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植物病害的概念。

题目

简述植物病害的概念。

参考答案和解析
正确答案: 在一定条件下,植物受到病原生物或不利环境条件的干扰,其强度或持续的时间超过了植物的忍耐范围,使植物正常的生理功能受到严重的影响,在生理上和外观形态上表现出异常。植物的这种不正常状态就是植物病害。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简述不同年代植物病害控制策略。


正确答案: 二战以前:自然防治阶段,天灾,提倡“修德减灾”。
二战——60年代末:化学防治阶段,方针“全面防治,土洋结合,全面消灭,重点肃清”。
70年代开始:有害生物综合治理“预防为主,综合防治”。
现代:有害生物的生态治理;有害生物持续治理;森林保健;森林有害生物持续控制

第2题:

简述植物病害的侵染过程。


正确答案: 病害的侵染过程就是指病原物从接触、侵入寄主,到在寄主体内繁殖和扩展,最终使寄主显示症状的发病过程。为了研究方便,一般把它分为四个时期:侵入前期、侵入期、潜育期、发病期。
侵入前期又名接触期,是指从病原物与寄主植物可侵染部位开始接触,到病原物形成侵入结构,开始侵入植物为止的时期。在这个时期,病原物处于植物体围或体表的复杂环境中,是侵染过程中的薄弱环节之一,也是病害防治的关键时期。侵入期是指从病原物侵入寄主到与寄主建立寄生关系为止的时期。是病害能否发生的关键时期,也是病害的一个薄弱环节和有效防治时期。潜育期就是病原物从与寄主建立寄生关系,到表现明显的症状为止的一段时期。此期是病原物在寄主体内繁殖和蔓延的时期,是病原物与寄主植物相互斗争的关键时期。发病期指症状出现后进一步发展的时期,也就是从病害开始出现症状到出现典型症状为止的时期。发病期是病原物扩大危害,病部不断发展,许多病原物大量产生繁殖体的时期。

第3题:

植物病害的基本概念。


正确答案: 植物病害根据根据其病原可以分为不同的两大类:
1、侵染性病害:由生物因素引起,可以在植物个体之间相互传染。
2、非侵染性病害(生理性病害):由非生物因素引起,不能在植物个体之间互相传染。

第4题:

简述柯赫氏法则在鉴定各类植物病害中的应用?


正确答案: 通常是用来确定侵染性病害病原物的操作程序。如果发现一种不熟悉的或新的病害时,就应用柯赫氏法则的四步来完成诊断与鉴定。
①在病植物上常伴随同一种病原生物存在。
②该微生物可在离体的或人工培养基上分离纯化而得到纯培养。
③将此纯培养接种到相同品种的健株上,表现出相同的病害症状。
④从接种发病的植物上再分离到其纯培养,性状与原来微生物记录相同。所有侵染性病害的诊断与病原物的鉴定都必须按照柯赫氏法则来验证。柯赫氏法则同样也适用来对非侵染性病害的诊断。

第5题:

简述植物病害的爆发流行大多是人类活动引起生态失调所造成的恶果。


正确答案: 病原、寄主和环境的相互关系中,加上人的因素,构成了植物病害的四角关系,简称病害四角。这一概念在环境因素中突出了人的作用。
(一)成熟的自然生态系统中的自动平衡,使得寄生物与寄主之间相对稳定共处,寄主种群不致严重受害。
1.自然群落中物种多种多样,交杂混生,互为隔离,对寄生物的传播具有一定的阻隔作用。
2.寄主与寄生物长期共同进化,已发展出不同程度的抗性,并且寄主群体具有异质性,整个群体不致因寄生物的存在而严重受害。
3.生态系统中,物种间相生相克,关系错综复杂,存在其他物种对寄生物的寄生、捕食、抗生和竞争,大大削弱了植物寄生物种群的发展。
4.环境中的理化因素未必完全适合植物寄生物的繁殖和活动。
(二)人类活动造成生态失调
人工农林生态系统是一种很不稳定的生态系统,种间和种内的多样性减少,品种选育和推广造成抗性单一化,带来遗传上的脆弱性。耕作和栽培措施削弱了自然防病因素或为寄生物造就了适生环境。因而生态环境被破坏,某些寄生物得以超常发展,酿成灾害。

第6题:

简述鞭毛菌亚门与植物病害有关的主要属的形态特征。


正确答案: 鞭毛菌亚门真菌的共同特征是产生具鞭毛的游动孢子,因此这类真菌通常称作鞭毛菌。鞭毛菌大多为水生真菌,少数是两栖的或接近陆生的。其中寄生高等植物并引起严重病害的是霜霉目真菌,如腐霉菌属、疫霉菌属、霜霉菌属、假霜霉菌属、白锈菌属等。
根肿菌属(Plasmodiophora)休眠孢子游离分散在寄主细胞内,许多休眠孢子堆积在一起呈鱼卵块状。
粉痂菌属(Spongospora)休眠孢子聚集成多孔的海绵状圆球。
多粘霉属(Polymyxa)休眠孢子堆不规则形,产生在草本植物根表皮细胞内;寄生植物上,但不引起寄主组织肿大。
节壶菌属(Physoderma)营养体为有细胞壁的膨大细胞,其间有丝状体相连;休眠孢子囊扁球形,有囊盖。
绵霉属(Achlya)孢子囊合轴分枝,新的孢子囊从老孢子囊的基部侧面长出;游动孢子第一个活动时期很短,休止孢在孢子囊顶部孔口处聚集成团。
腐霉属(Pythium)孢囊梗与菌丝无明显区别;孢子囊成熟后一般不脱落,萌发时形成孢囊,游动孢子在孢囊内形成,雄器侧生。
疫霉属(Phytophthora)孢囊梗与菌丝有一定差别;游动孢子在孢子囊内形成,不形成孢囊;雄器侧生或包围在藏卵器基部。
指梗霉属(Sclerospora)孢囊梗主轴粗短,顶端不规则二叉状分枝;藏卵器壁与卵孢子壁愈合。
单轴霉属(Plasmopara)孢囊梗单轴直角分枝,末端平钝。
霜疫霉属(Peronophythora)孢囊梗主干明显,上部双叉状分枝一至数次,孢囊梗多级有限生长,即某些分枝上可以长出新的孢囊梗,可如此重复多次。兼性寄生。
霜霉属(Peronospora)孢囊梗二叉状锐角分枝,末端尖锐。
假霜霉属(Pseudoperonospora)孢囊梗主干单轴分枝,然后作2~3回不完全对称的二叉状锐角分枝,末端尖细。
盘梗霉属(Bremia)孢囊梗二叉状锐角分枝,末端膨大呈盘状。
白锈属(Albugo)孢囊梗平行排列在寄主表皮下,短棍棒形;孢子囊串生;卵孢子壁有纹饰。

第7题:

简述园林植物病害流行的条件。


正确答案: 1感病树种的数量和分布,是病害能否流行和流行程度轻重的基本条件之一。
2在病害流行以前,有大量致病性强的病原物存在是病害流行的必备条件。
3病害能否流行,要看是否具备适宜的发病条件,以及适宜条件保持时期的长短。

第8题:

简述植物病害的病状。


正确答案:植物生病后本身所表现出来的肉眼或放大镜下可见的形态特征。如变色、坏死和腐烂等。

第9题:

简述植物病害症状的类型及各类症状的特点。


正确答案: (1)斑点:发生在叶、茎、果等部位,患病组织局部坏死,一般有明显的边缘,成为形状、大小、颜色各
不相同的斑点;
(2)腐烂:发生在植物的各个部位,患病组织崩解、变质,细胞死亡,表现为点发性或散发性,由于组织
分解的程度不同,有软腐、干腐之分;
(3)萎蔫:植物局部或整株由于失水丧失膨圧使枝、叶萎垂的现象;
(4)变色:是植物发病后色泽发生改变;
(5)畸形:多数促进性和抑制性德病变都可能导致各种畸形病状。

第10题:

论及植物病害的概念必须涉()、()、()、()四方面。


正确答案:病原;病程;病状;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