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述萨特的创作特征、文学主张和艺术风格。

题目

论述萨特的创作特征、文学主张和艺术风格。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论述“文革”中文学创作的几种类型。


正确答案: (1)、公开文学
主要是革命样板戏。是当时极左政治开创“无产阶级文艺新纪元”努力的集中体现。作家完全陷于工具化的机械劳动之中,无法表达自己个人感受。民间文化传统也在“为工农兵服务”的旗帜下被不断改造和利用。“革命样板戏”是主流政治意识形态对知识分子文化传统和民间文化传统的摧毁、压制、改造和利用在文艺领域中的典型体现。其歌颂道德激情、理想主义与伟大领袖,渲染阶级情义,鼓吹阶级斗争、个人崇拜,都是美丑、香臭杂糅,需细心剔缺、辨别、鉴赏。
从另一方面来看,真正决定样板戏艺术价值的,仍然是民间文化中的某种隐形结构。如《沙》中“一女三男”的角色模型;《红灯记》、《智取威虎山》则暗合了另一个“隐形结构”——道魔斗法。
(2)、知识分子的潜在写作
①精英的悲壮反抗(作为人类良知的代表)
遇罗克《出身论》张志新抗议对刘少奇的定罪
②老作家的创作
廖沫沙、杨沫
因为“七月”派诗人曾卓、牛汉、绿原与穆旦等老作家的努力,使得“五四”以来的新文化传统在黑暗专制的时代延续了一线香火。
丰子恺《缘缘堂续笔》中的几十篇散文,显示出老作家对人生、对生命的亲和而又达观的态度和在那个疯狂年代难得见到的超脱、从容镇静。
曾卓、牛汉、绿原等人的创作则强化了生命意识。在《县崖边的树》、《半棵树》、《重读圣经》中,他们超越了自己40S创作中强烈的社会功利意识,而思考在重压之下的生命、死亡与背叛等主题。
(3)年轻一代的潜在写作
在经历了一系列政治荒诞剧之后,年轻一代开始萌生自己的独立思考与独立意识。
黄翔、食指、白洋淀诗派与赵振开、张扬等人的小说。
共同特点:摆脱了主流意识形态话语的制约而回到自己的现实生活体验、想象与思考之中,并由此显示出人性与艺术的觉醒。与老作家们借重自己的精神资源不同,年轻一代的反叛更多来自于现实生活经验的刺激。如黄翔诗《野兽》诅咒文革这个荒谬的时代,与20世纪早期《狂人日记》有异曲同工之妙,启蒙色彩浓厚。
晚于食指的“白洋淀诗歌群落”基本上摆脱了“红色主流文化”的笼罩,更重视表现个人心灵的真实感受,更带有自觉的现代主义色彩。重要诗人有芒克、根子、多多等。他们的诗从意象到情绪,都带有浓厚的现代主义色彩,但是,与西方现代主义相比,虽然是同样表达一种冷漠、虚无、价值失落的情绪,但中国青年一代的幻灭感直接来自于文革中革命乌托邦破灭后形成的价值真空,这与西方现代主义从根基上对人性、文明等的质疑尚有区别。
“文革”时期潜在写作中最成功的小说应属赵振开(艾珊)的《波动》。

第2题:

教材认为:从陆机对诗、赋创作“()”和“()”的论述中,可以看出他对文学艺术的两个重要特征:感情和形象,有了深刻的认识。


正确答案:缘情;体物

第3题:

论述新古典主义的创作主张。
新古典主义在美学思潮上,不但否定浪漫主义音乐的标题性和主观性,也否定后期浪漫主义及其引伸出来的表现主义那种夸大的幻想和表现。新古典主义主张音乐创作不必去反映紊乱的社会和政治,主张采取“中立或“艺术至上”的立场;创作应该回到“古典”中去,回到“离巴赫更远的时代”去,那里有音乐的纯粹的(不混杂诗或绘画等);作曲家应该摆脱主观性,而以冷静的客观性把古典的均整平衡的形式,用现代手法再现出来。

第4题:

论述卢梭创作的艺术特征及文学史上的艺术地位?


正确答案: ①卢梭在返回自然的思想指导下,突破了古典主义和多数启蒙作家的理性,讴歌大自然,把千姿百态的自然景色写进作品,大大开拓了人们的审美视野。
②卢梭对人性作了深入的挖掘,他认为古希腊庙前“你要认识你自己”的箴言应是哲学家和文学家首要关注的问题。
③卢梭的作品充满激情,但他能将激情融化到表达的思想中,进行富有逻辑的思考。
④卢梭具有演说家的风格,他善于以定义的方式有力地表达自己的思想。
⑤卢梭的文笔细腻准确。
⑥卢梭的创作不只引发出法国许多新一代作家,而且直接影响德国狂飙突进运动,19世纪欧洲年轻一代作家进一步把卢梭开辟的新倾向发展成为汹涌澎湃的浪漫主义文学运动。

第5题:

简述朱熹的文学创作主张。


正确答案: (1)文学创作:以诗喻理而流溢出情趣、理趣,在诗的感性意象中闪烁着理性的睿智。
(2)文学主张:持“文道一体”的观点。作为理学家,他重道轻文,作为文学家,他重道也重文,看到并承认“诗缘情”的特点。文与道的合一,即美与善的合一。

第6题:

阐述曹文轩的儿童文学创作主张与创作实践。


正确答案: (1)早在上世纪80年代,曹文轩就提出了“儿童文学承担着塑造民族未来性格的天职”的观点,提升了儿童文学作家的使命意识,对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初期儿童文学的精神气度和艺术风格产生了极大影响。
(2)进入90年代,曹文轩又提出了“成长小说”的命题。他认为,在一般意义上的成人文学与儿童文学之间,有一块荒芜的空地。在这块空地上的创作处境尴尬:儿童文学嫌它故作高深,成人文学嫌它过于浅薄。而“成长小说”的命名则有助于消除作家的尴尬。

第7题:

顾炎武的文学创作主张是()

  • A、文学创作须有益于天下
  • B、文学创作要独抒性灵
  • C、文学创作应该追求神韵
  • D、文学创作当通俗流畅

正确答案:B

第8题:

萨特美学思想的出发点是他的()

A存在主义

B本质先于存在

C文学是语言的艺术

D想象是文学创作的基础


A

第9题:

简述安徒生童话创作的三个时期及其重要作品。论述其主要艺术风格。


正确答案: (1)1838~1845早期重要作品:《拇指姑娘》《海的女儿》《皇帝的新装》《丑小鸭》
(2)1846~1852中期重要作品:《卖火柴的小女孩》《影子》《一滴水》《母亲的故事》
(3)1853~1873晚期重要作品:《她是一个废物》《沙丘的故事》《柳树下的梦》《单身汉的睡帽》
主要艺术风格:以饱和感情和想象的诗意的美,潜移默化地给人以心灵上的感染与启迪。诗意美首先来自艺术形象及其表达的作家对真善美的执着的追求。安徒生通过童话人物的美好心灵、美丽动人的外形来体现作者之愿望和追求,如《海的女儿》中的人鱼公主。其次来自构思中的奇异的想象和幻想,第三来自它的诗一般的浓郁之抒情色彩。

第10题:

简述萨特的存在主义文学创作的主要特点。


正确答案:作为文学家的萨特,他针对“为艺术而艺术”而提出“为什么写作”和文学应介入当代社会生活的重大问题。小说《恶心》提出了存在主义的一个基本思想:没有本质的存在等于虚无。长篇小说《自由之路》是对自由的思考与探索。与小说相比,萨特的戏剧取得了更大的成就:《禁闭》对萨特的自由观做了最清晰的概括;《苍蝇》通过主人公的复仇行动,号召人们奋起反抗法西斯统治;哲理剧《魔鬼与上帝》,主题是探讨社会变革过程中善与恶的辩证关系。萨特对自己的戏剧称作“境遇剧”,是指其剧作不按传统戏剧的原则处理环境与人物的关系,而是给人物提供一定的环境,强调人物在特定环境中选择自己的行动,造就自己的本质,表现自己的性格和命运。这些戏剧实为演绎萨特自己的“存在先于本质”、“他人即地狱”、“自由选择”等存在主义哲学观点,反响很大。后期文学作品还有萨特的自传体小说《语词》,足以代表萨特的最高艺术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