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此观之,则仲山甫之柔嘉,非软美之谓,而其保身未尝枉道以徇人可知矣”语出()。
第1题:
“以此观之,则仲山甫之柔嘉,非软美之谓,而其保身未尝枉道以徇人可知矣”语出()。
A.司马迁
B.朱熹
C.程颐
D.梁启超
第2题:
“故学至乎礼而上矣,夫是之谓道德之极”,语出()。
第3题: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开篇这样写道。
第4题:
《诗经·大雅·烝民》中写道:“肃肃王命,仲山甫将之。邦国若否,仲山甫明之。既明且哲,以保其身。夙夜匪解,以事一人。”中蕴含着哪个成语?
第5题:
“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出自()。
第6题:
第7题:
伤仲永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可观者,邑人奇之,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竭于邑人.不使学。予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人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归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试用有关教育理论分析文中所述事例。
第8题:
(古文阅读)北海若曰:“以道观之,物无贵贱;以物观之,自贵而相贱;以俗观之,贵贱不在己。以差观之,因其所大而大之,则万物莫不大;因其所小而小之,则万物莫不小。知天地之为稊米也,知毫末之为丘山也,则差数等矣。以功观之,因其所有而有之,则万物莫不有;因其所无而无之,则万物莫无。知东西之相反,而不可以相无,则功分定矣。以趣观之,因其所然而然之,则万物莫不然;因其所非而非之,则万物莫不非。
1)差()
A少
B差别
2)差数()
A差别的概念
B数字
3)等()
A等待
B相同
4)功分()
A功利的性分
B分数
5)趣()
A兴趣
B趣同“趋”,思想倾向
第9题:
“所谓大学者,非大楼之谓也,大师之谓也”语出梅贻琦。
第10题:
天命之谓性,(),修道之谓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