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中国古代建筑的发展过程。

题目

简述中国古代建筑的发展过程。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简述中国古代木结构建筑的优势与不足。


参考答案:

优点:中国古典木构建筑属框架结构体系,承重结构与维护结构分离;适应于南北方的不同气候条件;抗震性强;而且取材方便,加工容易。
缺点:不耐久、不耐潮、不耐火、不耐虫蛀、不耐腐蚀。


第2题:

简述中国古代主要建筑设计著作


参考答案:早在春秋时期的《考工记》一书中就论述了城市规划建与筑设计的原理;
五代,喻皓的《木经;
宋朝,李诫的《营造法式》;
元朝,薛景石的《梓人遗制》;
明代,《鲁班经》、计成的《园冶》;
清代,工部《工程做法》。

第3题:

简述中国古代木建筑的等级序列的具体体现?


参考答案:(1)开间数目等级;
(2)屋顶类型等级;
(3)天花装修的等级:藻井、天花;台基的等级:材料、层数、造型;
(4)台阶的等级:御路、如意踏步、垂带石台阶;
(5)屋顶装修的等级:有吻兽、无吻兽;
(6)瓦的等级:筒板瓦、小青瓦彩;
(7)画的等级:合玺彩画,旋子采画,苏式彩画。

第4题:

简述中国古代小说人物塑造的发展过程。


正确答案: 1.中国古代小说的人物塑造经历了从实录到虚构、从类型化人物到类型化典型、从类型化典型到个性化典型的发展过程。
2.唐以前的小说还属于记述怪异和实录人物言行的阶段,没有自觉地创造人物形象
3.到了唐传奇开始注意刻画人物。但是还处于类型化阶段
4.到了宋元话本出现,注意把故事情节的曲折开展与人物个性的刻画统一起来,在类型中有了个性5从《金瓶梅》开始中国古代小说逐步达到个性化典型的成熟阶段。

第5题:

简述中国古代建筑师的社会地位及其对中国古代建筑技术发展的影响。


参考答案:

社会地位:百工之流
影响:
①使得中国建筑匠师长期未能完成欧洲文艺复兴以后设计与施工,建筑与结构明确的专业划分;
②这种状态以及长于宏观把握,拙于实验验证的思维特点,使得中国建筑技术的拓展始终停留在经验科学的层面上,而难以经由知识阶层通过建立在工具理性基础上的抽象,归纳,推演上升到结构理论的层次上。


第6题:

简述中国古代木结构建筑的不足


参考答案:

(1)木材越来越稀少。森林大量砍伐,使我国生态环境日益恶化,也使木架建筑失去发展前提。
(2)木架建筑易遭火灾。南方,白蚁对木架建筑严重威胁。木材受潮后易于朽坏。
(3)无论是抬梁式还是穿斗式结构,都难以满足更大、更复杂的空间需求,木材的消耗量也很大,从而限制了它继续发展的前景。


第7题:

简述中国古代宫殿建筑形制的衍变。


参考答案:

原始阶段—前堂后室
商周时期—四阿重屋,“茅茨土阶” 春秋战国—高台榭,美宫室
西汉—宫殿分区,前朝后寝,主殿用于大朝,两侧长朝
东汉—南北二宫,与阁道想通
魏晋南北朝—东西堂制
隋代—纵向布置三朝的阶段
唐代—三朝五门,强化中轴线
宋代—御街千步廊制度
元代—千步廊金水桥,工子形殿宇
明清—千步廊金水桥,三朝二宫


第8题:

简述中国古代建筑有哪些鲜明的民族特征。


正确答案:
答题要点:(1)以木材为主要建筑材料,以木构架为主要结构方式;(2)完整的院落组织,多样的平面布局;(3)建筑造型优美,装饰丰富多彩;(4)注重与周围环境的协调。

第9题:

简述中国古代社会文化心里结构对建筑形式、建筑类型的若干影响。


参考答案:

1、内向型,古代半封闭的大陆环境与以农立国的国情造成了古代中国与外部世界的相对隔绝和眷恋乡土、自给自足的生活方式。这种方式,塑造了中国文化的内倾性格。这种生活方式需求的以及这种文化性格所促进的都是防御性的内向性空间。
2、尚祖制,中国文化的早熟加强饿了文化源头的魅力与权威,建立在血缘联系与祖先崇拜基础上的宗法制度机一部强化了祖制的威力,这种队祖制的尊奉与营造活动中器用性部分的失考与失传结合在一起,使得营造过程长期处于沿袭前代机巧而少有突破的状态,只有在外部环境发生大的变动,中国建筑才会出现稍大的变革。
3、中庸,中庸、中和,即在对立的两种选择中妥善把握,反对固执一端,反对失于偏颇。


第10题:

简述中国古代园林建筑发展阶段。


正确答案: 根据中国园林建筑发展轨迹,我们大致可以把它分为以下几个主要阶段:
第一个时期:是周、秦、汉“聚物为用”的阶段,以奢侈的生活享受为中心旨意。
第二个时期:从三国到南朝的齐梁(约220至479年)“观物为情”阶段。这一时期的园林着重在池山形态的表述。
第三个时期:是从齐梁至晚唐(约479至836年)“美物为境”阶段。这一时期的园林,讲究“形态意境”,山水、田园文学及山水画的发展,使园林渐渐注重于诗情画意。
第四个时期:是晚唐至北宋(约836至1127年)“造物为景”阶段。其时不但造园且有人专门研究园林,山水文学之勃兴,又更助“园林景观”艺术的发展,此时造园之风大盛,是中国园林“形象造景”文化和造园技术文化的典型时期。
第五个时期:是从南宋至元代(约1127至1368年)“状物为意”阶段。这时的园林,推崇“神理兼备”。以追求“出神入化”的“神态意境”而得园林“神韵”,这一阶段是中国园林文化最“神奇”时期。
最后一个时期:即明清(约1368至1911年)“心物为神”阶段。这时的中国园林建造技艺发展到炉火纯青的境界,是中国园林建筑文化的顶峰。重在求“神”,讲究人与园,人与自然的内在哲理。将园林从自然艺术再现深入到人物心性表现的“意味”中。整个中国园林至此,走过了“功用、冶情、美境、景象、出意、化神的发展历程,同时,也为中国古代园林艺术的体系完成画了一个句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