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日报》是怎样同国民党顽固派进行斗争的?

题目

《新华日报》是怎样同国民党顽固派进行斗争的?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1941年()的成立,反映了国民党顽固派的日益孤立。
中国民主政团同盟

第2题:

《新华日报》创办的经过和斗争情况如何?有何意义?
抗战开始后,共产党向国民党政府提出取消《危害民国紧急治罪法》和《新闻检查条例》,主张言论出版自由,并善后在国民党统治区发展党和人民的新闻事业。《新华日报》自1938年1月11日在武汉创刊,直到1947年2月28日在重庆被国民党封禁为止,在国民党统治中心英勇战斗了9年1个月又18天。在这9年中,国民党一方面让《新华日报》公开发行,一方面又加以种种迫害。《新华日报》在中共中央南方局和周恩来的领导下,同国民党展开了多方面的斗争。它高举“坚持抗战,反对投降;坚持团结,反对分裂;坚持进步,反对倒退”的旗帜,坚持“有理、有利、有节”的斗争原则,采取“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方法,进行合法与“非法”相结合的两手斗争。在重庆期间,《新华日报》围绕着反对新闻检查、反对封锁新闻来源、反对破坏发行工作、争取言论出版自由方面,与国民党展开了长期的、艰苦的斗争。国民党当局利用所谓“战时新闻管制”,普遍实行新闻检查,规定报纸杂志原稿送审,他们以此任意删改、扣压稿件。《新华日报》则采用多种方法畅行无阻斗争。大开“天窗”、小开“天窗”…《新华日报》还经常采取给国民党“算账”的方式,过些时候就写一些社论、短评、消息和杂感,评论国民党统治区的言论环境,用国民党压制言论自由的事实揭露国民党表里不一的做法。《新华日报》善于利用矛盾。有利利用国民党新闻检查机关内部的派系斗争,有时把要发的稿件混在激烈的言论稿件中同时送审,让国民党的新闻检查机关自己造成“违检”事件。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的发表。《新华日报》在重大问题上坚持原则,斗争到底,甚至不惜以“违检”的办法,冒着被查封的危险去夺取胜利。1941年国民党制造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新华日报》揭露皖南事变真相的报道和评论全被禁止发表。1月18日国民党宣布取消新四军番号当天,《新华日报》排印两种版面,一个送检用以蒙混过关,另一个用来真正发行则刊出了皖南事变的真相和周恩来的两个题词。到了抗战快要胜利的时候,《新华日报》更不理会,国民党的新闻检查,将一些稿件径直刊出,并拒绝了他们提出的“监印”报纸的无理要求,新闻检查当局束手无策。当时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垄断了新闻来源,国民党当局不准《新华日报》的记者到重庆以外的地方去采访,即使在重庆,采访活动也受到了蛮横的阻挠,对《新华日报》的投稿人也进行迫害,妄图从新闻来源上卡死《新华日报》。为了家在国民党的新闻封锁,《新华日报》首先依靠中共驻重庆代表团,从内部电台抄收重要文件以及延安和敌后抗日根据地的新闻材料。其次,依靠地下党组织在读者中特色可靠的通讯员以及知名人士为报纸写稿。第三,利用国民党、敌占区和敌后抗日根据地的报刊材料重新编写新闻稿件。第四,做好新闻界统一战线工作,努力从其他同情和支持自己的报社那里获得一些新闻线索和材料。《新华日报》为了开拓销路,除派自己的工作人员上街发行外,还专门组织了自己的发行队伍,报社招收培养了一批穷苦劳动人民出身的报童、报丁,在党的教育下,他们懂得了《新华日报》的性质和作用,懂得了国民党为什么迫害《新华日报》,因此他们克服艰难困苦,冒着挨打被捕的危险,始终坚守发行岗位。在延安《解放日报》整风改版不久,周恩来领导了《新华日报》的改进工作,诚恳欢迎党外人士批评,欢迎他们揭露报社工作中的缺点和错误。为此,报上还增设了《团结》专页。
《新华副刊》更是整风改革的硕果,曾单独预订发行。《新华日报》的许多做法和经验,都具有重要意义:
(一)有党的坚强领导,有一支团结战斗的革命队伍。
(二)坚持无产阶级的党性原则。
(三)高度的原则性和必要的灵活性相结合。
(四)内容丰富,精心编排。

第3题:

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顽固派发动军事进攻,中共中央提出了三大口号,其内容是()

A.坚持斗争,反对妥协

B.坚持抗战,反对投降

C.坚持团结,反对分裂

D.坚持进步,反对倒退


参考答案:B,C,D

第4题:

解放战争时期国统区出现过哪些重要的进步报刊?它们是怎样同国民党反动派作斗争的?


正确答案: 解放战争时期,蒋介石集团为了维护其摇摇欲附的反动统治,一方面颁布《维持社会秩序临时办法》、《勘乱时期危害国家紧急治罪法》等反动法令,并出动军警对蓬勃兴起的爱国民主运动进行镇压;另一方面加紧对进步新闻带来和进步新闻工作者进行摧残和迫害。然而,新闻界的中国共产党人和爱国民主人士并没有被国民党制造的白色恐怖吓倒,他们冲破重重障碍,在国统区创办了许多进步报刊。这些报刊,有的是秘密出版的,有的是公开出版的,有的是借用外国商人的名义出版的。其中主要的有:
一、《周报》。1945年9月8日创刊于上海,由唐獀、柯灵主编,茅盾、夏衍、马寅初、马叙伦、吴晗、郑振铎、叶圣陶等名人均为该刊撰稿。该刊“站在人民的立场”,以“加强团结,实行民主”为使命。1946年8月被国民党查禁。
二、《文萃》周刊。1945年10月9日在上海创刊,由黎澎主编。开始主要选载重庆、昆明、成都、贵阳等地报刊上的精彩文章,并且选登过延安《解放日报》和重庆《新华日报》的社论。郭沫若、茅盾、田汉、宦乡、许广平、米谷、丁聪、沈同衡等著名文化界人士也经党在该刊发表文章和政治漫画。1946年后,该刊成为上海地下党领导的革命刊物。它用通俗的文字宣传党的政策,揭露国民党反动派的内战阴谋,引起反动派的恐慌。1947年3全面内战爆发,该刊转入地下,改名《文萃丛刊》。同年7月22日,该刊编辑陈子涛、骆何民和经理吴承德被捕,1948年分别被杀害,史称“文萃三烈士”,该刊随即停刊。
三、《展望》。1948年5月1日创刊上海,由中华职业教育社主办,社长俞寰澄。该刊《军事一周》专栏每期都有对战局的报道和分析,大胆揭露国民党军事上的惨败和政治上玩弄和谈的阴谋,很受读者欢迎。1949年3月被子查封。上海解放后复刊。
四、《解放》报。1946年2月22日创刊于北平,总编辑钱俊瑞。它是中国共产党在北平创办的一份公开出版的机关报。同年5月29日被国民党查封,钱俊瑞等30余人遭国民党逮捕。
五、《挺进报》。1947年2月创刊。它是中共重庆地下市委秘密出版的油印报纸,专门抄收刊载延安新华广播电台的广播稿。后被国民党发现,编辑和出版人员陈然、成善谋被杀害。
上海《文汇报》和《新民晚报》在党的影响下也投入了争取民主、解放的斗争。此外,还出现了大批学生进步报刊。它们在发动和指导学生运动中起到了积极作用。

第5题:

1941年1月17日,周恩来在《新华日报》题写了:“千古奇冤,江南一叶;同室操戈,相煎何急?!”的题词,揭露国民党顽固派制造()的真相。

  • A、晋西事变
  • B、皖南事变
  • C、平江惨案
  • D、确山惨案

正确答案:B

第6题:

简述《新华日报》创办的经过、坚持斗争的情况和意义。
《新华日报》是中国共产党在国统区公开出版的机关报。1938年在汉口创刊。围绕着反对新闻检查,反对封锁新闻来源,反对破坏发行工作,争取言论出版自由方面,与国民党展开了长期艰苦的斗争。在复杂的环境中坚持无产阶级革命的党性原则,是《新华日报》的主要特色,也是它的基本特色:
(1)有坚强的领导,有一支团结战斗的革命队伍,是《新华日报》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
(2)《新华日报》一贯注重把高度的原则性和必要的灵活性结合起来。
(3)编好、印好报纸是《新华日报》工作的基本环节。

第7题:

中共同顽固派斗争的原则是有礼、有理、有节。


正确答案:正确

第8题:

中共与国民党顽固派作斗争坚持的原则包括()

A.有情

B.有理

C.有利

D.有节


参考答案:B, C, D

第9题: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国民党是顽固派。


正确答案:错误

第10题:

中国左翼新闻记者联盟是怎样同国民党的文化“围剿”作斗争的?


正确答案: 中国左翼新闻记者联盟(简称“记联”),1932年3月20日成立于上海。它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左翼文化运动的一个重要方面军。瞿秋白、邓中夏、潘梓年等人领导了“记联”的筹建工作。“记联”的前身是1931年10月23日在上海成立的中国新闻研究会,其会员是上海一些新闻单位的进步记者和大学新闻系的部分师生。
“记联”是在国民党对革命人民疯狂进行文化“围剿“这样一个特定的环境下产生的组织。它以“争取言论出版的绝对自由”和“新闻大众化”为行动纲领。作为左翼文化运动的一个方面军,它通过各种方式,团结进步文化力量,对国民党的文化“围剿”及其御用的宣传工具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斗争。
一、创办国际新闻社,冲破反动派的新闻封锁,向国内外报刊传递中国人民的共产党抗日救国活动的信息。1933年中国共产党和红军提出的“立即停止进攻革命根据地,保证人民民主权利,允许民众武装抗日”的三项条件和同国内一切军队订立抗日协定的消息,就是该社通过《申报》告诉读者的。
二、组织记者团集体采访漕河泾监狱,揭露当局虐待政治犯的真相。团结盟员在其任职的报社以公开身份从事抗日宣传活动。
三、出版学术性的机关刊物《集纳批判》。该刊强调新闻事业的阶级性,最早提出在中国建立无产阶级的新闻学,提出实现被压迫阶级的新闻解放,对资产阶级新闻学和国民党法西斯的反动新闻事业进行批判。“记联”在白色恐怖下的斗争,对粉碎国民党的文化“围剿”,开展抗日救国的宣传,促进革命文化运动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