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从民间文学和语言学的角度来解释“谚语”,指出其区别。
第1题:
自清朝以来蒙古贞的民间文学有了新的发展,其中包括故事、民歌、童谣、谚语和()等形式。
第2题:
对于绩效概念来说,包含多元目标在内的是从什么角度作出的解释:()。
第3题:
我们并非总是模仿别人的行为,但是为什么我们还是很可能与别人保持一致?试从群体的角度来进行解释。
第4题:
试从应用的角度(重点记忆“科技”角度)来理解可持续发展的概念,结合相应的应用领域。
第5题:
简述谚语和成语的区别。
第6题:
那孩子追得那老头儿直喘气 谁追谁?谁喘气?试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加以解释。
1.理论上有四种可能性。孩子追老头,或者老头追孩子;孩子喘气,或者老头喘气。二者的组合有四种解读,但不是都合语感的。可接受性如下:
A孩子追老头儿,老头儿喘气。
B?孩子追老头儿,孩子喘气
C老头儿追孩子,老头儿喘气
D*老头儿追孩子,孩子喘气
2.可以利用认知语言学中的象似性原则作出解释。可接受的AC,名词和动词的距离都很近,可接受性不高的B,“孩子”跟“喘气”的距离较远,且中间有其它成分阻隔,不可接受的D跟B的情况相类似。第7题:
社会语言学的侧重点是从社会的角度来研究语言,而不是从语言的角度关注社会现实。
第8题:
此题为判断题(对,错)。
第9题:
“讽喻性谚语”、“训诫性谚语”、“经验性谚语”是从谚语的哪个角度划分的()
第10题:
凯利指出,当人们试图解释某个人的行为时,会从三个方面的有关信息来评估:区别性、一贯性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