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池虾发生了严重的黑鳃症状,请分析引起该症状的可能原因和诊断方法。

题目
问答题
有一池虾发生了严重的黑鳃症状,请分析引起该症状的可能原因和诊断方法。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维生素C缺乏症的主要症状和病理变化有()

A、病虾关节及关节附近,鳃、前肠和后肠的壁上有黑斑

B、病鱼通常厌食

C、晚期可继发性感染细菌性败血症

D、以上都是


参考答案:D

第2题:

有一个鱼苗暂养池发生了严重的鳃隐鞭虫病,现需用0.7ppm的硫酸铜和硫酸亚铁合剂(5:2)进行治疗。该暂养鱼池长180米,宽120米,平均水深1.5米。请计算硫酸铜和硫酸亚铁的使用量;并简单介绍该药物的配置方法和使用方法。


正确答案: 鱼池体积:180×120×1.5=32400(m3
药物总量:32400×0.7×10-6吨/m3=22680×10-6吨=22.6(公斤)
硫酸铜用量:22.68×5/7=16.2(公斤)
硫酸亚铁用量:22.68×2/7=6.48(公斤)
配制方法和使用方法:用木桶或塑料桶混匀(勿用铁器),加水溶解后全池泼洒。

第3题:

60日龄斑节对虾摄食量大增后突然停食,三天后头胸部发黄,部分虾全身发白,大量死亡。病理检查鳃丝细胞内有大量球形强嗜碱性、细胞质包涵体。该病最可能的病原是()A.黄头病毒

B.对虾杆状病毒

C.斑节对虾杆状病毒

D.传染性皮下造血组织坏死病毒

该病还可传染的虾类是()A.日本沼虾

B.罗氏沼虾

C.日本囊对虾

D.克氏原螯虾

该病最可能的诊断方法是()A.PCR

B.RT-PCR

C.细胞培养

D.血平板

请帮忙给出每个问题的正确答案和分析,谢谢!


问题 1 答案解析:A
A黄头病毒主要感染斑节对虾(50-70d),一般2-4d内就会出现头胸部发黄和全身发白的临床症状。血淋巴涂片可见血细胞核固缩、破裂。胃皮下组织和鳃是观察特征性包涵体最佳部位,可见球形嗜碱性细胞质包涵体。B对虾杆状病毒主要侵袭肝胰腺腺管,中肠等上皮细胞,形成锥形包涵体。病虾嗜睡厌食,体呈蓝色或蓝黑色,胃附近白浊,鳃和体表有固着类纤毛虫、细菌和杂藻附着。C斑节对虾杆状病毒感染的幼体,除体色加深外,并无特别特征,该病毒侵染肝胰腺管和中肠上皮细胞。造成细胞核肿大,核内有折射率高的球形包涵体。D传染性皮下和造血组织坏死病毒,对细角滨对虾和凡纳滨对虾危害最为严重,感染期病虾表皮上皮层(尤其腹部背板结合处)常出现白色或浅黄色斑点,使整个对虾体呈现斑驳的外观。濒死的对下体色变蓝,腹部肌肉不透明。该病毒感染表皮、前肠和后肠上皮、性腺、淋巴器官和结缔组织细胞,基本不感染肝胰腺细胞。靶组织细胞内可观察到嗜酸性包涵体。

问题 2 答案解析:C
黄头病毒主要感染斑节对虾、自然状态下,还可感染日本囊对虾。

问题 3 答案解析:B
黄头病病原学鉴定方法:1、原位杂交法2、RT-PCR检测法3、免疫检测技术

第4题:

有一个鱼苗暂养池发生了严重的鳃隐鞭虫病,现需用0.7ppm的硫酸铜和硫酸亚铁合剂(5:2)进行治疗。该暂养鱼池长180米,宽120米,平均水深1.5米。请计算硫酸铜和硫酸亚铁的使用量。


正确答案: 鱼池体积:180×120×1.5=32400(m3
药物总量:32400×0.7×10-6吨/m3=22680×10-6吨=22.6(公斤)
硫酸铜用量:22.68×5/7=16.2(公斤)
硫酸亚铁用量:22.68×2/7=6.48(公斤)
硫酸铜和硫酸亚铁的使用量分别是16.2公斤,6.48公斤。

第5题:

患姜片吸虫病的猪有()、()和()等症状,严重时可能引起死亡。


正确答案:消瘦;发育不良;肠炎

第6题:

请分析作物营养失调症状的形成原因


正确答案: 园艺作物营养失调是由于其体内所需要的矿质营养元素缺乏或过多,导致生理机能的失调而造成不正常的生长与发育,在外观或在内部生理,局部或整体表现出异常的症状。因此,根据作物的生长发育所表现的失调症状,从外观上就能鉴别出所缺乏或过量的某种营养元素,经确定后即可采取措施予以防治。
形成园艺作物营养失调症状的原因极其复杂,主要原因与土壤环境、人工施肥等栽培管理,肥料元素间的相互影响以及作物植株本身生理活动受阻等有关。
(1)施肥不当。由于植物施肥不当,造成土壤养分供应不足或过多,引起营养失调。由于土壤肥力低或施肥不足,施用的时间不当,或者肥料的有效浓度低,溶解度小,利用率低等原因,导致土壤中营养元素供应不足;盲目大量施肥或土壤含水量低,土壤养分过多,土壤溶液浓度过高,根系吸收量大,导致营养过剩。土壤保水保肥性能差,地表径流严重,土壤养分流失多。
(2)环境条件的影响。环境条件尤其是土壤环境条件,影响土壤养分的溶解和作物根系的吸收,导致营养失调。
温度尤其是地温对土壤养分的影响最大,较高的土壤温度有利作物根系对养分的吸收和养分的溶解。低温下养分的溶解度小,土壤温度低,降水量多,土壤养分的有效性、可给性小,作物根系吸收量也小,降水量多的地区,土壤有效硼含量降低。钼的淋失多,作物易缺钼,而排水不良的土壤常积累过量的钼,以致作物吸钼过多而受害。土壤有机质丰富,营养状况好,多数微量元素的有效含量增多,锌、硼、锰、钼增加,土壤微生物活动旺盛,土壤养分的状况也好。
(3)作物根系选择性地吸收营养。由于作物根系对矿质营养的吸收具有选择性,作物根系首先吸收它最需要的矿质盐类的离子,对同一矿质营养的不同离子的吸收表现出明显差异,如作物吸收硫酸铵中的铵离子多于硫酸根离子,因而使土壤营养液中因硫酸根离子过多而呈酸性反应,上述结果都会导致作物的营养失调。
(4)离子间的拮抗作用。离子间的拮抗作用表现在某一离子的存在,会抑制或促进另一种离子的吸收。如磷过多会引起缺铁、缺镁症;钾离子过多会影响到对镁、钙、铰、锰的吸收;铵、钾、镁过多会抑制对钙的吸收;钙的浓度过大易引起作物缺镁,钾不足和磷、铜、锌、锰过量,都会产生缺铁症;硼缺乏会造成缺钙;缺钙会引起缺钾等等。土壤碳酸钙含量高,土壤pH升高,微量元素被碳酸钙吸附也多,影响了微量元素的有效性,锌、锰被吸附,铜、铁形成难溶的化合物,硼的有效性降低,作物吸收少,钼含量增多。
(5)pH变化引起的营养失调。土壤营养液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其中pH变化较大,影响作物根系细胞质的带电性,影响根系对养分的吸收,同时会影响到某些盐类的溶解度,从而导致缺素症状的产生。
大多数微量元素的可给性均随土壤pH的升高而降低,如pH>6.5时,有效锌含量0.58mg/kg,pH<6.5时土壤锌含量可达6.gmp/kg。在pH4.7~6.7范围有效硼却随pH升高而增加。

第7题:

对虾是(),螯虾是丝状鳃,沼虾类是叶状鳃。


正确答案:枝状鳃

第8题:

关于对虾杆状病毒病临床症状的描述错误的是( )。

A.病虾嗜睡厌食

B.体色呈蓝灰色或蓝黑色,胃附近白浊化

C.鳃和体表有固着类纤毛虫等生物附着

D.病虾最终悬浮于水面死亡

E.剖解后可见肝胰腺肿大且肠道发炎


正确答案:D

第9题:

浓缩机溢流水发现“跑黑”现象,请分析出可能的原因及其解决方法。


正确答案: 引起浓缩溢流水“跑黑”的原因及解决方法:1、给料量过大,且不均匀;可以通过调整给料量,并保持均匀连续方法来解决;2、排矿不畅,积矿太多;可以通过增大排矿消除积矿;3、精矿浆泡沫过多;可以通过加高压水或添加絮凝剂消泡(大面积“跑黑”,加煤油紧急处理。)4、精矿浆中微细粒过多;可以通过在四周安装泡沫挡板或打泡装置来解决;5、给料浓度过稀,来量过大,造成溢流上升水流过大;可以通过调整来量并适当增加给料浓度来解决;6、沉淀面积不够,能力不足;需要重新核定生产能力。

第10题:

有一池虾发生了严重的黑鳃症状,请分析引起该症状的可能原因、诊断及防治方法。


正确答案: 1.病因:
(1)细菌(弧菌、丝状细菌)、真菌(镰刀菌病)感染,固着类纤毛虫附生;
(2)水质底质恶化,pH值长期偏低,水体氨氮和亚硝酸盐含量过高;
(3)防治虾病时使用的药物不恰当,如硫酸铜、高锰酸钾(铜离子可直接损伤鳃丝,高锰酸钾的锰形成二氧化锰黏附在鳃丝表面,都可引起黑鳃)
(4)长期缺乏维生素C(白黑斑病、黑斑病、黑鳃病)。
2.诊断:剪取部分鳃丝做水浸片镜检:
(1)鳃丝表面有污物附生,鳃组织并不变黑——丝状细菌、固着类纤毛虫、海藻引起的黑鳃;
(2)鳃丝组织坏死变黑——弧菌、镰刀菌等;非生物病因。
3.防治:
(1)细菌性黑鳃可口服氟哌酸、土霉素等抗生素进行防治;
(2)镰刀菌、固着类纤毛虫引起的黑鳃:福尔马林、含氯消毒剂消毒水体;
(3)对于因水质恶化引起的黑鳃,可采用换水、添加光合细菌等生物制剂、以及泼洒沸石粉或白云石粉等措施防治;
(4)因维生素C缺乏引起的黑鳃可在饵料中添加维生素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