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时期,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发展表现在哪些方面?
第1题:
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诞生和发展
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创立(1919-1927):李大钊——第一个奠基人;李大钊的马克思主义史学贡献表现在:①阐释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②指出了唯物史观对于史学和人生的重要意义③提出了马克思主义的史学方法论。
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初步发展阶段(1927-1937):三大论战:中国社会性质论战、中国社会史分期论战、中国农村性质;郭沫若——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开创者1)《中国古代社会研究》2)中国古史研究方面的卓越成就3)写了多部历史剧及一批史论;吕振羽在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发展史上的贡献
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建设(1937——1949)通史研究取得重大成就;古代思想史研究方面;史学理论
第2题:
第3题:
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证明,要运用马克思主义指导实践,必须实现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马克思之所以能够中国化的原因在于:
A.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内在要求
B.马克思主义与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具有相融性
C.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需要马克思主义指导
D.马克思主义为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提供了现实发展模式
第4题: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具体包括()
第5题:
第6题:
中国古代商业发展,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发展表现出不同的特点。
1、商业中心随经济重心逐渐南移,这一过程,三国南朝始见征兆,唐后期加快发展,到宋代乃告完成。
2、城市之后,农村集市贸易逐渐发展,唐时加快,明清时突出,出现专业市集,新兴市镇。
3、随着商品货币经济的发展,市场商品种类增加,行业细分,民用农副手工产品的地位提升。
4、商业开始时局限于流通领域,到传统社会末期逐渐与生产过程结合,如向小生产者预购、订货、贷款、当包买商等。
第7题:
第8题: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具体包括( )。
A.马克思主义在指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中实现具体化
B.把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上升为马克思主义理论
C.把马克思主义原封不动的搬到中国来
D.把马克思主义根植于中国的优秀文化之中
答案:A、B、D
解析:
一是马克思主义在指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中实现具体化(A)。
旧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东方大国,农民占人口的绝大多数,经济和文化都十分落后。在这样的条件下进行革命,必然会遇到许多的特殊的复杂问题,靠套用马克思主义一般原理和照搬国外经验,不可能解决这些问题。同样,在中国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也不能把马克思主义当作教条,更无法照抄别国经验。只有紧密结合中国国情和时代特征,才能找到适合中国的发展道路,做出合乎中国需要的理论创造。
二是把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上升为马克思主义理论(B)。
在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必然会产生许多具有独创性的实践经验,通过对这些经验的总结和提炼,就会创造出新的理论成果,从而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也就是毛泽东强调的:“是中国革命丰富的实际马克思主义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还包括,要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去总结中国的历史经验。中国是一个有着几千年文明的大国,积淀着丰富的历史经验,应该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把这些经验认真地加以概括和提炼,使优秀历史传统在心的历史条件下得以传承,也为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做出贡献。
三是把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中国的优秀文化之中。(C)
毛泽东指出:’马克思主义一定要和民族的特点相结合,经过一定的民族形式表现出来。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外来思想文化传入中国,要使它能为中国人民广泛接受,并在实践中发挥指导作用,必须找到一种为中国人民所理解和接受的民族形式。这就要求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对中国文化进行认真的理解,剔除其、、。吸收其精华,又用中国优秀文化的表达方式和中国老百姓喜闻乐见的语言形式,深入浅出地阐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优秀文化相结合,使马克思主义根植于中国优秀文化的土壤之中而得以生长和繁荣起来。
第9题:
简述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革命和建设中的运用和发展。
第10题:
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够中国化的原因在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