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合”这个词是怎么来的?

题目

“符合”这个词是怎么来的?

参考答案和解析
正确答案: 在说话或写文章时,经常用到“符合”这个词,意思是数量、形状、情节等相合。它的来历和我国古代的“符”有关。
“符”是我国古代调兵遣将验证身份时的凭证,最初是用竹片制作,一般做成动物的形状,分两部分,相关人员各拿一半,用到时合在一起。它在古代经常用于军事中,调拨军队时,必须用放在国君身边的一半符与统率军队的将领所持有的半边符相合,命令才能生效。历史上还有一个“窃符救赵”的故事,讲的是战国末年秦昭王的大军围困了赵国都城邯郸,赵国急向魏王求救,魏王名义上派出大将晋鄙带大军救赵,但实际上是在观望。情况危急,魏王的宠妃如姬与信陵君合作,盗出虎符,夺取兵权,救了赵国的邯郸之围。正因为传达命令、验证身份、对证事实时要合符,便产生了“符合”这个意义。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走后门”是怎么来的?


参考答案:

“走后门”,是指用托人情、行贿等不正当的手段,通过内部关系以达到某种目的。南宋学者罗大经《鹤林玉露》说:“今若直前,万一蹉跌,退将安托?要须留后门,则庶几进退有据。”此处的“留后门”指的是办事应留有退路,否则万一遇到挫折,就没有退路了。可见并没什么贬义。
“走后门”一词的现代意思据说来源于宋代的一幕宫廷剧。相传宋徽宗继位之后,重用蔡京为相。宋哲宗时期的官吏遭到了蔡京的极力排挤和打击,激起了人们强烈的不满。艺人们就利用朝廷宴会的机会,用喜闻乐见的方式讽刺了蔡京等人的行为:一位官员正襟危坐于案堂之上,正在处理公务。他勒令一个哲宗年间出家的和尚还俗,又下令将一个哲宗年间出家的道士的道袍脱下来,令其还俗。正在此时,一个下属上前请奏说:“如何处置当今国库发下的旧朝一千贯俸钱?”这位官员思忖片刻,低语道:“就从后门搬进来吧。”从此,“走后门”一词就流传开来,成为了依靠不正当手段达到目的的代名词。


第2题:

“糟糠之妻”的说法是怎么来的?


参考答案:

将妻子称为“糟糠”出自《后汉书·宋弘传》里记载的一个典故:“(光武帝)谓弘曰:谚言贵易交,富易妻,人情乎?弘曰:臣闻贫贱之知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原来光武帝刘秀的姐姐湖阳公主死了丈夫,光武帝想在朝廷大臣中为她择一合适夫婿。湖阳公主说:“宋弘气度威正,品德高尚,朝中官员都不及他。”于是光武帝特意召见宋弘,想探问一下宋弘有无此意,他对宋弘说:“俗语说,人贵了要换掉一批旧友,人富了要另娶一位新妻,这是人之常情吧?”宋弘回答:“我知道的是,人贵了不可以忘却贫贱时结交的知己;人富了不可以抛弃贫穷时娶的妻子。”光武帝只好打消了让宋弘娶湖阳公主的念头。后来,人们便把与自己生死相依、同甘共苦的妻子称为“糟糠”了。


第3题:

请问伤不起这个词一开始是怎么来的?


伤不起是一个新的网络流行语,意为个体本身就屡屡受伤,伤痕累累,已经经不起折腾,经不起伤害。“伤不起”一词最初在校内,QQ空间上以文章标题的形式流行,被称为“校内体”。
 “伤不起”一词最初在豆瓣,校内上以文章标题的形式流行,被称为“校内体”。

  “这样的xxx你伤不起”,“xxx 的人上辈子都是折翼的天使”“遇到xxxxx的人, 就嫁了吧”,“请珍惜xxxx的女孩子” 等一系列“悲伤逆流成河”的标题,这些标题不是疼痛就是哀伤,总是让你内牛满面,蛋疼的想撞墙。

  于是,各种“伤不起”被恶搞,如:

  “不穿秋裤的男子,你伤不起”

  “听爱情买卖的女子,你伤不起”。

  在2011年,“伤不起”再度火爆起来,不计其数的网友“伤不起啊”,其阵容,达到了一个新的规模。 这一次,它是以咆哮体的形式流行的。

  这一轮咆哮热潮的导火索,是一篇名为“学法语的人你伤不起啊!”的帖子,由“沪江法语”首先转发到微博。

  “两年前选了法语课!于是踏上了不归路啊!谁跟我讲法语是世界上最优美的语言啊!……76不念七十六啊!念六十加十六啊!96不念九十六啊!念四个二十加十六啊!法国人数学好得不得了!有木有!……电话号码两个两个念啊!176988472怎么念!不念一七六九八八四七二啊!念一百加六十加十六、四个二十加十八、再四个二十加四、再六十加十二啊!你们还找美眉要电话啊!电话报完一集葫芦娃都看完了啊!有木有!”

  这是该帖中的一小段,可以看到几乎每句话都要以“啊”来结尾,而且原帖中每句后面的感叹号,都不少于10个!在感叹法语难学的同时,网友也感叹说:“咆哮体太厉害了,一边看一边感觉到有人在耳边咆哮!”该帖是近日微博最受欢迎的帖子,转发次数高达47000多次。

  从“学法语的人你伤不起啊”开始,各语种专业的网友也开始“咆哮”。学西班牙语的网友“咆哮”道:“颤音啊!RRRRRR了两个多月啊!还有字母读音啊!v读uve!w就是doble uve!两个v啊!太形象了啊!y的发音是i griega!一个字母你读那么长干嘛啊!”然后德语、日语、俄语,几乎所有语言都出了“咆哮体”。

  随后,其他专业的“咆哮体”也陆续登场。学经济的表示:“封面上写着经济学三个大字满本书都是数学公式的书见过木有啊!纯真的善良的单一的原本满怀憧憬的文科女生的痛知不知道呀!”

要详细的出处,实在找不到了,有点久了。作为一个时常泡在网上的网虫,我想我的看法还是有点说服力的。前段时间网上出现了一个咆哮哥,一个视频剪辑片断。里面出现多次“有木有”“尼玛”“伤不起”。在网上风靡一时,于是,伤不起诞生了!
要详细的出处,实在找不到了,有点久了。作为一个时常泡在网上的网虫,我想我的看法还是有点说服力的。前段时间网上出现了一个咆哮哥,一个视频剪辑片断。里面出现多次“有木有”“尼玛”“伤不起”。在网上风靡一时,于是,伤不起诞生了!

第4题:

“符合”这个词是怎么来的?


参考答案:

在说话或写文章时,经常用到“符合”这个词,意思是数量、形状、情节等相合。它的来历和我国古代的“符”有关。
“符”是我国古代调兵遣将验证身份时的凭证,最初是用竹片制作,一般做成动物的形状,分两部分,相关人员各拿一半,用到时合在一起。它在古代经常用于军事中,调拨军队时,必须用放在国君身边的一半符与统率军队的将领所持有的半边符相合,命令才能生效。历史上还有一个“窃符救赵”的故事,讲的是战国末年秦昭王的大军围困了赵国都城邯郸,赵国急向魏王求救,魏王名义上派出大将晋鄙带大军救赵,但实际上是在观望。情况危急,魏王的宠妃如姬与信陵君合作,盗出虎符,夺取兵权,救了赵国的邯郸之围。正因为传达命令、验证身份、对证事实时要合符,便产生了“符合”这个意义。


第5题:

馒头是怎么来的?


参考答案:

中国人吃馒头的历史,至少可追溯到战国时期。初称“蒸饼”,不发酵,故有“牢丸”之称,汉代人们懂得制发面饼,称“面起饼”等。据说三国时期,诸葛亮以发酵的馒头代替人头祭泸水,此后,馒头开始成为宴会祭享的陈设之物。明代郎瑛《七修类稿·事物》:“蛮地以人头祭神,诸葛之征孟获,命以面包肉为人头以祭,谓之蛮头。今讹而为馒头也。”晋以后,有一段时间,古人把馒头也称作“饼”。凡以面揉水作剂子,中间有馅的,都叫“饼”。
唐代以后,馒头的形态变小,有称作“玉柱”、“灌浆”的。宋时把有馅的饼叫做馒头。宋代馒头花色繁多,以馅而论,见诸文献的就有糖肉馒头、假肉馒头、羊肉馒头、笋肉馒头、笋丝馒头、鱼肉馒头、蟹黄馒头、蟹肉馒头、糖馅馒头、辣馅馒头等等,其中最著名的是太学生才可享用的“太学馒头”,学生们还往往转送给亲朋好友尝鲜,后来连南宋京城临安的市场上都打出了太学馒头的招牌。时至清代,馒头的称谓出现分野:北方谓无馅者为馒头,有馅者为包子;而南方则称有馅者为馒头,无馅者也有称作“大包子”的。时至今日,南北方人还都区分包子和馒头。


第6题:

成语“十恶不赦”是怎么来的?


参考答案:

十恶的部分罪名(如大逆、不敬、不孝、不道)在秦汉的法律中已经出现,到北齐时形成“十条重罪”,隋朝《开皇律》在北齐律的基础上进一步概括为“十恶之条”。有关十恶的规定,被隋以后的封建法典所沿用。
唐律中对十恶作了具体的规定,“谋反”是颠覆国家的行为;“谋大逆”是怀着不满心情破坏宗庙山陵及宫阙的行为;“谋叛”是背离本国、里通外国的行为;“恶逆”是殴打谋杀祖父母、父母和杀伯叔父母、姑、兄、姊、外祖父母、夫、夫的祖父母、父母的行为;“不道”是杀一家三口人和肢解人等无视人道的行为;“大不敬”是偷盗天子用来祭神的东西和天子的车、衣、物的行为;“不孝”是向官府告父母的状和对祖父母、父母等进行诅咒谩骂等行为;“不睦”是谋杀或卖缌(s)麻以上亲属,妻子向官府告或殴打丈夫及大功以上尊长、小功尊属的;“不义”是杀本属府主、刺史、县令等顶头上司和受业老师等违背义理的行为;“内乱”是强奸或者通奸小功以上亲、父祖妾等近亲相奸的行为。
在十恶中,谋反、大逆、反叛、大不敬违反人道大义,恶逆、不孝、不睦、内乱违反人道大伦,不道、不义违反生人大义,都是天理所不容、人道所不齿、王法所必诛的,因而常赦不原。“十恶”触犯了皇帝至高无上的尊严,或者违反了儒家的伦理纲常,直接侵犯了国家的统治基础和统治秩序,被视为最严重的特殊重罪,都处以重刑,并不得适用有关减免刑罚的“八议”制度。


第7题:

“冠冕堂皇”一词是怎么来的?


参考答案:

冠冕是古代帝王、官吏的帽子,尤其冕是作为吉服即祭服的冠式,因此遂成为身份地位的象征。冕是帝王、诸侯及卿大夫在举行祭祀等大典时所戴的大礼冠,外表黑色,里面朱色,由“冠”与“延”组成。冕顶有一长方板,称为“延”,其前圆后方,象征天圆地方;前低于后约一寸,有前倾之势,以示俯伏谦逊。延的前后悬挂珠玉串饰,以五彩丝线编织为藻,藻上穿以玉珠,一串玉珠即为一旒,服时各按等秩,以十二旒为贵,乃帝王所服。冕冠垂旒之意,除用来表明等级外,还可使戴冠者目不斜视,以免看到不正之物,“视而不见”即由此得来。
延的下部即为冠,古称“冠卷”,其两旁各有一个对穿的小孔,称“纽”,用以贯穿玉笄(j),以使冠体固结于髻。笄的两端绕颔下系丝带,谓之“纮(hïn)”;笄的两端又各用一条名叫“(dn)”的小丝绳挂下一个绵丸,谓之“黈(tu)纩(kuàn)”或“纩”,纩下端饰玉,谓之“瑱(zhân)”。因两瑱正临左右两耳,故又名充耳、塞耳。古人用瑱充耳,目的是以戒妄听,“充耳不闻”即由此得来。
西周之时定制:天子之冕十二旒,诸侯九旒,上大夫七旒,下大夫五旒,此后历代之制大略相同。南北朝以后,只有帝王可以戴冕,因用以专称皇帝的礼冠。王维《和贾舍人早朝大明宫之作》就有:“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因此,“冠冕堂皇”就用来形容人的外表庄严或正大的样子了。


第8题:

“员外”一词是怎么来的?


参考答案:

员外是员外郎的简称,是一种官职,有“正额之外”增设之意。三国时期魏末最早设置了员外散骑常侍,晋朝初年又设置员外散骑侍郎,都是皇帝的侍从官。南北朝时,又新设了殿中员外将军、员外司马等。到了隋朝,员外的地位进一步提升,成为尚书省二十四司内各司次官。唐、宋、辽、金、元、明、清沿隋制,以郎中、员外郎为六部各司正副主官,员外已身居显赫之位了,虽名为“员外”,其实在编制定员之内。在清代,除了六部外,理藩院、太仆寺、内务府等也有员外郎一职。
不过自明朝以后,员外逐渐成为一种闲职,失去了往日的荣光。由于当时地主和商人通常可以通过捐银两的方式来获取员外一职,所以,“员外”逐渐失去了其本来含义,而专指一些有钱人了。


第9题:

“五斗米道”是怎么来的?


参考答案:

“五斗米道”是一个俗称,因为加入这一教派的人需要交纳五斗米作为起初凭据。它的正名实叫“正一盟威之道”,后来尊称为“天师道”、“正一道”。
东汉时,张陵在四川创立“五斗米道”。据《道门科略》记载,这一教派禁戒科律、检视万民逆顺、祸福、功过,令人知好恶。以清约廉耻治民,向神明认罪盟约(把病人生来犯的所有罪过写在纸上,分抄三份,一呈与山,二埋于地,三沉之水。此外,还有修路等类似做功德的方式)以治病之类的事情。可见这一教派是由宗教入政治,而且科教文卫都一手抓了。
张陵死后,其子张衡、孙张鲁相继掌教,尊老子为教祖,著名的《老子想尔注》就在这时问世。三国战乱,张鲁占据汉中,政教合一,使用教中道人做官,后归降曹操,被封侯;而关中信众被迁至江东一代,至此汉中“五斗米道”逐渐衰落。传至张鲁的儿子张盛,他辞官不受,并从汉中迁居江西龙虎山,以此为中心传播天师道。到晋代时,豪门士族如王羲之、谢灵运都信奉天师道。
元代,天师道发展至鼎盛。从第36代掌教张宗演开始,代代被元朝封为天师、真人,主领江南道教。至第38代张与材时,更被封为正一教主,主领三山符箓,位居诸符箓派之首。龙虎山因此也成为此后诸符箓派众山之首,且有“道都”之称。


第10题:

文学作品中常提到人有“三魂七魄”,这个词语实际上是舶来语,出自《古兰经》。()


答案:错
解析:
“三魂七魄”实际上是中国道教和中医对于人灵魂的说法,出自晋朝葛洪所著《抱朴子·地真》:“欲得通神,当金水分形,形分则自见其身中之三魂七魄。”,并非出自《古兰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