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作物生产中如何采用适宜的栽培措施来改善品质?

题目

在作物生产中如何采用适宜的栽培措施来改善品质?

参考答案和解析
正确答案: (1)种植密度和播种期
对于大多数作物而言,适当稀植可以改善个体营养,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作物品质。
播种期不同,植株生育和物质形成所遇到的温、光、水等条件也不同,这些条件的变化会对作物的品质产生很大的影响。
(2)施肥
一般认为施用较多有机肥时,作物品质较好;过量施用化肥,作物品质较差,而且会因化肥中的有毒物质残留影响人们的健康。
作物品质对微量元素的反应,取决于土壤元素中的丰缺程度、各种元素的互作和氮、磷、钾大量元素的供应状况。
(3)灌溉
根据作物需水规律,适当地进行补充性灌溉,能改善作物的品质。对于大多数旱地作物来说,追肥后进行灌溉,能起到促进肥料吸收、增加蛋白质含量的作用。特别是当干旱已经影响到作物正常的生长发育时,进行灌溉补水,不仅有利于高产,而且有利于保证品质。
(4)生长调节剂
在作物的生育过程中,喷施生长调节剂一方面可以提高产量,另一方面可以改善品质。例如,利用乙烯利的催熟作用,对早熟棉花和一年两熟地区棉花采用乙烯利于盛花后30~40d进行喷雾,可以加速棉铃早熟吐絮,减少烂铃和霜后花,提高部分棉铃的铃重和品质,增加霜前花的产量。
(5)收获
适时收获是获得高产优质的重要保证。禾谷类作物大多数在蜡熟或黄熟期收获产量最高、品质最优。例如,小麦不同收获时期蛋白质含量的变化趋势为蜡熟中期>黄熟期>迟收5d>迟收10d>迟收15d,干、湿面筋含量也表现相同的变化趋势。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选择适宜地膜覆盖方式应根据()。

  • A、作物种类
  • B、栽培时期
  • C、栽培方式
  • D、以上都对

正确答案:D

第2题:

作物栽培学是研究作物高产、稳产、()、高效生产理论和技术措施的科学。


正确答案:优质

第3题:

在无土栽培生产中如何控制产品中硝酸盐的含量。


正确答案:⑴加强栽培管理,促进NO3——N的代谢。⑵利用多种氮源,控制硝酸盐的用量。⑶采收前断氮,降低产品中硝酸盐的含量。

第4题:

什么是作物温度三基点?如何利用作物温度三基点理论采取栽培措施提高作物产量?


正确答案: 三基点温度指在作物的每一个生命过程来说,都有三个基点温度:最低温度、最适温度和最高温度。
三基点温度的规律:不同作物,不同生育阶段,三基点不同。农作物生长发育的最适温度比较接近最高温度。最高温度多在30-40℃之间。自然条件下,维持该温度的情况不多。最低温度虽与最适温度之间差距较大,但却能经常遇到,所以在生产实践中,作物的分布和生长受低温的限制比受高温的限制还多,为获得较高产量,应合理安排种植制度,将作物的生长期尽量放在适宜的温度条件下;合理施肥,增施有机肥,提高土壤温度;利用水的物理特性,以水调温。

第5题:

种植业作物按照栽培特点可分为()。

  • A、大田作物
  • B、一年生作物
  • C、多年生作物
  • D、蔬菜作物

正确答案:A,D

第6题:

影响作物产品品质的因素主要是()气候条件和栽培措施等。


正确答案:作物遗传

第7题:

作物栽培学的任务是根据作物品种的要求,为其提供适宜的栽培条件,采取与之相配套( )措施,使作物品种的基因型得以表达,使其遗传潜力得以发挥。


正确答案:技术

第8题:

何谓作物的水分平衡?以育苗移栽为例说明作物栽培中如何维持作物的水分平衡。


正确答案: 一般把作物吸水、用水、失水三者的动态关系叫做水分平衡。只有当植物吸水、输导和蒸腾三方面的比例适当时,才能维持良好的水分平衡。
作物吸收和散失水分是相互联系的矛盾统一过程。如育苗移栽时,当幼苗水分供应不能满足作物蒸腾的需要时,作物体内出现水分亏缺,组织内含水量下降,叶片萎缩下垂,呈现萎蔫状态,体内各种代谢活动如光合、呼吸、有机物合成、矿质的吸收与转化等都受到影响,作物的生长受到抑制,平衡变为负值。而水分亏缺的结果是气孔开度变小,蒸腾减弱。这样使得作物水分平衡得以暂时恢复和维持。只有作物吸水与失水维持动态平衡(即失水与吸水相等)时,作物才能进行旺盛的生命活动,所以作物体内的水分经常处于正负值之间的动态平衡中。这种平衡关系是植物的水分调节机制和环境中各生态因子间相互调节制约的结果。

第9题:

在封闭的温室内栽培农作物,以下哪种措施不能提高作物产量()

  • A、增加室内CO2浓度
  • B、增大室内昼夜温差
  • C、增加光照强度
  • D、采用绿色玻璃盖顶

正确答案:D

第10题:

试述影响作物品质的因素及改善品质的途径


正确答案: 影响因素:(1)遗传因素;(2)气候生态因素,包括地理因素、季节因素、温光因素。(3)栽培措施。
改善品质的途径:
(1)选育和采用优质品种。同一作物的不同品种,品质方面存在很大差异,引起品质性状变化的诸多因素中,遗传因子是最重要的,选育和选用优质品种是改善作物品质的首选途径。
(2)作物和品种的合理布局。一定地区的气候条件、土壤状况和耕作制度是相对稳定的,另外,不同作物的品质形成需要不同的生态条件,因此形成了一定作物优质产品生产的区域性,为了充分利用特定地区生态环境生产更多的优质农产品,应在适宜区域扩大种植优质作物和品种,形成优质农产品重点产区。
(3)调整播期。改变播期时,使生态因子的组合发生改变,从而影响作物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