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醒来,铜陵!》在写作上的特点。

题目

谈谈《醒来,铜陵!》在写作上的特点。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谈谈语言对写作的重要意义。


正确答案: 语言是写作的第一要素。写作从发意、构思到行文,都离不开语言的参与。可以说,没有语言,便没有写作。语言对于写作的重要意义主要有以下三点:
①语言是写作构思的基本工具
语言不仅是人类重要的交际工具,而且是一种重要的思维工具。一个人进行思维,形成某种思想,都必须借助语言这个基本工具。没有这个工具,任何思维都是无法进行的,任何思想都是不可能形成的。
写作构思是一种创造性的思维活动,自然离不开语言。写作构思的内容和形式都是在语言材料的基础上形成的。没有语言的参与促进,写作构思将无以进行。
②语言是表情达意的唯一手段
对于写作来说,语言是作者表情达意的唯一手段。因为写作本身就是运用语言文字表情达意的活动。文章也是一种书面语言的组织形态。所以,写作文章,不可能用线条、色彩,不可能用高低、长短、轻重、疾徐的声音,也不可能用手势、体态、眼神等。在写作中,其它表情达意的手段都无能为力。
③语言是写作活动的最终归宿
写作活动的目的及最终结果是制作文章。尽管在写作过程中,作者动脑筋,煞费苦心,搜集了充分的材料,确定了深刻新颖的主题,设计了精确独特的结构布局,可以说:“万事俱备”,但是如果没有语言(书面语言)这股东风,这些东西都是意化的东西,都是流动的,不确定、不成形的东西,别人无从了解。只有借助书面语言的组织与物化,这些东西才能从“自知”阶段进入“人知”阶段,形成有物有序的文章。正是基于这一点,我们才把语言的运用看作写作活动的最终归宿。

第2题:

谈谈写作技巧对写作的意义。


正确答案: 其一,写作技巧贯穿于写作的全过程,尤其是构思、行文阶段,有助于写作各环节、各因素的完美配合,成功完成写作活动。
其二,写作技巧有助于概括生活典型,开掘生活本质,增强表达效果,提高文章的感染力。

第3题:

《郑伯克段于鄢》在写作上的最大特点是系列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


参考答案:正确

第4题:

谈谈讲解词的写作技巧。


正确答案: 讲解是以陈列为基础,运用科学的语言和其它辅助表达方式,将知识传递给观众的一种社会活动。任何一个陈列的说明文字都不可能囊括展览的全部内容。说明文字的字数、大小要受到板面大小和便于观众观览的双重制约。因此,陈列的主要内容必然大都蕴含在讲解词之中。讲解也自然成为辅助观众参观为重要手段,它可以帮助观众加深讨陈列的理解,增加观众参观的兴趣,使陈列产生更大的效益。

第5题:

简要谈谈《繁星》《春水》在语言上的特点?


正确答案:《繁星》《春水》在语言上清新淡雅而晶莹明丽,明白晓畅而又情韵悠长,具有独特的魅力。

第6题:

谈谈《前赤壁赋》在表达方式上的特点。


正确答案: (1)情、景、理三者有机融合的表达方式:作者艺术手法高超,把情、景、理三者巧妙地结合起来,熔为一炉。江上的清风,山间的明月,月下的泛舟纵饮,无不让人心驰神往。美景,哲理和诗情画意,寓情于景,借景明理,并同感情的变化紧密配合,行文波澜起伏。
(2)在《前赤壁赋》中,苏轼运用赋体传统的对话手法,通过主客问答形式,塑造了两个不同的形象:一个是面对现实清醒的形象(客),带着悲壮的情调;另一个是遗世独立的高洁形象(主),则带着放旷的情调。
(3)通过“抑客伸主”的表现方式,按照游江之乐——人生之悲——解脱之乐的情感线索,苏轼将自己超然的思想和旷达的胸怀都融会在饱含诗情理趣的一席对话之中。传达了自己超脱、旷达、不为环境所屈的精神状态和不以物悲喜的人生态度。

第7题:

成功运用对比手法深化主题的消息是()

  • A、《醒来,铜陵!》
  • B、《从邮局看变化》
  • C、《大老齐成了“香饽饽”》
  • D、《菜价追踪》

正确答案:B

第8题:

结合你的写作实践,谈谈你对写作能力发展规律的认识。
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与其身心发展阶段性有关,一方面要注意根据学生年龄特点设置吸引学生写作的题材,一方面要设置一定的阶梯,循循诱导学生不断进步。九年义务教育分为四个学段,规定了义务教育阶段写作的总目标和四个学段的目标,并将第一学段(1-2年级)定名为为“写话”,第二(3-4年级)、三学段(5-6年级)定名为“习作”,第四学段(7-9年级)定名为“写作”。
培养、提高学生写作能力,最为重要的是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认识世界
这一目标涉及到“阶段目标(1-2年级)”的第1条、“阶段目标(3-4年级)”的第1-2条、“阶段目标(5-6年级)”的第1-2条、“阶段目标(7-9年级)”的第2-3条、“高中(必修)课程目标•表达与交流”的第1-2条。文章是客观世界的反映,要写好作文就必须准确的认识客观世界,这种认识是一种全面的、客观的认识;而所谓的“全面”,是一种辩证的“全面”。在认识过程中,只有选好自己的立足点,才能抓住所要反映的事物的关键,才能相识的占有一切相关资料;在认识过程中,要是自己的观点、看法和主张具有正确性,就要在分析事理时坚持辩证法。从某种意义上说,所谓的真切的认识世界,主要有材料的取舍来体现。
第二:整理思路
这一目标涉及到“阶段目标(5-6年级)”的第3条和第6条、“阶段目标(7-9年级)”的第4-7条、“高中(必修)课程目标•表达与交流“的第3条和第5条。文章不是字词句的随意堆砌,应接一定的章法排列。要使文章的条理清楚,就得注意它的开头与结尾、段落与层次、过渡与照应,这就牵涉到学生本身思路的清晰。从某种意义上说,所谓的整理思路,主要通过材料的安排以及文章的构思(及谋篇布局)来体现。
第三:锤炼语言
这一目标涉及到“阶段目标(1-2年级)”的第2-3条、“阶段目标(3-4年级)”的第5-7条、“阶段目标(5-6年级)”的第5-6条、“阶段目标(7-9年级)”的第8-9条。从某种意义上说,所谓的锤炼语言,主要有遣词造句(包括标点符号的运用)来体现。如有计划的多做一些造句练习,自然能“下笔如有神“了。
1、入门写作训练:小学进行写通句子的训练;
2、单项写作训练:又称片段写作教学、“小作文”,贯穿于整个小学阶段,为了培养某一方面的写作能力而进行的教学、训练活动;
3、综合写作训练:也称“大作文”,写成一篇文章的教学、训练活动。
4、强化写作训练:立论训练——提炼分论点训练——寻依据训练——列提纲训练。

第9题:

结合作品谈谈《我与地坛》的写作特点。


正确答案: 文中的景物描写动静结合,生动、新奇、细腻。作者或捕捉静态的景物写“古殿檐头剥蚀的琉璃”“门壁上淡褪的朱红”,用以表现地坛沧桑的历史;或描摹动态的景物,写“蚂蚁摇头晃脑捋着触须,猛然间想透了什么,转身疾行而去”,来表现渺小生命生存、思索、奋斗的快乐;写“露水在草叶上滚动、聚集,压弯了草叶轰然坠地摔开万道金光”表明即使短暂平凡的小生命也能创造出生命……
作者残疾之后,地坛公园是他较长时间活动的场所,是这一独特“沉静”的环境,使他活过来,使他感悟到人生的艰难,从而产生了质的飞跃和超越。这种环境“弥漫”着沉静的“光芒”,是培养他飞跃超越的土壤。他感受到了“时间”无声无息的流逝,更看到了自己残疾的“身影”。可见,这句话将环境、时间和个人的遭遇紧紧联在一起,揭示了时间的无情和现实的残酷,同时,也表现了作者不逃避、不懦弱、勇敢面对现实的坚强意志。

第10题:

谈谈韩愈在《进学解》中所使用的迂回曲折的写作笔法。


正确答案: 作者写作本文本来是为了抒发自己长期不受重用,反遭贬斥的不满情绪,揭露讽刺执政者不以才德取人的,但他并未直截了当地指责有司,采用了反话正说的手法。如第二段把自命不凡、怨恨牢骚的意思借学生之口尽情宣泄,第三段又自谦才德浅薄,无功受禄,唯有乐天知命,随遇而安,师生之间一问一答,亦庄亦谐,都是暗寓讥讽之意。文章中看不出作者愤怒的呼喊,悲哀的倾诉,但不平与牢骚却被曲折地传达了出来,这种迂回曲折的写作笔法非常巧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