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汉书》编纂特点。
第1题:
简述《汉书》的成书和体例。
成书:东汉班固撰,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创始于其父班彪继《史记》而作的《后传》,彪死,班固整理补充,撰成本书。其中八表和《天文志》未成稿,由班固的妹妹班昭和马续续成。
体例:《汉书》在体制上全袭《史记》,只改“书”为“志”,取消“世家”,并入“列传”。有十二纪、八表、十志、七十列传,共一百篇。它叙述自汉高祖元年至王莽地皇四年共二百二十九年的断代历史。
第2题:
简述刘氏父子编纂整理活动意义和影响。
是我国文化史上首次对先秦以来流传的文化典籍所进行的大规模整理、编校活动。其成果,从目录学上讲,造就了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系统目录《七略》,创立了古代图书六分法分类体系和叙录体图书题解形式;从编纂学上讲,使先秦以来流传无序的古书得以新貌面世,并在编纂体例上给后世的编辑出版活动以极大的启示。《七略》的编纂,其意义和影响都是十分巨大的,现代史学家范文澜将其与《史记》并称为我国史学史上的辉煌成就是十分恰当的,因为二者都是西汉大一统时代的产物。
1.奠定古代目录学的基本框架和方法。
2.开创古代书籍整理定著“新书”之例。
第3题:
什么是历史编纂的旨趣?试举例说明它历史编纂的旨趣有哪些特点?
(1)、历史编纂的旨趣:事(事实)、文(表达)、义(意义)
(2)、特点:A、不同时代史家的撰述旨趣往往因时代不同而有所不同,因此史家的进步,往往就是以撰述旨趣为标志的。
如:古典史家:保留历史、提供借鉴;启蒙时代的史家:描述文明史;19世纪的客观史家:说明真相;20世纪的西方史学:探求文明发展的轨迹;司马迁: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梁启超:采用西方人的进化理论,探求人类历史的发展轨迹;近代心考据派:在继承乾嘉考据传统的基础上,借鉴西方的实证方法,研究中国历史的诸问题;马克思主义史家:运用唯物史观指导历史研究,探究历史发展的规律。
B、历史撰述的旨趣体现了史家对历史本质的认识、对历史研究的目的和看法。而对研究主题的选择、对体裁、体例的选择都与此相关。
①把事件脉络认同为历史脉络——编年史:反映了事件的自然发生过程;前一事件与后一事件之间的因果联系。
②空间——国别史(区域史):反映出史家对空间差异性的认识;历史是各个区域逐渐整合起来的认识。
③发生在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中的历史内容有多种,他们都是史家应该关注的对象:人物、事件、制度、学术、思想等。纪传体、传记体、纪事本末体、典制体、会要体、学案体、历史评论、史学评论等体裁。
④当人们试图发现错综复杂的历史现象本身存在着的横向或纵向、局部与整体、个人与整体联系的时候就会采取通史体裁反映历史。历史观→旨趣→内容、编撰形式→对历史的解喻。
第4题:
《后汉书》的编纂者是()
第5题:
简述文摘的特点、类型和编纂方法。
第6题:
简述两汉政府的图书编纂机构
①西汉,丞相萧何在未央宫督建了石渠阁、天禄阁、麒麟阁,作为皇家藏书和图书编校场所。
②东汉,兰台、东观、仁寿阁、石室、宣明殿等成为重要的藏书及校书之所。
③桓帝延熹二年(159),东汉政府创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主持图书编校工作的政府专门官职——秘书监。
第7题:
第8题:
简述《汉书》编纂特点。
①以西汉的皇朝兴衰为断线,突出了皇朝史的地位,《汉书》的断线起源高祖,终于孝平王莽之诛,包括西汉一代史事。
②撰述的重点为武帝太初以后史事。
③内容恢宏,结构严谨,在内容上它包括了西汉皇朝的全部史事,在结构上它分为纪、表、志、传四个部分,不再另立世家。
第9题:
简述《汉书》的文学特色。
第10题:
以下哪个不是《资治通鉴》的成书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