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书论:赵壹的《()》反映了汉代草书发展热潮的真实情况。崔瑗的《()》、蔡邕的《()》等,可视为古代书论的发轫之作。

题目
填空题
东汉书论:赵壹的《()》反映了汉代草书发展热潮的真实情况。崔瑗的《()》、蔡邕的《()》等,可视为古代书论的发轫之作。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东汉时,人们学习草书的风气很盛,赵壹在其()中向我们透露了信息。

A.《书谱》

B.《非草书》

C.《续书断》

D.《书断》


参考答案:B

第2题:

东汉时期,著名的书论著作《非草书》是谁作的?


正确答案: 我国流传至今最早的书论文章《非草书》是东汉赵壹所作。赵壹,字叔元,东汉光和间的文学家。汉阳西县(今甘肃天水南)人,灵帝时入京城长安,做上计吏。
赵壹的这篇《非草书》是专门抨击当时草书的。其主要目标是杜度、崔瑗和张芝。他认为解散正规的隶书体貌,存其梗概,趋速就急的写草书是“背经而趋俗”,“非圣人之业”,认为:“书之好丑”若“人颜有美恶”,是自然形成的,不可绳学。只有返回苍颉、史籀的象形文字、河图、洛书才是正确的。现在看来,这些观点当然是谬误可笑的。但这篇书论为要立其论,故而取其据,列举了杜度、崔瑗、张芝等人“专用为务,钻坚仰高,忘其疲劳,夕惕不息,仄不暇食。十日一笔,月数丸墨。领袖如皂,唇齿常黑。虽处众座,不惶谈戏,展指画地,以草判壁,臂穿皮刮,指爪摧折,见腮出血,犹不休辍”的学书情况。间接地介绍了这些书家孜孜以求、刻苦活学的动人事迹。同时,也说明了书法艺术发展进步得之不易。
另外在这篇文章中,也论述了草书产生的社会背景及其“临事从宜”的实际作用。因此,这篇文章的主要观点虽是不可取的,但作为我国书学史上代表一家之言的书论著作,还是具有重要研究价值的。赵壹本人不以书名,不见书作传世。

第3题:

(),与杜操并称“崔杜”,被誉为“()”。其传世的《()》为现今可见的最早书论文字。文中既阐述了草书兴起的原因,又描述了草书的审美特征,如“()”、“()”等,并以各种具体形象的事物来形容抽象的草书艺术,辩证地阐述了“()”的意义,对草书发展有深远的影响。后蔡邕作《()》、卫恒作《()》、《()》,皆仿《草书势》,合称《()》。


参考答案:崔瑗,“草贤”,《草书势》,“志在飞移”、“放逸生奇”,“势”,《篆势》、《字势》、《隶势》、《四体书势》

第4题:

索靖书学(),此为史载最初的家族相传的见证之一。作品有《急就章》、《()》、《出师颂》、《()》等。曾著有《()》,以自然物象比喻草书,使人们对草书的审美特征有形象认识,是早期的重要书论。


正确答案:张芝,《月仪帖》、《七月帖》,《草书状》

第5题:

汉代书法家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汉隶书家,以()为代表。一类是草书家。

  • A、蔡邕
  • B、杜度
  • C、崔瑗
  • D、张芝

正确答案:A

第6题:

经介绍后,对历代书论的概貌已有了个初步印象,现在想听听对蔡邕书论的评介。


正确答案: 蔡邕的书论,主要有《笔论》和《九势》两篇。《笔论》主要论述书法家在书法创作时所应该具备的精神状态。论中如“书者,散也。欲书先散怀抱,任情恣性,然后书之;若迫于事,虽中山兔毫,不能佳也”几句,就是说的书家精神状态如何,对于书法作品创作的成败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如果迫于事势,影响情绪,那末即使工具再好,也会不顶用的。又如“欲书,先默坐静思,随意所适,言不出口,气不盈息,沉密神彩,如对至尊,则无不善矣”数语,则又从另一侧面,阐述了书法创作时既要胸怀澄静,意志自然,又要思想高度集中的辩证关系。只有把两者很好地统一起来,才能达到预期的创作效果。
《九势》是蔡邕论书的最为精彩的篇章,也是历史上最有影响的论书名篇之一。其主要贡献在于:①它在我国书论发展史上第一次提出了“藏头护尾”的藏锋理论;②它又第一次提出了“令笔心常在点画中行”的中锋学说;③它还第一次提出了另外一些常见的用笔方法和结字方法,诸如“转笔”、“疾势”、“掠笔”、“涩势”、“横鳞”,以及“凡落笔结字,上皆覆下,下以承上,使其形势递相映带,无使势背”等。总之,在具体的创作用笔方法上,《九势》为今后藏锋、中锋等运笔法则奠定了初步的理论基础。其后的书论,虽对藏锋、中锋等学说有了进一步的探讨和阐述,但渊源所自,蔡邕是该被尊为鼻祖的。

第7题:

东汉时,人们学习草书的风气很盛,赵壹在其()中向我们透露了信息。

  • A、《书谱》
  • B、《非草书》
  • C、《续书断》
  • D、《书断》

正确答案:B

第8题:

南朝书论有:南朝宋羊欣的《()》、虞和的《()》、王愔的《()》、南齐王僧虔的《()》、南梁萧衍的《()》、陶弘景的《()》、袁昂的《()》、庾肩吾的《()》等。这些书论文字反映出当时书法美学和书法审美范畴的建立,确认了中国古代最初的书法批评标准,奠定了古代书学体系的雏形。


参考答案:《能书人名》、《论书表》、《文字志》、《书赋》、《观钟繇笔法十二意》、《与梁武帝论书启》、《古今书评》、《书品》

第9题:

蔡邕在书论上的贡献是什么,对后世的影响如何?


正确答案: 汉代是我国书法的大变革时代,篆书继承秦代传统;隶书得到大发展;真、行、草书应运而生,五体齐备。另一方面,书法由实用性向艺术性转化,书法艺术实践普遍展开,出现了一批我国最早的书法家群体,同时也产生了我国最早的书法论著。书法理论的出现,是书法作为一种艺术形式走向自觉发展的重要标志。
文字的使用和美化受到汉代最高统治者的重视,汉代以善书为入仕之经,选用史官要“以六体试之”,史官对于“吏民上书字或不正”要加以“举劾”。不但重视文字使用的正确性,而且对书法的艺术性进行研讨。史载西汉开国之相萧何“深善笔理,尝与张子房、陈隐等论用笔之道。”(羊欣《笔阵图》)成为我国最早探讨书法艺术理论的人。东汉篆书大家曹喜曾著《笔论》一篇(今已佚),学者杨雄能识奇字,曾有“书为心画”之论。东汉时草书受到人们的普遍爱好,人们沉浸在草书艺术创作的时候,辞赋家赵壹写了一篇《非草书》,这篇文章对草书的发展衍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赵壹对当时草书艺术创作的非难正好从反面证实
了书法在东汉由实用性向艺术性转化的事实。东汉草书大家崔瑗著《草书势》,正是早期草书艺术实践的总结,可惜已失传。东汉末的大文学家、大书家蔡邕,善篆、隶、飞白诸体,尤精隶书。梁武帝评其书说:“骨气洞达,爽爽如有神力”。他在理论上有《篆势》、《笔论》、《九势》三篇著作,《篆势》已失传,后二篇流传下来,文章精深,是我国目前看到的最早的书法理论著作,也是汉代书论的代表性著作。
蔡邕《九势》开宗明义第一句:“夫书肇于自然”,提出书法艺术源于自然。认为自然界普遍存在的阴阳、刚柔、虚实、敛舒、聚散等对立而统一的因素就是书法艺术创作的根据,书法艺术又是通过艺术形象的创造,把握和显示自然界种种极为丰富的形态和变动不居的精神实质。蔡邕如此看待书法艺术的根本法则,在书法美学上有重大的贡献,它对我国书法艺术的实践和书法理论的发展,都有深远的影响。
蔡邕在书法艺术实践上很重视字的“形”和“势”,并把它作为审美概念第一次在理论上提出来。他说:“为书之体,须入其形,若坐若行,若飞若动……纵横有可象者,方得谓之书矣”。(《笔论》)“凡落笔结字,上皆覆下,下以承上,使其形势递相映带,无使势背”。
(《九势》)指出书法艺术要通过运笔造型和取势所显现出来的意象,体现自然界丰富而生动的形象和变动不居的运动规律。
蔡邕还重视书法“力感”的审美表现。他结合运笔的“逆势”和毛笔的性能讲力感的表达,在书法艺术实践上有重大意义。他说:“藏头护尾,力在字中,下笔用力,肌肤之丽。
故曰:势来不可止,势去不可遏,惟笔软则奇怪生焉。”(《九势》)把“力”与“势”作为一对美学范畴提出来,并揭示出“力”与“势”的内在联系,着眼于书法艺术的生命力和流动不拘的精神实质,而不斤斤于定法。他在论述转笔、藏锋、藏头、护尾、疾势、掠笔、涩势、横鳞九势时,强调书法创作主体的控制能力,把握“力”与“势”的内在联系,从而创造出生动的书法艺术形象。这就使“藏头护尾”的逆势成为书法实践上表达“力感”的主要手段和笔法的核心。后世书论上“有势则有力”、“万毫齐力”、“无垂不缩,无往不复”等技法理论都是在蔡邕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蔡邕在理论上第一次明确提出书法艺术抒情性的本质特征,表达了书法艺术创作的规律和心理情态。他说:“书者,散也。欲书先散怀抱,任情恣性,然后书之……夫书,先默坐
静思,随意所适,言不出口,气不盈息,沉密神彩,如对至尊,则无不善矣。”(《笔论》)蔡邕的书论对推动书法艺术实践的深入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他说:“须翰墨功多,即造妙境耳。”(《九势》)在理论上强调书法艺术实践的重大意义也是蔡邕书论的突出特点。他的书论正是在总结秦汉以来篆、隶书发展和书法艺术实践经验的基础上而产生的,因此实践意义极强。蔡邕关于书法艺术的起源、审美本质和书法艺术审美特征、书法基本技法等方面的论述,对后代书法艺术实践和理论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奠定了我国书法理论的基础,作出了划时代的杰出贡献。

第10题:

东汉书论:赵壹的《()》反映了汉代草书发展热潮的真实情况。崔瑗的《()》、蔡邕的《()》等,可视为古代书论的发轫之作。


正确答案:《非草书》、《草书势》、《篆势》

更多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