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乒乓外交及其历史意义。
第1题:
第2题:
简述康有为的“变法维新”思想及其历史意义。
(1)资产阶级改良派的代表人物,主张用自上而下的改良办法在中国建立资本主义的法律制度。
(2)“时移法亦移”,“不变则亡,全变则强”。只有变法维新,才能使中国救亡图存。
(3)制定新的“典章宪法”,实行君主立宪,按照“三权分立”的原则设议院、开国会、建法院等。
(4)以“公羊三世”说作为君主立宪和变法维新的理论依据。
(5)符合历史发展要求,具有反封建的进步性,但改良的办法是行不通的,后来成为资产阶级革命的障碍。
略
第3题:
简述国立音乐院的创办过程及其历史意义。
1927年,北洋政府—厂令停办北京各高等学校所设音乐系科,北京大学附设音乐传习所及北京艺术专门学校音乐系均先后宣告解散。我国近代著名音乐家萧友梅先生并未因此动摇其为中国教育家业创建的信心,他南下上海,在蔡元培支持下,于1927年11月27日在上海建立了“国立音乐院”。这是中国第一所独立的高等专业音乐学院。它的建立,标志着中国专业音乐教育从此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1929年七月。国立音乐院奉命改名为“国立音乐专科学校”。国立音专是我国第一所专业音乐院校,它的专业设置和教学管理模式,既吸收了欧美音乐学院的优长,又结合中国实际,设有不同层次、多种类型的专业,是后来者继承、创新的基础。它为我国培养了第一批专业的音乐家队伍,他们所从事的音乐创作和校内外演出活动,不仅显示出学校教学的巨大成果,对中国专业音乐创作和音乐表演艺术,也是一种积极的促进。当他们陆续毕业走向社会后,大都成为中国近现代音乐事业建设发展中的主要梁柱。
第4题:
简述长征的历史意义。
第5题:
简述《法经》及其历史意义。
第6题:
第7题:
试论乐府及其历史意义。
第8题:
宋代市民音乐的发展及其历史意义如何?
宋代自建立之日起,社会逐渐稳定、经济不断发展,工商业空前繁荣,都市发展尤为迅速,城市人口急剧增加,出现了一个新的社会阶层——市民阶层。为了适应市民阶层文化生活的需要,各种各样的市民文化层出不穷。琳琅满目、世俗情趣浓厚的音乐形式,活跃在城镇中的瓦子勾栏、艺场酒楼等娱乐场所之中。
以娱乐为主的商业集中点“瓦子”(又称“瓦舍”、“瓦肆”)和瓦子中民间艺人表演的场子“勾栏”,其规模之大、数量之多、容纳人数之广,在宋代笔记《东京梦华录》中可略窥一班;在汴京,“大小勾栏五十余座,”有的“可容数干人。”除了瓦子勾栏之外,茶坊、酒肆、歌馆及寺庙中的音乐活动也极为活跃。它们为各种技艺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场所。
在瓦子勾栏中,民间艺人的表演艺术形式种类繁多、技艺精熟。主要形式有:小唱、嘌唱、诸官调、杂剧、舞旋、影戏、说诨活、杂扮、叫果子等。其中,宋杂剧在瓦舍勾栏的社会艺术活动中吸收各种技艺而发展自身,成为一门颇具特色、遍布城乡的戏曲艺术。另外,勾栏中也汇聚了很多优秀的艺人,如小唱艺人李师师、徐婆惜、封宜奴等人。他们日益娴熟的技艺使得众多市民为此着迷,往往“不以风雨寒暑,诸棚看人,日日如是”(《东京梦华录》)。还有一些流浪艺人“路歧人”,在街头巷尾表演技艺,表演一些器乐合奏或类似鼓词、道情这样的说唱形式。
南宋民间还出现了一些艺人的行会组织——书会和社会。书会是指专门为说话人、戏剧演员编写话本和脚本的行会组织。其成员主要由一些失意文人组成。他们常被称为“书会先生”或“书会才人”。社会是专门从事表演艺术的职业艺术组成的行会组织。比如绯绿社(杂剧社)、遏云社(唱赚)、同文社(耍词)、清音社(清音)、绘革社(影戏)、律华社(吟叫)。这些行会组织对提高当时民间艺术的水平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宋代市民文化的蓬勃发居,促使音乐的主流由宫廷转向民间。戏曲艺术得以确立和发展,从而替代了原来的歌舞艺术。各类丰富多姿的音乐艺术形式争奇斗艳,标志着我国民族传统音乐步入一个新的阶段。宋代音乐文化向着普及面更广、综合性更强的艺术形式发展。
第9题:
商鞅变法的内容及其历史意义。
第10题:
简述“三社四边”协定的签订及其历史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