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分析作物营养失调症状的形成原因

题目

请分析作物营养失调症状的形成原因

参考答案和解析
正确答案: 园艺作物营养失调是由于其体内所需要的矿质营养元素缺乏或过多,导致生理机能的失调而造成不正常的生长与发育,在外观或在内部生理,局部或整体表现出异常的症状。因此,根据作物的生长发育所表现的失调症状,从外观上就能鉴别出所缺乏或过量的某种营养元素,经确定后即可采取措施予以防治。
形成园艺作物营养失调症状的原因极其复杂,主要原因与土壤环境、人工施肥等栽培管理,肥料元素间的相互影响以及作物植株本身生理活动受阻等有关。
(1)施肥不当。由于植物施肥不当,造成土壤养分供应不足或过多,引起营养失调。由于土壤肥力低或施肥不足,施用的时间不当,或者肥料的有效浓度低,溶解度小,利用率低等原因,导致土壤中营养元素供应不足;盲目大量施肥或土壤含水量低,土壤养分过多,土壤溶液浓度过高,根系吸收量大,导致营养过剩。土壤保水保肥性能差,地表径流严重,土壤养分流失多。
(2)环境条件的影响。环境条件尤其是土壤环境条件,影响土壤养分的溶解和作物根系的吸收,导致营养失调。
温度尤其是地温对土壤养分的影响最大,较高的土壤温度有利作物根系对养分的吸收和养分的溶解。低温下养分的溶解度小,土壤温度低,降水量多,土壤养分的有效性、可给性小,作物根系吸收量也小,降水量多的地区,土壤有效硼含量降低。钼的淋失多,作物易缺钼,而排水不良的土壤常积累过量的钼,以致作物吸钼过多而受害。土壤有机质丰富,营养状况好,多数微量元素的有效含量增多,锌、硼、锰、钼增加,土壤微生物活动旺盛,土壤养分的状况也好。
(3)作物根系选择性地吸收营养。由于作物根系对矿质营养的吸收具有选择性,作物根系首先吸收它最需要的矿质盐类的离子,对同一矿质营养的不同离子的吸收表现出明显差异,如作物吸收硫酸铵中的铵离子多于硫酸根离子,因而使土壤营养液中因硫酸根离子过多而呈酸性反应,上述结果都会导致作物的营养失调。
(4)离子间的拮抗作用。离子间的拮抗作用表现在某一离子的存在,会抑制或促进另一种离子的吸收。如磷过多会引起缺铁、缺镁症;钾离子过多会影响到对镁、钙、铰、锰的吸收;铵、钾、镁过多会抑制对钙的吸收;钙的浓度过大易引起作物缺镁,钾不足和磷、铜、锌、锰过量,都会产生缺铁症;硼缺乏会造成缺钙;缺钙会引起缺钾等等。土壤碳酸钙含量高,土壤pH升高,微量元素被碳酸钙吸附也多,影响了微量元素的有效性,锌、锰被吸附,铜、铁形成难溶的化合物,硼的有效性降低,作物吸收少,钼含量增多。
(5)pH变化引起的营养失调。土壤营养液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其中pH变化较大,影响作物根系细胞质的带电性,影响根系对养分的吸收,同时会影响到某些盐类的溶解度,从而导致缺素症状的产生。
大多数微量元素的可给性均随土壤pH的升高而降低,如pH>6.5时,有效锌含量0.58mg/kg,pH<6.5时土壤锌含量可达6.gmp/kg。在pH4.7~6.7范围有效硼却随pH升高而增加。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简述无土栽培作物营养失调症状的主要原因。


正确答案:⑴营养液配方及营养液配制中的不慎,而造成的营养元素不足或过量。⑵作物根系选择性吸收所造成的营养失调。⑶离子间的颉颃作用引起的营养失调。⑷PH值的变化引起的营养失调。

第2题:

请从环境与作物的关系分析农业生产的实质。


正确答案: 环境是直接和间接作用于作物的各种外界条件的总和。
作物利用了环境中各种无机物、水和矿质营养元素,以太阳辐射能作动力,将无机物合成为有机物。
农业生产利用了作物这一本质特性,将人类的需要与作物的本质特性联系起来,获取能量。

第3题:

一个养鸡厂饲养的肉鸡腿病特别多,请从营养角度分析原因


参考答案:1维生素缺乏:如维生素D、VB1、VB2、胆碱等。2矿物质缺乏:如钙、磷、锰、镁3营养物质相互关系:钙磷过多会影响其他微量元素和矿物元素吸收4蛋白过多:会导致痛风

第4题:

作物的钾素营养失调症状


正确答案: 缺钾时,通常茎叶柔软,叶片细长、下披;老叶叶尖和叶缘发黄,进而变褐,逐渐枯萎。在叶片上往往出现褐色斑点,甚至成为斑块,严重缺钾时幼叶也会出现同样的症状;根系生长停滞,活力差,易发生根腐病。
禾谷类作物缺钾时,先在下部叶片上出现褐色斑点,严重缺钾时新叶也会出现这样的症状,然后枯黄,症状由下至上发展。水稻缺钾易出现胡麻叶斑病的症状,发病植株新叶抽出困难,抽穗不齐。
棉花缺钾时,苗期和蕾期主茎中部叶片首先出现叶肉缺绿,进而转为淡黄色,叶表皮组织失水皱缩,叶面拱起,叶缘下卷(称为“蟹壳黄”)。花铃期在主茎中上部叶的叶肉呈黄色或黄白色花纹,继而呈红色,有人称之为黄叶茎枯病或红叶茎枯病。严重时叶片焦枯脱落。

第5题:

有一池虾发生了严重的黑鳃症状,请分析引起该症状的可能原因和诊断方法。


正确答案: (1)病因:
A.细菌(弧菌、丝状细菌)、真菌(镰刀菌病)感染,固着类纤毛虫附生;
B.水质底质恶化,pH值长期偏低,水体氨氮和亚硝酸盐含量过高;
C.防治虾病时使用的药物不恰当,如硫酸铜、高锰酸钾(铜离子可直接损伤鳃丝,高锰酸钾的锰形成二氧化锰黏附在鳃丝表面,都可引起黑鳃)
D.长期缺乏维生素C(白黑斑病、黑斑病、黑鳃病)。
(2)诊断:剪取部分鳃丝做水浸片镜检:
A.鳃丝表面有污物附生,鳃组织并不变黑——丝状细菌、固着类纤毛虫、海藻引起的黑鳃
B.鳃丝组织坏死变黑——弧菌、镰刀菌等;非生物病因

第6题:

请分析作物-环境-措施之间的关系。


正确答案: 三者相互联系,共同构成农田生态系统。
作物生长在环境中,不断同化环境资源完成生长发育过程,最终形成产;
作物又受制于环境,环境影响作物的生长发育过程,最终影响到作物遗传力的表达。在作物生产过程中,生产管理者通过栽培技术措施干预作物与环境,协调作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使作物向着人们所需要的方向发展。
因此,栽培作物的实践活动,包括作物、环境、措施三方面,作物产品的形成,正是作物-环境-措施三方面共同作用的结果。

第7题:

有一池虾发生了严重的黑鳃症状,请分析引起该症状的可能原因、诊断及防治方法。


正确答案:1.病因:
A.细菌(弧菌、丝状细菌)、真菌(镰刀菌病)感染,固着类纤毛虫附生;
B.水质底质恶化,pH值长期偏低,水体氨氮和亚硝酸盐含量过高;
C.防治虾病时使用的药物不恰当,如硫酸铜、高锰酸钾(铜离子可直接损伤鳃丝,高锰酸钾的锰形成二氧化锰黏附在鳃丝表面,都可引起黑鳃)
D.长期缺乏维生素C(白黑斑病、黑斑病、黑鳃病)。
2.诊断:剪取部分鳃丝做水浸片镜检:
A.鳃丝表面有污物附生,鳃组织并不变黑——丝状细菌、固着类纤毛虫、海藻引起的黑鳃
B.鳃丝组织坏死变黑——弧菌、镰刀菌等;非生物病因
3.防治:
A.细菌性黑鳃可口服氟哌酸、土霉素等抗生素进行防治;
B.镰刀菌、固着类纤毛虫引起的黑鳃:福尔马林、含氯消毒剂消毒水体;
C.对于因水质恶化引起的黑鳃,可采用换水、添加光合细菌等生物制剂、以及泼洒沸石粉或白云石粉等措施防治;
D.因维生素C缺乏引起的黑鳃可在饵料中添加维生素C。

第8题:

请分析作物光能利用率低的原因,并提出提高作物光能利用率的具体途径。


正确答案: 光能利用率低的原因:
(1)漏光损失:作物生长初期叶面积很小,日光大部分漏射在地面上而损失。
(2)光饱和浪费:事实上,光强远在光饱和点以前,光合速率已不随光强成比例地增加,说明那时光能已不能被充分利用而浪费了。即使群体的光饱和点较高,甚至在全日照下仍未饱和,但上部叶层仍因光饱和而有浪费,下部则因光照不足而达不到应用的光合速率。
(3)条件限制:有时由于环境条件不合适,一方面会使光合能力不能充分发挥,限制了光能利用;另一方面会使呼吸消耗相对增多,最终使产量降低。
提高光能利用率的措施有:
(1)品种选育:培育具有光合能力强,呼吸消耗低,不早衰,光合机能保持时间长,株型、叶型紧凑,利于密植等特性的高光效作物品种。
(2)合理密植:叶面积系数3-5时最好;正确运用肥、水,充分满足作物各生育阶段的要求。
(3)提高复种指数:充分利用生长季节,合理安排茬口,采用间套种、育苗移栽等措施提高复种指数。
(4)通过补施二氧化碳,人工补充光照,抑制光呼吸等提高光合效率。

第9题:

请简要描述作物缺钙的症状。


正确答案:首先在根尖、侧芽和顶芽部位表现出来,表现为植株矮小,节间较短,组织软弱,幼叶卷曲畸形,叶缘变黄并逐渐坏死,茎和根尖的分生组织腐烂、死亡。

第10题:

请介绍作物的根外营养。


正确答案: 作物除了根系吸收土壤中的养分外,还能通过叶片或茎吸收养分。叶片是光合作用的主要场所。与根系营养相比,叶片营养见效快、效率高,是补充作物营养物质的有效途径。尤其对于微量元素,叶面喷施效果非常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