鸦片战争后中国意识形态领域出现的最重要的新现象是()。

题目

鸦片战争后中国意识形态领域出现的最重要的新现象是()。

  • A、反对封建纲常
  • B、提倡“经世致用”
  • C、挣脱程朱理学的枷锁
  • D、“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想萌发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鸦片战争后新产生的阶级有工人阶级、()


参考答案:资产阶级

第2题:

班级管理的根本目的是实 现( )。管理的重要对象是对( )的管理。


答案:教育目标,学生,
解析:

第3题:

鸦片战争后,中国城市的自然经济遭到破坏。()


参考答案:错误

第4题:

试述两次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经济结构方面发生的新变化,并综合分析产生变化的重要原因及其结果。


正确答案:新变化:
(1)鸦片战争后,封建经济开始解体,小农经济和手工业者破产,在沿海通商口岸出现外国资本主义企业;(2)60——70年代,出现封建性的近代军事工业和资本主义性质的近代民用企业,以及民族资本主义企业;(3)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列强的外资企业大量出现。
原因:
(1)西方列强的侵华,打破“闭关锁国”的状态,推动商品经济的发展;
(2)封建自然经济解体,小农经济破产,为近代资本主义产生、发展提供市场,、劳动力的条件。
(3)清政府调整统治政策,办洋务,对民族资本主义产生了刺激作用。
(4)资本主义国家加紧对华经济侵略及资本输出。
结果:
(1)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的国家;
(2)中国逐渐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成为列强商品、资本输出的场所和原材料的供应地。

第5题:

加强新疆意识形态领域反分裂斗争,最重要的工作是什么、最根本的目的是什么?


正确答案:最重要的是抵御民族分裂主义和宗教极端思想渗透,最根本的目的是教育引导群众、争取凝聚人心。

第6题:

中国近代史以鸦片战争为开端,主要是因为(  )

A.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已经解体
B.8.中国第一次被西方资本主义强国打败
C.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性质开始发生变化
D.鸦片战争后民族矛盾成为主要矛盾

答案:C
解析:
这是一道分析判断题,主要考查的是考生对相关历史知识的理解能力。鸦片战争后,中国的社会性质发生了变化,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随着中国社会性质的变化,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和中国人民革命的任务也开始发生变化。因此,鸦片战争是中国历史的转折点,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历史概念清楚、准确,是解题的关键。鸦片战争后,中国自然经济开始解体,而不是已经解体,所以选项A虽具有一定的干扰作用。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也开始发生变化,随着帝国主义侵略的不断加深,民族矛盾逐步发展成为社会的主要矛盾;但阶级矛盾依然存在,有

第7题:

外国列强对近代中国进行资本输出最早出现在()

A.第一次鸦片战争后
B.第二次鸦片战争后
C.中日甲午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

答案:B
解析:

第8题:

七,论述题根据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分析在改革开放中出现的中国社会新阶层出现的客观依据,并且说

论述题

根据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分析在改革开放中出现的中国社会新阶层出现的客观依据,并且说明中国社会新阶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


正确答案:

第9题:

小明在网上搜索到一条“爷爷抽烟——吸进吐出,鸦片战争后期”的家庭歇后语,下列选项你认为最符合歇后语意思的是()。

  • A、鸦片战争后,中国吸食鸦片的人数增多,白银外流现象严重
  • B、鸦片战争后,列强在中国推销工业产品,掠夺廉价的工业原料
  • C、鸦片战争后,清政府财政入不敷出
  • D、鸦片战争后,人们开始学习西方

正确答案:B

第10题:

鸦片战争后中国出现过哪些教会报刊?其中历时最久、影晌最大的是什么报?


正确答案: 鸦片战争后,中国门户洞开,外国传教士大量涌进中国。他们的办报活动再也不象鸦片战争以前那样受到清政府的限制了,因此教会报刊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和速度发展起来。到1890年,教会报刊已发展到76种。其中重要的教会报刊有:1853年在香港越刊的《遐迩贯珍》,1857年在上海剑刊的《六合从谈》,1868年在上海创刊的《中国教会新报》(后改名(<万国公报》),1872年在北京创刊的《中西闻见录》,1878年在上海创刊的《益闻录》等。在这些教会报刊中,出版时间最长、发行最广、影响最大的是《万国公报》。《万国公报》原名《中国教会新报》,开始为周刊,1868年9月5日创刊于上海,由美国传教士林乐知主缴1883年到1888年因经费困难停办,1889年复刊后改为月刊,成为英美传教±的组织“广学会”的机关报,一直办到1907年7月才停刊,先后出版40年。
《万国公报》名义上是个教会刊物,实际上是一个综合性的时事政治刊物。它的发行网遍及清王朝的各级政府机关和教育机关,发行量达到过40000多份,在当时的外报中首届一指。它的宣传内容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竭力为帝国主义的侵华活动辩护,称赞帝国主义对中国的“帮助”,吹嘘教会慈善机关为中国人民“造福”,鼓吹用西方人的思想来改造中国人的思想,50年后“地则犹是中国之地,而民则已为特出之民矣”。
第二,大力介绍“西学”。《中国教会新报》的封面上印有“万事知为先”五个字,表示它对传播知识的重视。改名《万国公报》后,更是迎合正在探索救国之道的中国知识分子的心理,宣布该刊是一种介绍“泰西各国的地理、历史、文明、政治、宗教、科学、艺术、工业及一般进步知识的期刊”。
第三,鼓吹中国“变法”。19世纪90年代,中国兴起了维新变法运动。《万国公报》投共所好,也开展了如何在中国实行变法、推行“新政”的讨论,发表了许多传教士的主张,其中最著名的是英国传教士李提摩太写的《新政策》。他在文章中建议推行新改而由西人担任皇帝顾问,建议组建新军而由西人担任参谋长,建议设立海关而由西人担任总督,建议创办国家日报而由西人担任总编辑,等等。其目的是使中国变成帝国主义的殖民地。《万国公报》在中国士大夫和知识分子中有很大影响康有为、梁启超年轻的时候就很喜欢读《万国公报》。

更多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