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述依恋发展的过程。

题目

试述依恋发展的过程。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依恋的形成和发展分为四个阶段()

A.依恋建立期

B.目的协调的伙伴关系

C.后依恋期

D.依恋关系明确期

E.前依恋期


参考答案:ABDE

第2题:

鲍尔比将婴儿依恋发展划分为( )三个阶段。

A.安全型依恋、回避型依恋、反抗型依恋

B.容易型依恋、困难型依恋、迟缓型依恋

C.初级依恋、次级依恋、高级依恋

D.无差别的社会反应、有差别的社会反应、特殊情感联结


正确答案:D

第3题:

简述婴幼儿亲子依恋的发展过程。


参考答案:答:(1)前依恋期(0—2 个月)。婴儿最初表现出一系列不同的机能性反应,即哭泣、微 笑等信号行为与依附、要求拥抱等趋近行为。 (2)依恋关系建立期(2~7 个月)。这一时期的婴儿出现了对熟悉人的识别再认,熟人较 陌生人更能引发婴幼儿的依恋反应,但仍然无区别地接受来自任何人的关注。 (3)依恋关系明确期(7—24 个月)。这一时期儿童出现了分离焦虑与对陌生人的谨慎或 恐惧,出现了对熟人持久的依恋情感,并能与之进行有目的的人际交往,从而形成对特定个体 的一致的依恋反应系统。 (4)目标调节的伙伴关系期(24 个月以后)。这时的儿童已能理解父母的需要,并与之建 立双边人际关系。

第4题:

鲍尔贝关于儿童依恋发展的阶段划分(儿童早期依恋发展的阶段理论)。


正确答案: 鲍尔贝依据儿童行为的组织性、变通性与目的性发展的情况,把儿童依恋的产生与发展过程分为4个阶段:
1.前依恋期(0~2个月)。儿童还未实现对人际关系客体的分化,因而对任何人都表现出相似的行为反应,可以接受来自陌生人的关注与爱护。
2.依恋关系建立期(2~7个月)。儿童出现了对熟悉人的识别再认,熟人较陌生人更易引起强烈的依恋反应,但仍然无区别的接受来自任何人的关注。
3.依恋关系明确期(7~24个月)。出现了分离焦虑与陌生人的谨慎或恐惧,出现了对熟人的持久的依恋情感。
4.目标调节的伙伴关系(24个月以后)。儿童已能理解父母的需要,并与之建立起双边的人际关系。

第5题:

试述婴儿依恋对未来适应社会能力发展的影响。


答案:
解析:
艾斯沃斯通过陌生情境研究方法,根据婴儿在陌生情境中的不同反应,认为婴儿依恋存在三种类型:安全型依恋、回避型依恋、反抗型依恋。(详情见简答题第1题)其中,回避型依恋和反抗型依恋合称非安全型依恋。依恋理论认为,我们心理的稳定和健康发展取决于我们的心理结构中是否有一个安全基地。人们都有依附的需要,这个可以依附的对象必须是可以信任并且可以提供支持和保护的重要他人。当孩子有安全的依恋时,孩子会感到被爱、安全、自信,并会从事探索周围环境、与他人玩耍及交际的行为。如果孩子没有安全依恋,孩子会体验到焦虑,并且表现出各种依恋行为:从眼睛搜寻到主动跟随和呼喊。这种行为一直会持续到与依恋对象建立起足够的身体或心理亲近水平,或者筋疲力尽而体验到抑郁与绝望。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学者开始研究依恋关系延续到成年期的可能性。研究表明,安全型依恋者的适应能力最好。他们较有韧性,与同伴关系良好,招人喜爱。安全型依恋者对于关系的满意程度也高于非安全型依恋。他们的关系中有这样一些特点:持续时间长、信任、忠诚、独立,并且更可能以恋爱伴侣为探索世界的安全基地。在苦恼时,安全型依恋者更可能寻求伴侣的支持;同时,安全型依恋者更可能为苦恼中的伴侣提供支持。另外,在发生关系冲突的期间及之后,不安全型依恋者对伴侣的行为作出的反应,加剧而非减轻了他们的不安全感。

第6题:

亲子依恋的发展过程经历哪几个阶段()。

A.前依恋期(0--2个月)

B.依恋关系建立期(2--7个月)

C.依恋关系明确期

D.目标调节的伙伴关系期(24个月以后)


正确答案:ABCD

第7题:

在自我意识发展的过程中,依恋被认为是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人生发展的各个阶段,形成依恋性心理的阶段是(  )。

A.婴幼儿期

B.幼儿期

C.儿童早期

D.老年期

答案:A
解析:

第8题:

安斯沃思将儿童依恋行为发展的模式分为哪几种?()

A.安全型依恋

B.混合型依恋

C.回避型依恋

D.反抗型依恋

E.信任型依恋


参考答案:ACD

第9题:

依恋的发展的第一阶段是“不分依恋对象的导向和信息阶段”,也称为:()

  • A、无依恋阶段
  • B、无分化阶段
  • C、前依恋阶段
  • D、前分化阶段

正确答案:B

第10题:

简述亲子依恋的发展过程。


正确答案: 婴幼儿依恋在出生后6个月中逐渐出现。
(1)前依恋期(0-2个月)。婴幼儿最初表现出一系列不同的机能性反应,即哭泣、微笑等信号行为与依附、要求拥抱等趋近行为。
(2)依恋关系建立期(2-7个月)。这一时期的婴幼儿出现了对熟悉人的识别再认,熟人较陌生人更能引发婴幼儿的依恋反应,但仍然无区别地接受来自任何人的关注。
(3)依恋关系明确期(7-24个月)。这一时期儿童出现了分离焦虑与对陌生人的谨慎或恐惧,出现了对熟人持久的依恋情感,并能与之进行有目的的人际交往,从而形成对特定个体的一致的依恋反应系统。
(4)目标调节的伙伴关系期(24个月以后)。这时的儿童已能理解父母的需要,并与之建立双边人际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