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壹《非草书》中的草书指的是今草。

题目

赵壹《非草书》中的草书指的是今草。

参考答案和解析
正确答案:错误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草书可分为()。

A.隶草

B.章草

C.行草

D.今草


参考答案:A, B, C, D

第2题:

东汉时,人们学习草书的风气很盛,赵壹在其()中向我们透露了信息。

A.《书谱》

B.《非草书》

C.《续书断》

D.《书断》


参考答案:B

第3题:

东晋以后的草书变体称为( )

A.隶草

B.章草

C.今草

D.狂草


正确答案:C

第4题:

东汉时,人们学习草书的风气很盛,赵壹在其()中向我们透露了信息。

  • A、《书谱》
  • B、《非草书》
  • C、《续书断》
  • D、《书断》

正确答案:B

第5题:

草书创于什么时候?“章草”与“今草”有什么不同?张芝对书法艺术发展的贡献是什么?


正确答案: 草书是怎么出现的,东汉赵壹《非草书》说:“夫草书之兴也,其于近古乎?上非天象所垂,下非河洛所吐,中非圣人所造。盖秦之末,刑峻网密,官书烦冗,战攻并作,军书交驰,羽檄纷飞,故为隶草,趋急速耳,示简易之指,非圣人之业也。但贵删难省烦,损复为单,务取易为易知,非常仪也。”这篇批评当时草书的文章,揭示了人们为事急所迫,在“临事从宜”追求汉字简易写法的基础上出现草书的事实。篆书的草写就成了草篆(即古隶),化圆转为平直,后来发展成汉隶,再增加波磔起伏就成了八分书。由古隶向汉隶衍化时的西汉前期的简书,如《天汉三年简》、《始元二年简》,已有篆、隶、草相杂的现象。西汉宣帝时的《神爵三年简》和成帝时的《阳朔元年简》已出现比较成熟的草字,有人认为这就是纯然的章草字(见侯镜昶《论西汉书艺》)。此时正是汉隶向八分书衍化,八分书逐渐走向成熟的时期。由此可见八分书形成的同时,草书也在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之中。这时的草书,单体字的笔法有简易而疾速之势,这是“解散隶法,用以赴急”所形成的新书体,已有钩连曲折的特征。东汉简书里已有章草书体的,如光武帝《建初十一年简》,明帝《永平十一年简》等。这说明新兴的章草书是汉代下层书人在长期实用过程中形成创造出来的,它是时代的产物,并非是圣人和少数几位书家所为,正如卫恒所说:“汉兴而有草书,不知作者姓名。”根据史书,汉代善写章草的书家有杜度、崔瑗、崔寔等,历史上有章草创于史游说、杜度说、章帝说等等说法,虽然与实际不符,但是像杜、崔这些书家在当时以草书著称则是事实,他们在草书发展上所作出的贡献是不能抹煞的。
草书应用之初,虽有章草之实而无章草之名,定“章草”称,如张怀瓘《书断》说:“至建初中,杜度善草,见称于章帝,上贵其迹,诏使草书上事……盖因章奏,后世谓之章草。”可能有一定根据。但历来说法不止于此。汉晋之际写章草的名家有杜度、崔瑗、崔寔、张芝、罗晖、赵袭、卫凯、皇象、索靖等。杜度、崔瑗、崔寔等的章草书,目前没有原迹留传。张芝《秋凉帖》,吴皇象《急就章》,晋王羲之《豹奴帖》,索靖的《月仪帖》、《出师颂》等,大约皆出自唐人摹写,不足为据。根据与他们同时代的有章草书的简书来看,那时的章草书圆笔多于方笔,有明显的波磔笔势,字与字不连缀,成为“字字区别”的独立状态。章草书的书写要“章务检而便”,不像今草那样放纵而多回旋。因章草带波磔,所以书写时重在“运其指”(索靖《草书势》),与今草在书写上也有很大区别。
草书发展到张芝,也是由实用性向艺术性转化的时期。张芝对草书下过很大功夫,“凡家之衣帛,必先书而后练之。临池学书,池水尽墨。”(《书断》)这是作为艺术家沉浸于书法艺术的生动写照,因此成为书学史上的美谈。按赵壹说草书的本意是“临事从宜”,但到张芝时,他书写草书的经验之谈却是“匆匆不暇草书”,作为艺术的创造,张芝的经验是合乎艺术创作规律的。但在当时却受到非难。东汉辞赋家赵壹《非草书》认为“草本易而速”,到杜度、崔瑗和张芝之时,草书“反难而迟”了。而且社会上兴起了“慕张生之草书过于希孔、颜焉”,“皆废仓颉、史籀,竞以杜、崔为楷,私书相与,庶独就书,云适迫遽,故不及草”的现象。赵壹非草书,反映了草书由单纯的实用性向艺术性转化的社会现实。

第6题:

现今出土的最早的草书形态是()。

A.今草

B.章草

C.隶草

D.行草


参考答案:B

第7题:

下面那一项不属于草书类型()。

A.今草
B.节草
C.章草
D.狂草

答案:B
解析:

第8题:

“草书”本是个总名,里面还大体可以分为三种:章草、今草和狂草。()


参考答案:正确

第9题:

从来学草书者,多学二王一派的今草。请推荐几种今草的范本。


正确答案: 二王一派的今草,以潇洒秀丽的风格赢得了人们的喜爱,故历来学习草书者,多宗这一派。二王一派今草其书迹大都散见于各种丛帖之中,使学者有浩繁不便之感,为此,特推荐下列几种优秀的今草范本。《十七帖》,是东晋王羲之书写的信札,为唐太宗(李世民)收藏的王羲之书卷之一,率以一丈二尺为一卷,此卷开头有“十七”二字,故名《十七帖》。共有一百三十四行,草书一千一百余字。此帖书法气象超然,体势清健遒美,用笔使转自如,不仅为王羲之草书中最有名者,而且历来亦是奉为草书圭臬,是学者极好的今草范本。自宋代以来,《十七帖》的摹刻本很多,以宋拓《敕字本》最善,其摹刻精工,锋棱宛然,点画之间,神完意足。今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有影印本出版。
《智永千字文》,为隋智永禅师书。智永是王羲之第七代孙,其书精熟过人,妙传家法,兼能诸体,以草为优。苏轼说:“永禅师书,骨气深稳,体兼众妙,精能之至,返造疏淡。”其评价甚高。《千字文》是我国封建时代流传很广的启蒙读物,相传智永曾书《真草千字文》八百余本,散布于浙东一带的寺院。智永写本,左规右矩,法度谨严,而且字字区分,不作连绵体势,自唐宋以来,初学草书者常作临摹的范本。智永《真草千字文》历来摹刻较多,流传至今比较完整可靠的有两种,一是北宋大观三年的薛嗣昌刻本,二是唐代流传到日本的墨迹本。现文物出版社已将宋拓《薛嗣昌刻本》影印出版,上海书画出版社亦将《墨迹本》影印出版。
《书谱》,为唐代孙过庭撰书,现真迹犹存,十分难得。孙过庭书宗法二王,米芾以为“凡唐草得二王法无出其右”。《书谱》共三百五十一行,计三千五百余字,为草书之巨制。其书结体遒美,有章草遗意,笔势纵横,墨法清润,尤精护用笔。刘熙载赞曰:“用笔破而愈完,纷而愈治,飘逸愈沈着,婀娜愈刚健。”与《智永千字文》相比,《书谱》的笔法变幻多姿,意态活泼飞舞,故当胜过一畴。并且,其文论书精辟,为古代书学理论的经典著作。后世学草书者,以从《书谱》入手为正路,是学草书的极好范本。现文物出版社、上海书画出版社等有影印本出版。
《景福殿赋》,传为唐代孙过庭书。墨迹本。全卷一百六十五行,约二千字左右,笔法与《书谱》不相同,故有人疑为伪作。但此帖书法艺术水平颇高,乾隆帝评曰:“笔意俊迈,有惊鸿游龙之妙,《书谱》虽煊赫有名,犹规规二王门仞,此乃自成一家耳。”观其用笔尖劲方硬,挺健潇洒,富于轻重方圆变化,结体略有章草遗意,是颇具艺术特色的今草佳作,适合学书者研究、临摹。
《小草千字文》,墨迹本,传为唐释怀素晚年所书,历来为世人所珍视,以为一字值千金,遂有“千金帖”之誉。其书与《自序帖》那类骤雨旋风、惊蛇走虺似的豪放风格迥然不同。此帖平淡古雅,筋骨内含,用笔宛转圆润,深得“屋漏痕”笔法之妙,结体平稳匀整,法度严谨,整幅作品首尾笔调一致,其书神定意闲,古淡静穆,故于右任评曰:“此为素师晚年最佳之作,所谓‘松风流水天然调,抱得琴来不用弹’意境似之。”由于此帖应规入矩,一笔不苟,少有连绵不断之势,固宜学书者临摹和观赏,今上海古籍书店有影印本出版。
除以上数帖外,还有不少今草的善本佳帖可供学习,如宋人米芾《草书九帖》,蔡襄的《别已经年帖》,以及明人文征明、蔡羽、王宠、邢侗等人的草书,均可效法。另外,应特别提出现代著名书法家于右任的草书,造诣精深,可和前贤媲美,并在前人基础上另有创造,熔章草、今草、狂草于一炉,雄浑奇伟,体现了“易识、易写、准确、美丽”的原则,实为学草书的极好范本。于氏草书存世较多,现有所书的《诸葛亮出师表》、《正气歌》影印出版。

第10题:

现今出土的最早的草书形态是()。

  • A、今草
  • B、章草
  • C、隶草
  • D、行草

正确答案: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