 的领域,又扩大了教育内容的范围。西方教 育史上沿用长达千年之久的"七艺”中的前三艺(即文法、修辞学和辩证法),正是由 智者首先确定下来的。 (4) 职业教师的出现使教育开始走向职业化。 智者的出现表明,在希腊职业教师已逐步取代原有的“大众教师”(如诗人、戏剧作家),教育工作已经开始职业化。这对提 高教师的地位、提高教育工作的成效,无疑 具有重要的意义。由于职业教师的出现,教育活动的内容、方法逐渐规范化,这同样有助于教育的进步。 (5) 奠定了希腊教育思想的基础。 智者对希腊教育思想的发展所作出的贡献尤为突出。正是由于智者的出现,希腊教 育思想才真正成型。这主要表现在,希腊教 育思想所探讨的基本问题,大多已由智者提出,并在不同程度上做了理论的探讨。另一 方面,希腊教育思想中的一些基本范畴、命题、原理,在智者们的言论中也或多或少地涉及了。简言之,在智者的教育思想中,已经包含了全部希腊教育思想发展的基本线索和方向。

第8题:

如何理解素质教育?


正确答案:
第一,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而不是只注重一部分人。更不是只注重少数人的发展。
第二,素质教育是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必须把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有机的统一在教育活动的各个环节中。
第三,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第四,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创新精神为重点的教育。

第9题:

如何理解财政政策?


正确答案: 财政政策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进行宏观调控的经济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财政政策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财政政策是政府为了实现一定时期的宏观调控目标而制定的指导财政活动、处理财政分配关系的基本准则和措施的总和。广义财政政策所规范的范围是整个财政活动领域,它体现政府财政活动的取向和行为规范。狭义的财政政策是政府为了实现社会总供求平衡的目标,对财政收支总量和结构进行调整的准则和措施的总和。
对财政政策的理解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1)政策主体:即制定和执行财政政策的机构,包括各级政府。
(2)政策客体:即财政政策所要调节的对象。从微观层面看,调节资源配置,调节收入分配;从宏观层面看,调节总需求的总量和结构,也可以运用合适的手段影响总供给的结构和水平。
(3)财政政策的目标:即财政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所要达到的目标。通过追求社会总供求的平衡实现宏观经济的稳定增长。
(4)财政政策手段:即实现政策目标所需要的各种政策工具。包括税收、公债等收入工具,以及财政投资、补贴等支出和预算政策等。

第10题:

如何理解公共政策主客体的互动?


正确答案: 在政策制定和执行过程中,政策主体和客体之间不停地进行互动,主体带着一定的意向和目的去认识和改造客体,客体又不断向主体施加影响,政策系统的基本功能就是在这种相互趋近的双向运动中实现的。
首先,这里的政策客体主要是针对公共政策的目标群体而言的。由于公共政策系统及其运行过程的高度复杂性,公共政策的主体与客体之间无疑存在着较为强烈的互动。
当然,由于公共政策系统及公共政策过程的复杂性,公共政策主体和公共政策客体的划分只是相对意义上的。作为公共政策客体的目标群体和公共政策主体之间是相互作用、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换的。
一方面,对于许多处于中间层次的人、团体和组织而言,他们往往充当了政策主体和政策客体的双重角色,也就是说,公共政策主体在某些情况下可以作为客体而存在,公共政策客体也可以作为主体而存在。
另一方面,公共政策主体对公共政策问题的界定和解决问题的目标直接规定了目标群体的范围和性质,而目标群体并不是消极被动的,而是具有能动性,对公共政策主体起着反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