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初期中国民族工业出现了短暂的春天,导致“短暂”的主要原因是(

题目

民国初期中国民族工业出现了短暂的春天,导致“短暂”的主要原因是()

  • A、北洋政府对民族工业扶植不力
  • B、封建自然经济的束缚
  • C、一战后西方列强卷土重来
  • D、巴黎和会中国外交的失败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民国初年报业出现短暂繁荣的表现和原因是什么?
(1)表现
①民国初年,中国的新闻事业出现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有人把武昌起义后的半年称为“报界的黄金时代”。据戈公振《中国报学史》记载,在武昌起义后的半年内,全国的报纸由100多家猛增至500多家,总销数达到4200万份。这两个数字,都超过了历史最高纪录。北京是当时的政治文化中心,新创办的报纸最多,有50家,另据1912年北京政府内务部公布的报告说,从2月12日清帝宣布退位到10月22日的8个多月内,在内务部注册立案的北京报纸有89家。报纸的急剧增加,反映了社会大变动期间人们对新闻的渴求。有的报纸为抢时间、多发稿,还增出午刊、晚刊,有的接电报后立即印发号外。
②政党报刊泛滥。当时的两个大党,即同盟会——国民党和共和党——进步党,为了争占国会席位,都争相创办报刊来为自己作宣传。民国初年,同盟会——国民党系的报纸遍布于各大城市。在上海有《民立报》、《天铎报》、《大陆报》、《太平洋报》、《民国西报》、《中华民报》、《民国新闻》等;在北京有《国风日报》、《亚东新报》;在天津有《民意报》、《国风报》等。其他一些省市也有该系统的报纸。这些报纸拥护共和,反对专制,对袁世凯、黎元洪进行过抵制和斗争,表现了一定的民主精神。但由于资产阶级政治上的软弱和革命上的不彻底性,这些报纸革命的调子越来越低,甚至泯灭敌我,自相矛盾。共和党——进步党系统的报刊也遍布各地。两党对国内外一切事务的主张都针锋相对,互不相让,因而两党报刊也互相攻击,争论不休。争论的问题主要是:实行中央集权还是地方分权,实行“超然内阁制”、“人才内阁”制还是实行“责任内阁”制,国务院对总统负责还是向国会负责,要不要向外国借款,建都于南京还是建都于北京,实行公元纪年还是实行民国纪年,要不要遣散民军等等,其中显然也有原则性的政治斗争。不过,两党报纸之间的斗争实质上是资产阶级政党之间的争夺概略的斗争,是为本党在谇和政府中获得更多的席位和更大的权力而进行的斗争。此外,还有一些小政党、政治团体和个人也办起了不少报刊。
③除政党报刊外,还有一些其他各类的报纸。有政权机构的机关报;有政党的机关报;有民国新贵资产阶级政客出资创办的为自己作鼓吹的报纸;有知识分子为发表自己的主张而创办的报纸;有“专对女界立言”,争取妇女参政的报纸;还有一些是商家为了推销自己的商品而创办的纯商业报纸。此外,新闻通讯社在这里也有较大的发展。
(2)原因
①“暂行报律”事件和《临时约法》对言论自由的规定1912年3月4日,南京临时政府内务部制订了《暂行报律》,在正式宣布废除《大清报律》的同时,与报界约法三章,基本内容为
(一)出版报刊必须发行登记手续;
(二)“流言煽惑,关于共和国体有破坏弊害者”应受惩处;
(三)“调查失实,污毁个人名誉者”应受处罚。
但是这引起了上海报界和章太炎的反对。其主要论点是:立法权在国会,内务部无权制定法律;民国始造,杀人行劫之律未定而先定报律是本末倒置。孙中山知道此事后,政令撤消《暂行报律》。1912年3月12日,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了具有宪法性质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其中规定:“人民有言论著作刊行及集会结社之自由。”人民群众的言论出版自由,第一次载入了国家根本大法。“暂行报律”事件反映了孙中山的新生舆论和办事策略,也反映了当时资产阶级革命派内部的矛盾与斗争。章太炎的文章意气用事,想借机反对孙中山和临时政府,更是错误。也有人是从“绝对新闻自由”的观点出版,反对任何报律。这表现了当时资产阶级新闻思想还很幼稚,不懂得那种“自由”的实质和危害。这样,他们就迫使临时政府不得不放弃对新闻事业的管理和约束,这就为敌人(主要指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利用报刊破坏革命提供了方便。
②颁布有利于新闻事业发展的法律、法令,促进新闻事业的繁荣。3月17日,孙中山应上海日报公会之请,下令交通部核减新闻邮电费,以利报业的发展。交通部接到孙中山的命令后,拟决“报界之电费,悉照现时价目减轻四分之一,邮费减轻二分之一”。3月27日,孙中山批准了交通部所拟酌减报界邮电费办法,并要求交通部“仰即令行所属知照”,并同时致电袁世凯转饬北京邮电总局知照。
③废止亡清限制言论出版自由的旧法规。

第2题:

1922年1月到1923年2月,中国出现了工人运动的高潮,罢工斗争达100次以上,参加人数达30万人以上。促成这个高潮的直接原因是()

  • A、俄国十月革命波及中国
  • B、中国共产党以领导工人运动为中心工作
  • C、国共合作掀起了国民革命运动的高潮
  • D、民族工业短暂春天壮大了无产阶级的力量

正确答案:B

第3题:

一战期间,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出现了一个“短暂的春天”,这从根本上说明( )。

A.辛亥革命为资本主义发展创造了条件
B.列强侵略是中国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障碍
C.欧洲战争提供了极大商机
D.资本主义在中国有很大发展潜力

答案:B
解析: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走过了一条艰难曲折的发展道路:产生于两次鸦片战争后的19世纪六七十年代;初步发展于甲午战争后;进一步发展于20世纪初;短暂繁荣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列强无暇东顾的间隙;日益萎缩于国民政府统治时期;新中国成立后,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在中国近代经济结构多元化的格局中,民族资本主义经济代表着中国经济近代化的进步方向,但由于封建自然经济、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和官僚资本主义经济的压迫和排挤,它始终没有成为近代中国社会经济的主导形式。

第4题:

国民政府统治时期,在()年间,中国民族工业有过短暂性的繁荣。


正确答案:1928-1929

第5题:

20世纪初期,中国人民革命斗争最重要的成果是()

  • A、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 B、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新文化运动发展
  • C、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诞生了伟大的中国共产党
  • D、民族工业出现“短暂的春天”,对外贸易由入超变为出超

正确答案:A

第6题:

二十世纪初期中国近代化进程中最突出的成果是()

  • A、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
  • B、思想文化上民主共和国的观念深入人心
  • C、民族工业出现“短暂的春天”
  • D、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诞生伟大的中国共产党

正确答案:A

第7题:

我国近代民族工业出现“短暂春天”是在()

  • A、19世纪六七十年代
  • B、19世纪90年代
  • C、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
  • D、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

正确答案:C

第8题:

一战期间,中国民族工业出现短暂春天的主要原因是(  )

A.欧洲列强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B.“实业救国”思潮的影响
C.新文化运动的推动
D.辛亥革命创造了条件

答案:A
解析:
一战期间,帝国主义国家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对华输出的资本和商品都有所减少。这在客观上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外部条件。加之辛亥革命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扫清道路,“民主共和”和“实业救国”成为两大进步潮流,民族资本主义得到进一步发展,出现了“短暂的春天”。因此,正确答案是A。

第9题:

从辛亥革命到五四运动前中国历史发展的主要特点包括:() ①国内政治斗争的焦点是民主共和与专制独裁 ②民族工业出现短暂的春天 ③民主共和、实业救国成为当时中国社会思潮的主流 ④旧民主主义革命完成了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过渡

  • A、②③④
  • B、①②③
  • C、①③④
  • D、①②④

正确答案:B

第10题:

民国初年新闻事业短暂繁荣的原因是什么?


正确答案: 1、旧的禁令的废除
2、新的新闻法律体系在中国的建立
(1)将言论出版自由载入国家的根本大法《中华民国临时约法》1912.3.11
(2)颁布有利于新闻事业发展的法律、法令
3、革命党对新闻自由的保护和推动
4、民国“暂行报律”事件的影响
5、国人与世界对报刊和报人的过高期待和自诩

更多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