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述北京故宫的总体布局、建筑特点、艺术成就。

题目

论述北京故宫的总体布局、建筑特点、艺术成就。

参考答案和解析
正确答案: 故宫建筑群是现在保存下来的规模最大、最完整、也是最精美的宫殿建筑。
整体布局:故宫始建于公元1406,1420年基本竣工,是明朝皇帝朱棣始建。故宫南北长961米,东西宽753米,面积约为725,000平方米。建筑面积15.5万平方米。宫城周围环绕着高12米,长3400米的宫墙,形式为一长方形城池,墙外有52米宽的护城河环绕,形成一个森严壁垒的城堡。故宫宫殿建筑均是木结构、黄琉璃瓦顶、青白石底座,饰以金碧辉煌的彩画。故宫有4个门,正门名午门,东门名东华门,西门名西华门,北门名神武门。面对北门神武门,有用土、石筑成的景山,满山松柏成林。
它的主要成就包括:
1)规模宏大、布局严整。仅以宫殿的核心部分紫禁城为例,它东西长760米,南北长960米,占地72万多平方米。根据宫廷建筑的一般习惯,故宫也可以分作皇帝处理政务的外朝和皇帝起居的内廷两大部分。故宫中的乾清门,就是外朝和内廷之间的分界线。外朝以“三大殿”——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为主,前有太和门,两侧有文华殿和武英殿两组宫殿。内廷以“后三宫”——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为主,它的两侧是供嫔妃居住的东六宫和西六宫,也就是人们常说的“三宫六院”。故宫的这种总体布局,突出地体现了传统的封建礼制“前朝后寝”的制度。
2)建筑群组合方式集中体现了中国古建筑群体设计思想。整个故宫的设计思想突出地体现了封建帝王的权力和森严的封建等级制度。例如,主要建筑除严格对称地布置在中轴线上外,特别强调其中的“三大殿”,“三大殿”中又重点突出举行朝会大典的太和殿(俗称金銮殿)。为此,在总体布局上,“三大殿”不仅占据了故宫中最主要的空间,而且它前面的广场面积达
2.5公顷,有力地衬托出太和殿是整个宫城的主脑。再加上太和殿又位于高8米分作三层的汉白玉石殿基上,每层都有汉白玉石刻的栏杆围绕,并有三层石雕“御路”。使太和殿显得更加威严无比,远望犹如神话中的琼宫仙阙,气象非凡。至于内廷及其它部分,由于它们从属于外朝,故布局比较紧凑。
3)辉煌的建筑单体艺术。最吸引人的建筑是三座大殿:太和殿、中和殿和保和殿。它们都建在汉白玉砌成的8米高的台基上,远望犹如神话中的琼宫仙阙。第一座大殿太和殿是最富丽堂皇的建筑,俗称“金銮殿”,是皇帝举行大典的地方,殿高28米,东西63米,南北35米,有直径达1米的大柱92根,其中6根围绕御座的是沥粉金漆的蟠龙柱。御座设在殿内高2米的台上,前有造型美观的仙鹤、炉、鼎,后面有精雕细刻的围屏。整个大殿装饰得金碧辉煌,庄严绚丽。中和殿是皇帝去太和殿举行大典前稍事休息和演习礼仪的地方。保和殿是每年除夕皇帝赐宴外藩王公的场所。
4)建筑色彩的巧妙运用。中国古代的匠师在建筑装饰中最敢于使用色彩也最善于使用色彩。这个特点是和中国建筑的木结构体系分不开的。因为木料不能经久,所以,中国建筑很早就采用在木材上涂漆和桐油的办法,以保护木质和加固木构件用榫卯结合的关接,同时增加美观,达到实用、坚固与美观相结合。以后又用丹红装饰柱子、梁架或在斗拱梁、枋等处绘制彩画。经过长期的实践,中国建筑在运用色彩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例如在北方的宫殿、官衙建筑中,很善于运用鲜明色彩的对比与调和。房屋的主体部分、也即经常可以照到阳光的部分,一般用暖色,特别是用朱红色;房檐下的阴影部分,则用蓝绿相配的冷色。这样就更强调了阳光的温暖和阴影的阴凉,形成一种悦目的对比。朱红色门窗部分和蓝、绿色的檐下部分往往还加上金线和金点,蓝、绿之间也间以少数红点,使得建筑上的彩画图案显得更加活泼,增强了装饰效果。故宫在这种色彩体系的基础上再加上黄色、绿色或蓝色的琉璃瓦,下面并衬以一层乃至好几层雪白的汉白玉台基和栏杆,在华北平原秋高气爽、万里无云的蔚蓝天空下,它的色彩效果是无比动人的。当然这种色彩风格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也是与北方的自然环境有关。因为在平坦广阔的华北平原地区,冬季景色的色彩是很单调严酷的。在那样的自然环境中,这种鲜明的色彩就为建筑物带来活泼和生趣。基于相同原因,在山明水秀、四季常青的南方,建筑的色彩一方面为封建社会的建筑等级制度所局限,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南方终年青绿、四季花开,为了使建筑的色彩与南方的自然环境相调和,它使用的色彩就比较淡雅,多用白墙、灰瓦和栗、黑、墨绿等色的梁柱,形成秀丽淡雅的格调。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论述北京故宫的总体布局、建筑特点、艺术成就。


参考答案:

故宫建筑群是现在保存下来的规模最大、最完整、也是最精美的宫殿建筑。
整体布局:故宫始建于公元1406,1420年基本竣工,是明朝皇帝朱棣始建。故宫南北长961米,东西宽753米,面积约为725,000平方米。建筑面积15.5万平方米。宫城周围环绕着高12米,长3400米的宫墙,形式为一长方形城池,墙外有52米宽的护城河环绕,形成一个森严壁垒的城堡。故宫宫殿建筑均是木结构、黄琉璃瓦顶、青白石底座,饰以金碧辉煌的彩画。故宫有4个门,正门名午门,东门名东华门,西门名西华门,北门名神武门。面对北门神武门,有用土、石筑成的景山,满山松柏成林。
它的主要成就包括:
1)规模宏大、布局严整。仅以宫殿的核心部分紫禁城为例,它东西长760米,南北长960米,占地72万多平方米。根据宫廷建筑的一般习惯,故宫也可以分作皇帝处理政务的外朝和皇帝起居的内廷两大部分。故宫中的乾清门,就是外朝和内廷之间的分界线。外朝以“三大殿”——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为主,前有太和门,两侧有文华殿和武英殿两组宫殿。内廷以“后三宫”——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为主,它的两侧是供嫔妃居住的东六宫和西六宫,也就是人们常说的“三宫六院”。故宫的这种总体布局,突出地体现了传统的封建礼制“前朝后寝”的制度。
2)建筑群组合方式集中体现了中国古建筑群体设计思想。整个故宫的设计思想突出地体现了封建帝王的权力和森严的封建等级制度。例如,主要建筑除严格对称地布置在中轴线上外,特别强调其中的“三大殿”,“三大殿”中又重点突出举行朝会大典的太和殿(俗称金銮殿)。为此,在总体布局上,“三大殿”不仅占据了故宫中最主要的空间,而且它前面的广场面积达
2.5公顷,有力地衬托出太和殿是整个宫城的主脑。再加上太和殿又位于高8米分作三层的汉白玉石殿基上,每层都有汉白玉石刻的栏杆围绕,并有三层石雕“御路”。使太和殿显得更加威严无比,远望犹如神话中的琼宫仙阙,气象非凡。至于内廷及其它部分,由于它们从属于外朝,故布局比较紧凑。
3)辉煌的建筑单体艺术。最吸引人的建筑是三座大殿:太和殿、中和殿和保和殿。它们都建在汉白玉砌成的8米高的台基上,远望犹如神话中的琼宫仙阙。第一座大殿太和殿是最富丽堂皇的建筑,俗称“金銮殿”,是皇帝举行大典的地方,殿高28米,东西63米,南北35米,有直径达1米的大柱92根,其中6根围绕御座的是沥粉金漆的蟠龙柱。御座设在殿内高2米的台上,前有造型美观的仙鹤、炉、鼎,后面有精雕细刻的围屏。整个大殿装饰得金碧辉煌,庄严绚丽。中和殿是皇帝去太和殿举行大典前稍事休息和演习礼仪的地方。保和殿是每年除夕皇帝赐宴外藩王公的场所。
4)建筑色彩的巧妙运用。中国古代的匠师在建筑装饰中最敢于使用色彩也最善于使用色彩。这个特点是和中国建筑的木结构体系分不开的。因为木料不能经久,所以,中国建筑很早就采用在木材上涂漆和桐油的办法,以保护木质和加固木构件用榫卯结合的关接,同时增加美观,达到实用、坚固与美观相结合。以后又用丹红装饰柱子、梁架或在斗拱梁、枋等处绘制彩画。经过长期的实践,中国建筑在运用色彩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例如在北方的宫殿、官衙建筑中,很善于运用鲜明色彩的对比与调和。房屋的主体部分、也即经常可以照到阳光的部分,一般用暖色,特别是用朱红色;房檐下的阴影部分,则用蓝绿相配的冷色。这样就更强调了阳光的温暖和阴影的阴凉,形成一种悦目的对比。朱红色门窗部分和蓝、绿色的檐下部分往往还加上金线和金点,蓝、绿之间也间以少数红点,使得建筑上的彩画图案显得更加活泼,增强了装饰效果。故宫在这种色彩体系的基础上再加上黄色、绿色或蓝色的琉璃瓦,下面并衬以一层乃至好几层雪白的汉白玉台基和栏杆,在华北平原秋高气爽、万里无云的蔚蓝天空下,它的色彩效果是无比动人的。当然这种色彩风格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也是与北方的自然环境有关。因为在平坦广阔的华北平原地区,冬季景色的色彩是很单调严酷的。在那样的自然环境中,这种鲜明的色彩就为建筑物带来活泼和生趣。基于相同原因,在山明水秀、四季常青的南方,建筑的色彩一方面为封建社会的建筑等级制度所局限,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南方终年青绿、四季花开,为了使建筑的色彩与南方的自然环境相调和,它使用的色彩就比较淡雅,多用白墙、灰瓦和栗、黑、墨绿等色的梁柱,形成秀丽淡雅的格调。


第2题:

结合北京故宫太和殿谈清代木构架建筑的造型特点。


参考答案:

①斗拱的结构机能大大减弱,成为纯装饰构件
②斗拱的比例大大缩小,补间铺作的数量增加
③柱的比例细长了(唐宋1:8-1:9,清1:10)
④屋面举折加大,坡度变陡,出檐深度减小
⑤柱的升起、侧脚、卷杀不再采用,屋顶柔和的线条轮廓消失了


第3题:

建筑艺术作品:北京故宫


正确答案:

第4题:

论述天坛的总体布局,建筑特点和设计方法。


参考答案:

总体布局:
①天坛的规制仍存明初天地合祭的痕迹,北面两角墙呈圆形,南为方形,象征天圆地方。
②整个建筑组群有内外两重围墙环绕,总面积280公顷。
③由于传统礼制关系,天坛位于大街东侧,主要入口设在西面。
④按使用性质分为四组,南部有祭天圜丘及附属建筑;北部以祈祷丰年的祈年殿为主体;内围墙西门内南侧为斋宫;外围墙西门内建有饲养祭祀用牲畜的牺牲所和舞乐人员居住的神乐署。
建筑特点:
①建筑设计遵循严格的思想要求,在艺术上表现天的崇高、神圣和皇帝与天之间的密切关系。(圆形平面、附会天为“阳”使用奇数,屋面使用蓝色琉璃瓦)。
②在空间组织上,通过轴线及空间对比手法的运用,明确突出主体。
③大片的松柏在创造肃穆、静谧的环境方面发挥了很大作用。


第5题:

论述天坛的总体布局,建筑特点。


参考答案:

总体布局:
①天坛的规制仍存明初天地合祭的痕迹,北面两角墙呈圆形,南为方形,象征天圆地方。
②整个建筑组群有内外两重围墙环绕,总面积280公顷。
③由于传统礼制关系,天坛位于大街东侧,主要入口设在西面。
④按使用性质分为四组,南部有祭天圜丘及附属建筑;北部以祈祷丰年的祈年殿为主体;内围墙西门内南侧为斋宫;外围墙西门内建有饲养祭祀用牲畜的牺牲所和舞乐人员居住的神乐署。
建筑特点:
①建筑设计遵循严格的思想要求,在艺术上表现天的崇高、神圣和皇帝与天之间的密切关系。(圆形平面、附会天为“阳”使用奇数,屋面使用蓝色琉璃瓦)
②在空间组织上,通过轴线及空间对比手法的运用,明确突出主体。
③大片的松柏在创造肃穆、静谧的环境方面发挥了很大作用。


第6题:

请论述法国凡尔赛宫的艺术成就和建筑特色。


参考答案:

①绝对君权最重要的纪念碑。凡尔赛宫平面布置复杂。包括宫殿、花园与放射性大道三部分。建筑风格属古典主义,主要建筑师为J.H.孟莎凡尔赛宫的西边花园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和最著名的皇家园林,也是规则式园林的典型。
②三条大道其实只有一条是通向巴黎的,但在感官上使凡尔赛宫有如是整个法国的集中点。
③镜廊——即国王接待厅。长73米,宽10米,上面的角形拱顶高13米,是一个富有创造性的大厅。厅内侧墙上镶有17面镜子。与对面的法国式立地窗和从窗户引入的花园景色相映成辉。
④宫前大花园由勒诺特设计建造,面积6.7平方公里,纵轴长3公里。园内道路、树木、水池、
亭台、花圃、喷泉等均呈几何形,有统一的主轴、次轴、对景等等,并点缀有各色雕像,成为勒诺特式花园,是法国古典园林的杰出代表。


第7题:

论述北京故宫的总体布局、建筑成就。


参考答案:

总体布局:宫殿所在地区称皇城,位于北京内城中心偏南,呈不规则形状。宫城之内,大致分为外朝和内廷两区,外朝以太和、中和、保和三殿为主;内廷以乾清门为界,其北属帝王生活区。内廷以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为主体,位中轴线上。其东西两侧为东六宫、西六宫,嫔妃居住处。
建筑成就:①强调中轴线和对称布局;②院的运用与空间变化;③建筑形体尺度的对比;④富丽的色彩和装饰;⑤技术设施。


第8题:

论述明清北京天坛的总体布局,建筑特点和设计方法。


参考答案:

总体布局:天坛位于北京城正阳门外东南,占地面积273公顷,是世界最大的祭天建筑群。天坛由两个坛组成,南部是圜丘坛,北部是祈谷坛。整体布局呈“回”字形,北圆南方,象征着天圆地方,其建筑特点可以用一组数字概括:“一、三、五、七、九”。一条中轴线:由南向北依次有昭亨门-圜丘坛-皇穹宇-成贞门-丹陛桥-南砖门-祈年门-祈年殿-皇乾殿-北天门。三道坛墙:内坛墙、外坛墙、分割圜丘坛与祈谷坛之间的东西坛墙。五组建筑:圜丘坛建筑群、祈谷坛建筑群、斋宫建筑群、神乐署建筑群、牺牲所建筑群。七星石:祈谷坛东侧的七星石。九座坛门:天坛西侧外坛墙上有祈谷坛门和圜丘坛门,祈谷坛有东天门、西天门、北天门,圜丘坛有泰元门、昭亨门、广利门、成贞门。
天坛的总体布局蕴涵着中国古代规划设计大型建筑组群的杰出意匠:1)它以超大规模的占地,突出天坛环境的恢宏壮阔2)它以大片满铺的茂密翠柏,渲染天坛坛区的恢宏壮阔3)它以圜丘坛、祈谷坛两组有限的建筑体量,通过丹陛桥的连接,组成超长的主轴线,控制住超大的坛区空间4)它以高高突起的圜丘坛、祈谷坛和丹陛桥,提升人的视点,拓展人的看天视野,显现天穹的分为开阔,造就天的崇高、旷达、神圣的境界5)它通过一些列数的象征、方位的象征、色彩的象征和“天圆地方”之类的图形象征,充分显现崇天的意识6)它还特意把皇帝居住的斋宫置于主轴线旁边的侧位,置于坐西朝东的偏方位,以皇帝低于昊天上帝的建筑体制,强调出“天子”与“天”的亲缘关系。可以说,经历明清两代扩建、改建的北京天坛,堪称中国古典范性的建筑组群。


第9题:

试述北京天坛的总体布局特点及其主体建筑群圜丘和祈年殿的艺术处理特点。


参考答案:

1、布局特点
建筑布局呈“回”字形,由两道坛墙分成内坛、外坛两大部分。外坛墙总长6416米,内坛墙总长3292米。最南的围墙呈方型,象征地;最北的围墙呈半圆型,象征天。北高南低,这既表示天高地低,又表示“天圆地方”。天坛的主要建筑物集中在内坛中轴线的南北两端,其间由一条宽阔的丹陛桥相连结,由南至北分别为圜丘坛、皇穹宇、祈年殿和皇乾殿等;另有神厨、宰牲亭和斋宫等附属建筑。
2、圜丘
由主体祭天坛和皇穹宇两部分组成。主体祭天坛圆形,为三层汉白玉栏杆台基,属露天祭。圆坛外环以两重矮墙(1米多高),里面一道为圆形,外边一道为方形。圆坛正北皇穹宇为一单檐圆攒尖,比例优美。皇穹宇由一圈围墙(俗称回音壁)环绕成院,其与东西两座附属建筑自成一组,类似东西堂格局。院墙南面有门与圆坛北门相通。
3、祈年殿
祈年殿为三重檐圆攒尖,高耸于三层台基之上,浮出于周围翠海之中,上接青天,颇显庄严崇高。前有祈年门及两幢附属建筑呈︼形半包抄祈年殿,从祈年门看祈年殿有绝佳的构图和视角,说明古人在建筑群的设计中重视视直感的设计与匠心。祈年殿三重檐均为一色的青琉璃,色彩纯净,与檐下的青绿彩画、白台基,再加上仰视角看到的蓝天背景,共同构成了冷色的主基调。但下层的门窗槅扇柱子又为红色,于是便由此形成了强烈的冷暖对比,色彩美由此而生。祈年殿建筑形态单纯、简洁、有力,整个体型逐次向上收分,映衬于仰视角得到的单一蓝天背景之前,观者的崇敬神圣之感不禁油然而生。


第10题:

我国古代宫殿建筑的体制(三朝五门制)的建成时间;试以北京故宫为例,简述宫殿建筑群体的成就。


参考答案:

汉、晋、南北朝宫室都在正殿两侧设东西厢或东西堂,备日常朝会及赐宴等用,三者横列。及至隋文帝营建新都大兴宫,追绍周礼制度,纵向布列“三朝”:广阳门、大兴殿和中华殿。唐高宗迁居大明宫,仍沿轴线布置含元、宣政、紫宸三殿为“三朝”。北宋元丰后汴京宫殿以大庆、垂拱、紫宸三殿为“三朝”。明初,南京宫殿仿照“三朝”作三殿(奉天殿、华盖殿、谨身殿)并在殿前作门五重(奉天门、午门、端门、承天门、洪武门)。明初宫殿比拟古制,除“三朝五门”之外,按周礼“左祖右社”,在宫城之前东西两侧置太庙及社稷坛。
北京故宫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最完整、最有代表性的宫廷建筑群。被世界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始建于明永乐十四年(1416年),经过14年建成,位于皇城之中,称为紫禁城,南北—960米;东西—760米,共有四个城门;宫城四角均建华丽的角楼,宫城墙是高大的城垣,外侧护城河,防范森严。故宫建筑布局基本上附会《考工记》及传统的礼制来布置的,左祖右社、三朝五门、前朝后寝。故宫的设计思想主要体现帝王的权利,中轴线、突出主体建筑。故宫建筑群反映中国封建社会宗法观念的等级制度,主要表现在屋顶形式、建筑开间、色彩、台基和彩画。故宫建筑继承前代经验并进一步发展,使整个建筑群空间布局规整统一、富于变化达到完美境地。整个建筑群体艺术风格协调统一,体现在和谐、韵律、统一中求变化、装修色彩。北京故宫是我国历史上珍贵的文化财富、人类文化宝贵遗产。其主要成就有:
(1)强调中轴线和对称布局。
(2)院的运用与空间变化。
(3)建筑形体尺度的对比。
(4)富丽的色彩和装饰。
(5)建筑空间是伴随着人的行为来组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