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管子之学“本末”论。

题目

简述管子之学“本末”论。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简述法家韩非学派“本末”论。


参考答案:

到战国末期,法家的韩非学派进一步把末与工商业等同起来。他不仅把工商看作妨碍农战的,还把工商业看作不生产的。他把财富的一种具体形式-粟-看作财富存在的唯一形式,因而把凡是不能生粟的劳动或行业,都看作是不生产的劳动,不生产的行业。他宣称:夫明王治国之政,使其商工之民少而名卑,以趣本务而寡趋末作(《韩非子·五蠹》)。


第2题:

试简述中国古代变易之学的主要内容和特点。


正确答案:内容:
1、关于事物运动变化的观点。
2、关于“有对”是事物运动变化的圆圈的观点(变易之学的核心)
3、关于对立双方必有一方占主导地位的观点。
特点:变易之学主要特点是注重运用,而非纯哲学理论。
1、是用在思想方法上,反对片面性,主张全面性。
2、是运用于社会实践生活领域,即运用在政治军事文化经济各个方面。

第3题:

简述管子改良周礼的主要内容。


参考答案:

管仲在继承周礼的同时,又对周礼进行了四个方面的改造:
一是打着“尊王”即维护周天子的旗号,“挟天子以令诸侯”,以“尊王攘夷”和维护周礼为名,建立齐国的君主集权制和霸主地位。
二是突破了“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的传统,强调“万物待礼而后定”,用礼来教育和引导民众;同时用削夺封邑的方法打击分封制贵族,加强诸侯的权势。
三是打破了“亲亲”的宗法原则,任用贤能。
四是批判“刑不可知”和轻视法度的旧传统,主张以法令作为人们言行的准则,以公开的法律作为标准,用赏赐以资鼓励,用刑罚纠正偏颇。


第4题:

简述《管子》中轻重理论。


正确答案:《管子》是古代轻重理论保存最多.最详的著作。轻重论是《管子》全部经济学说的基石。史籍中所载轻重论最早是春秋时代的孙叔敖与单旗,但他们的轻重论限于货币。但《管子》中的轻重论不限于货币,其轻重理论可以应用到万物上《管子》主要将货币看作一种流通手段,并通过对货币的敛散以调剂供求。货币和万物一样也是积则重,散则轻。
《管子》还将轻重理论运用于人事方面。其轻重理论甚至运用到外交上,但《管子》轻重论主要谈货币、物价及农产品交换。

第5题:

简述中国文化中冷遇的墨家思想与《管子》中的轻重治国论。


正确答案: 《管子》学派坚信“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重视财富积累对富国强兵的作用,是先秦思想家的一个共许的观点。所不同的是,《管子》的财富观不是片面地重农,片面地强调五谷的生产,相反它强调各业的并兴。《管子》作者所要求的国家富裕,是经济多种经营的富裕。
主张多种经济,甚至提出利用消费以增加就业,必然重视社会分工。多样化的社会生产,又决定了《管子》学者们对私人工商业的并不排斥的基本态度。这种与民三七分利的设想,还将国家的富强和工商业者的利益结合起来。因此,《管子》中的富国论是一个兼顾到民间利益的“富上而足下”的“上下俱富”论。
轻重之术的关键是谷物和货币,谷物和货币是“轻重”之术的核心。有货币方可以收购囤积谷物,有谷物方可回收货币。“轻重”之术在国与国之间的运用,首务是防止重要物资外流,保持“天下轻,我独重”的优势。在《管子》的学派们看来,自古以来的朝代兴亡,没有不是用“轻重”之术的。用此术致敌国于臣服之地,就是“商战”。

第6题:

王夫之认为治理国家不外乎政教两件大事。但是二者有先后本末之分,论先后,他认为,教育在先,政治在后,谈本末,“则政本也”。


正确答案:错误

第7题:

简述《管子》中有关贫富论的社会福利思想。


正确答案: (1)《管子》即分析了贫富问题产生的原因,又提出了解决贫穷问题的具体办法。
(2)《管子》分析了百姓贫困的原因。他认为,国家不能及时的向农民提供足够的劳动工具,到农忙时节,商人趁机哄抬物价,使农民损失巨大。
(3)《管子》认为,贫富应该有度,贫富无度会导致严重的两极分化,对封建国家不利。
(4)《管子》的作者分析了“甚贫”对社会稳定的危害,并提出了“贫穷线”问题。
(5)《管子》提出百姓生活的“贫穷线”问题,在中国历史上还是第一次。这为封建国家控制“贫富分化”之度,制定相应的赋税政策具有重要的意义。

第8题:

中国文化中冷遇的墨家思想与《管子》中的轻重治国论


参考答案:《管子》学派坚信“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重视财富积累对富国强兵的作用,是先秦思想家的一个共许的观点。所不同的是,《管子》的财富观不是片面地重农,片面地强调五谷的生产,相反它强调各业的并兴。《管子》作者所要求的国家富裕,是经济多种经营的富裕。  主张多种经济,甚至提出利用消费以增加就业,必然重视社会分工。多样化的社会生产,又决定了《管子》学者们对私人工商业的并不排斥的基本态度。这种与民三七分利的设想,还将国家的富强和工商业者的利益结合起来。因此,《管子》中的富国论是一个兼顾到民间利益的“富上而足下”的“上下俱富”论。  “富民”是《管子》中一个反复谈到的难能可贵的话题,《管子》的学者特别注意到民生利益,与他们的一个基本的政治观念相关,并不是一时兴到之语。承认民众的求富,承认民众工商业的存在,为后续的历史发展留下了活口,留下了希望,留下了真正能够否定极权制度的根芽。  轻重之术的关键是谷物和货币,谷物和货币是“轻重”之术的核心。有货币方可以收购囤积谷物,有谷物方可回收货币。“轻重”之术在国与国之间的运用,首务是防止重要物资外流,保持“天下轻,我独重”的优势。在《管子》的学派们看来,自古以来的朝代兴亡,没有不是用“轻重”之术的。用此术致敌国于臣服之地,就是“商战”。

第9题:

简述王夫之学思结合的教学思想。


正确答案: 王夫之认为,学与思的关系,是互相结合,互相补充,互相依存的关系。学要博学而思则深入。学要尽量吸取过去的成就而不可任凭自己的主观臆测;思要注意独立思考,深入钻研,不可为过去的框架所拘牵。学习的知识面越广,思考就越深远,越贯通。深入思考遇到困难或感到不够深刻,就会愈益了解博学的必要。二者同时并重,互相促进,这样学习才会有进步。为学教人都要重视学与恩的结合。他的这一观点,发展了先秦儒家学思结合的论述,具有朴素辩证法的思想。

第10题:

试述管子的富国之学。


正确答案:战国时期,在齐国首都临淄东门有一个稷下宫,这是由政府资助,学者们在此开馆讲学,著书立说的地方。在这里,信奉并传承宣扬管仲富国之政的学者形成了著名的管子学派。
管子学派同样主张富国强兵,但在强兵和富国二者之中,强调“民饥不可以使战”(《管子·八观》)。即使为了战争也不必经常把大量财富存储于国库,而应当是在平时对百姓实行轻税,让百姓多保留些财富。在战争需用激增,国库入不敷出时,再增加对百姓的征收,可以得到百姓的理解和支持。管子之学把这种认识概括为“府不积藏,藏于民也”(《管子·权修》),这和法家所主张的“家不积粟,上藏也”是针锋相对的。这也是中国传统经济思想中藏富于民思想第一次明确的表述。
管子之学认识到民是财富的生产者,国库的收入是通过财政渠道从民间征收来的。因此,国库的丰啬对百姓的贫富有直接的依赖关系。它认为财富来自生产,生产主要靠土地与劳动力的结合“谷非地不生,地非民不动,民非作力无以致财”(《管子·八观》)。“力地而动于时,则国必富”(《管子·小问》)。
管子之学比较全面地接触到广义的富国、狭义的富国,以及富民三个方面,并对其中的富民和狭义富国之间的关系在许多方面比商君学派和孟子学派的论述更深入。;但没能从理论上把广义富国、狭义富国和富民三者统一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