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下列病例,作出中医证的诊断,拟定治法,开出处方,并分析方义。患者,男,22岁。上吐下泻1天,恶寒发热,头痛,脘腹疼痛,舌苔白腻,脉浮而濡。

题目

分析下列病例,作出中医证的诊断,拟定治法,开出处方,并分析方义。患者,男,22岁。上吐下泻1天,恶寒发热,头痛,脘腹疼痛,舌苔白腻,脉浮而濡。

参考答案和解析
正确答案: 辨证:外感风寒,内伤湿滞。
治法:解表化湿,理气和中。
处方:藿香正气散。藿香15g、紫苏10g、白芷10g、半夏10g、陈皮6g、白术10g、茯苓10g、厚朴10g、大腹皮6g、桔梗6g、甘草3g、生姜3g、大枣3枚、水煎服
方义分析:方中藿香、紫苏、白芷解表散寒,内化湿浊;半夏、陈皮燥湿和胃,降逆止呕;白术、茯苓健脾运湿止泻,厚朴、大腹皮行气化湿除满,桔梗宣肺以利解表化湿;甘草、姜枣调和诸药及营卫。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患者,男,62岁。咳喘反复发作多年,痰涎壅盛,喘咳短气,胸膈满闷,腰疼脚弱,肢倦浮肿,苔白腻,脉弦滑。分析病例,作出中医证的诊断,拟定治法,开出处方,并分析方义。


正确答案: 辨证:上实下虚之喘咳。
治法:降气平喘,祛痰止咳,温补下元。
处方:苏子降气汤。苏子15g半夏15g当归10g肉桂10g前胡9g厚朴9g甘草12g生姜6g枣l枚水煎服
方义分析:方中苏子降气祛痰平喘为方中君药,半夏、厚朴、前胡助苏子降气祛痰平喘之力而为臣;肉桂温补下元,纳气定喘;当归既治咳逆上气,又养血润燥,与肉桂以增温补下元之效;生姜、苏叶散寒宣肺,甘草、大枣和中调药是为佐使之用。诸药配伍,标本兼顾,上下并治,以治上为主。

第2题:

患者,女,32岁。发病3年,手足厥冷,但不过膝、不过肘,面色咣白,口不渴,舌淡苔白,脉沉细。分析病例,作出中医证的诊断,拟定治法,开出处方,并分析方义。


正确答案: 辨证:营血不足,寒凝经脉,血行不畅。
治法:温经散寒,养血通脉。
处方:当归四逆汤。当归12g桂枝9g芍药9g细辛3g通草6g甘草6g大枣6枚水煎服
方义分析:方中桂枝温经散寒,温通血脉,当归养血和血,芍药助当归养血和营,细辛助桂枝温通血脉,通草通经脉、畅血行,大枣、甘草益气健脾养血。诸药合用,温经散寒,养血通脉,以使阳气充盛,寒邪得散,血脉畅行,诸症自愈。

第3题:

患者,男,16岁。因外出郊游回家后遂发热头痛,5天来高热持续不退,烦躁不安,昨日并见手足抽搐,大便已3日未解,舌绛而干,脉弦而数。分析病例,作出中医证的诊断,拟定治法,开出处方,并分析方义。


正确答案: 辨证:肝经热盛,热极动风,兼热结阳明。
治法:凉肝熄风,增液舒筋,兼泻下热结。
处方:羚角钩藤汤加味。羚羊角4.5g(先煎)、钩藤9g、桑叶6g、菊花9g、川贝母12g、生地黄15g、生白芍9g、淡竹茹15g、茯神木9g、大黄6g、甘草3g;水煎服
方义分析:方中以羚羊角凉肝熄风;钩藤清热平肝,熄风止痉,共为君药。桑叶、菊花清热平肝,以加强凉肝熄风之效,用为臣药。生地凉血滋阴,白芍养阴泄热,二药合甘草酸甘化阴,养阴增液,舒筋缓急,加强熄风止痉之功;茯神木平肝,宁心安神;川贝母、竹茹清热化痰;大黄泻热通便,并导热下行,以上俱为佐药。甘草调和诸药为使。诸药合用,共奏凉肝熄风、增液舒筋、泻下热结之功。

第4题:

患者,男,55岁。阴囊偏坠肿痛,痛引腰部,喜暖畏寒,舌淡苔白,脉沉迟。分析病例,作出中医证的诊断,拟定治法,开出处方,并分析方义。


正确答案: 辨证:肝肾不足,寒滞肝脉。
治法:温补肝肾,行气止痛。
处方:暖肝煎。当归6g茴香6g乌药6g茯苓6g枸杞9g肉桂3g沉香3g生姜3片;水煎服
方义分析:方中肉桂、小茴香温肾暖肝,理气止痛为君药;当归、枸杞补肝肾之虚,乌药、沉香散寒行气助止痛之力,共为臣药;茯苓渗湿健脾,生姜散寒和胃,皆为佐药。诸药配伍,补养、散寒、行气并用,以治虚寒气滞之疝气痛。

第5题:

患者,男,55岁。3天前因饮食不洁而开始腹痛,继而便脓血、赤白相兼、日行数次,伴里急后重、肛门灼热、小便短赤,舌苔黄腻,脉滑数。分析病例,作出中医证的诊断,拟定治法,开出处方,并分析方义。


正确答案: 辨证:湿热壅滞,气血失调。
治法:清热燥湿,调气和血。
处方:芍药汤加味。
白芍30g当归6g黄连15g黄芩15g官桂3g槟榔l0g木香l0g甘草6g山楂l0g神曲l0g大黄10g水煎服
方义分析:黄芩、黄连清热燥湿,大黄泻热导滞,白芍、当归调血和血,木香、槟榔行气导滞,山楂、神曲消食导滞,肉桂防诸药苦寒伤阳并助调理气血,甘草调和诸药,并和芍药缓急止痛

第6题:

分析下列病例,作出中医证的诊断,拟定治法,开出处方,并分析方义。患者,男,32岁。于八月中旬前来就诊,肢体倦怠,胸闷不饥2天,头痛恶寒,午后身热,苔自,脉弦细而濡。


正确答案: 辨证:湿温初起,邪在气分,湿重于热。
治法:宣畅气机,清利湿热。
处方:三仁汤。杏仁15g、白蔻仁6g、薏苡仁18g、滑石18g、通草6g、竹叶6g、半夏15g、厚朴6g、水煎服
方义分析:方中以三仁宣畅三焦气机,气化则湿亦化;滑石、通草、竹叶清热利湿;半夏、厚朴行气化湿,散结除满。诸药合用,气畅湿行,暑解热清,三焦通畅,诸证自除。

第7题:

分析下列病例,作出中医证的诊断,拟定治法,开出处方,并分析方义。患者,男,48岁。昨日起病,恶寒发热,微汗,头痛项强,鼻塞流清涕,时呕吐,舌苔薄白,脉浮缓。


正确答案: 辨证:外感风寒,营卫不和。
治法:解肌发表,调和营卫。
处方:桂枝汤加半夏、葛根。桂枝9g、白芍9g、炙甘草6g、大枣4枚、生姜9g、半夏6g、葛根15g、水煎服。
方义分析:方以桂枝为君,助卫阳,通经络,解肌发表而祛在表之风邪;白芍为臣,益阴敛营,敛固外泄之营阴。生姜辛温,既助桂枝解肌,又能和胃止呕;大枣甘平,益气补中;加半夏和胃止呕,加葛根解肌舒筋;炙甘草调和药性。

第8题:

分析下列病例,作出中医证的诊断,拟定治法,开出处方,并分析方义。患者,男,50岁。常感脘腹痞闷,食少而难消,大便溏薄,倦怠乏力,苔腻微黄,脉虚弱。


正确答案: 辨证:患者食少难消,大便溏薄,脉虚弱为脾虚不运,气血生化不足所致;脘腹痞闷,苔腻微黄是食滞气机,生湿化热所致。
辨证:脾虚食积证。
治法:健脾和胃,消食止泻。
处方:健脾丸。白术15g、茯苓12g、人参10g、木香、黄连、甘草各6g、神曲、陈皮、砂仁、麦芽、山楂、山药、肉豆蔻各9g水煎服
方义分析:方中自术、茯苓、人参、甘草健脾祛湿止泻;山楂、神曲、麦芽消食和胃化滞;陈皮、砂仁、木香行气化湿,开胃醒脾助运;肉豆蔻、山药涩肠止泻;黄连清热燥湿,以解食积所化之热。全方补气健脾与消食行气同用,消补兼施,但补重于消。

第9题:

分析下列病例,作出中医证的诊断,拟定治法,开出处方,并分析方义。患者,男,32岁。腹泻三年,大便3――5次/日,胃纳不佳,常觉胸脘痞闷,腹胀,四肢乏力,形体消瘦,面色萎黄,舌淡苔白腻,脉虚缓。


正确答案: 辨证:脾虚湿盛气滞。
治法:补益脾胃,渗湿止泻,兼理气。
处方:参苓白术散加陈皮、木香。莲子肉6g、薏苡仁20g、缩砂仁10g、桔梗6g、白扁豆10g、白茯苓12g、党参15g、甘草5g、陈皮10g、木香10g、白术15g、山药20g;水煎服,日三次
方义分析:方中人参、白术、茯苓益气健脾渗湿;山药、莲子肉助人参以健脾益气,兼能止泻;白扁豆、薏苡仁助白术、茯苓以健脾渗湿;砂仁醒脾和胃、行气化滞;桔梗宣肺利气,通调水道,甘草健脾和中,调和诸药;加陈皮、木香增强行气除湿之功。

第10题:

分析下列病例,作出中医证的诊断,拟定治法,开出处方,并分析方义。患者,男,45岁,农民。一身面目俱黄2天,黄色鲜明,小便短赤,腹部微满,舌苔黄腻,脉沉数。


正确答案: 辨证:湿热阳黄。
治法:清热利湿退黄。
处方:茵陈蒿汤。茵陈30g、栀子10g、大黄10g、水煎服
方义分析:方中茵陈清热利湿退黄;栀子泻火解毒,导湿热从小便而去;大黄泻热逐瘀通利大便,导瘀热从大便而下。

更多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