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饮用水标准中增加三氯甲烷与四氯化碳指标,其理由是()。
第1题:
必须对水源水进行净化处理,才能达到生活饮用水水质标准的要求,常规的给水净化工艺包括混凝沉淀.过滤和消毒。饮用水消毒的主要目的有 ( )A、杀灭病原菌预防介水传染病
B、保证饮用水在流行病学上安全
C、保持水中有余氯
D、消灭大肠杆菌
E、消灭虫卵,预防血吸虫病
F、改善水物理性状
氯化消毒是应用最广的一种化学消毒方法,在氯化消毒时,需氯量等于 ( )A、加氯量减去余氯量
B、加氯量减去有效氯量
C、加氯量加有效氯量
D、加氯量
E、加氯量加余氯量
F、有效氯量
有效氯是指 ( )A、含氯化合物分子团中,氯的价数=0者
B、含氯化合物分子团中,氯的价数>0者
C、含氯化合物分子团中,氯的价数≥-1者
D、含氯化合物分子团中,氯的价数>1者
E、含氯化合物分子团中,氯的价数=-1者
F、含氯化合物分子团中,氯的价数>-1者
影响氯消毒的因素有 ( )A、水的浊度
B、水的PH值和水温
C、加氯量和接触时间
D、水的色度
E、水中微生物的种类和数量
F、水的总硬度
G、水中矿物质含量
评价氯化消毒效果的指标是 ( )A、水的需氯量
B、水中游离余氯量
C、水的生化需氧量
D、细菌总数
E、漂白特有效氯
F、水的加氯量
G、总大肠菌群
第2题:
影响氯化消毒副产物形成的因素不包括
A.有机前体物的含量
B.加氯量
C.水中溴离子浓度
D.pH
E.温度
第3题:
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中增加三氯甲烷和四氯化碳指标的理由是
A、这两种物质引起水的感官性状变化
B、这两种物质可损害肾脏,引起人群中毒
C、这两种物质在加氯消毒时,可与原水中存在的有机前体物形成氯化副产物
D、这两种物质可以影响混凝沉淀和消毒效果
E、以上都不是
第4题:
第5题:
生活饮用水的水源水,无论取自何处,都不同程度地含有各种各样的杂质,水质不经净化和消毒处理往往达不到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的要求。因此,要用物理、化学和物理化学的方法改善水源水质的感官性状,使之达到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要求生活饮用水常规净化处理工艺过程为A、过滤-澄清-消毒
B、过滤-混凝沉淀-消毒
C、消毒-混凝沉淀-再过滤
D、消毒-过滤-再消毒
E、混凝沉淀-过滤-消毒
对水源水进行混凝沉淀的主要目的是A、除去肉眼可见物
B、除去有毒物质
C、降低水的浑浊度
D、杀灭病原菌
E、除去色度
关于混凝原理描述错误的是A、当双电层被压缩时,颗粒间的静电斥能就会升高
B、投加于水中的混凝剂,经水解后形成带正电荷的胶体,能和水中带负电荷的胶体相互吸引,使彼此的电荷中和而凝聚
C、高分子混凝剂在水中形成线型高聚物后,均能强烈吸附胶体颗粒
D、金属盐类和高分子化合物是常用的混凝剂
E、聚丙烯酰胺的优点是对低浊和高浊水效果均好
影响混凝效果的因素包括A、水的pH值
B、水中微粒大小
C、水温
D、混凝剂的投加方法
E、以上均是
第6题:
水处理过程中,胶体物质通常采用( )方法去除。
A.沉砂
B.过滤
C.加氯消毒
D.混凝沉淀
第7题:
生活饮用水中制定了三氯甲烷和四氯化碳的标准,其原因是
A、这两种物质可恶化水的感官性状
B、这两种物质可损害肾脏,引起人群的慢性中毒
C、二者均具有一定的致癌作用
D、进行氯化消毒时可产生氯化副产物
E、以上都不是
第8题:
为保证生活饮用水卫生安全,保障人民健康,环境卫生工作者要重点掌握饮用水的卫生调查.监测和监督,包括对集中式给水的水源选择.水质的净化与消毒,水源水和饮用水的采样方法和饮用水的水质卫生监测与评价。水源选择的原则 ( )A、水量充足
B、水质良好:只经过加氯消毒的水源水,每100mL水样中总大肠菌群MPN值不应超过200
C、经过净化处理及加氯消毒后供生活饮用的水源水,每100mL水样中中总大肠菌群MPN值不应超过2000
D、水质良好:只经过加氯消毒的水源水,每1000mL水样中总大肠菌群MPN值不应超过100
E、经过净化处理及加氯消毒后供生活饮用的水源水,每100mL水样中中总大肠菌群MPN值不应超过1000
F、水源水的感官性状和一般化学指标经处理后,应符合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的要求
G、水源水的毒理学指标和放射性指标,必须符合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的要求
H、水源水的流行病学指标,符合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的要求
I、便于防护
J、技术经济合理
供管水人员的卫生要求,每年必须进行一次体检,不得患有五种疾病 ( )A、痢疾(细菌性痢疾和阿米巴痢疾)
B、伤寒
C、病毒性肝炎
D、活动性肺结核
E、化脓性或渗出性皮肤病及其他有碍生活饮用水卫生的疾病或病原携带者
F、流感
饮用水卫生标准规定,用氯消毒时游离余氯含量下列错误有 ( )A、接触1~2小时,游离余氯不低于1mg/L
B、接触1~2小时,游离余氯不低于0.5mg/L
C、接触1~2小时,游离余氯不低于0.5mg/L
D、接触1~2小时,游离余氯不低于0.3mg/L
E、接触30分钟,游离余氯不低于0.5mg/L
F、接触30分钟,游离余氯不低于0.3mg/L
G、接触30分钟,游离余氯不低于1mg/L
目前我国用于饮用水消毒的方法主要有 ( )A、氯化消毒
B、二氧化氯消毒
C、紫外线消毒
D、臭氧消毒
E、液氯消毒
F、漂白粉消毒
G、漂白粉精消毒
H、活性炭吸附法
I、膜过滤法
混凝沉淀的原理是 ( )A、电层作用
B、电性中和作用
C、吸附架桥作用
D、水解作用
E、凝聚作用
水源水往往不能满足饮用水水质标准的要求,因而需要进行处理,下列处理错误是 ( )A、过滤----混凝沉淀----消毒
B、过滤---澄清----消毒
C、混凝沉淀----过滤-----消毒
D、消毒------过滤----再消毒
E、消毒---混凝沉淀----再过滤
F、混凝沉淀-----消毒------过滤----再消毒
常用混凝剂优缺点比较,正确是 ( )A、硫酸铝,腐蚀性小,使用方便,对水质无不良影响,水温低时形成絮状体较松散,效果不如铁盐
B、三氯化铁,适应的pH范围较广,絮状体大而紧密,对低温.低浊度水效果较铝盐好,但腐蚀性较强,易潮湿,水处理后铁量高
C、聚合氯化铝,腐蚀性小.成本低.适宜的pH范围较广,形成絮状体快,对低浊高浊水效果较好
D、聚合氯化铝,腐蚀性小.适宜的pH范围较广,但成本高,形成絮状体慢,对低浊高浊水效果均不好
E、硫酸铝,腐蚀性小,使用方便,对水质无不良影响,水温低时形成絮状体较紧密,效果较好,但成本高,适宜的pH范围较小
F、三氯化铁,腐蚀性小,使用方便,对水质无不良影响,水温低时形成絮状体较紧密,效果较好,但成本高,适宜的pH范围较小
近年来,发现氯化消毒会产生一系列氯化副产物,对人体健康产生危害,下列有关氯化副产物描述正确性为 ( )A、挥发性卤代有机物:主要有三卤甲烷类,包括氯仿.一溴二氯甲烷.二溴一氯甲烷和溴仿
B、非挥发性卤代有机物:主要有卤代乙酸类.如氯乙酸.二氯乙酸.三氯乙酸.溴乙酸等
C、影响氯化副产物形成的因素主要有二方面:一方面是有机前体物的含量,主要是腐殖酸.富里酸.藻类及其代谢物.蛋白质
D、另一方面是加氯量.溴离子浓度及pH等因素
E、氯化副产物在动物实验中证明具有致突变性.致癌性.和致畸性或神经毒性作用
F、目前减少氯化副产物的措施有:采用活性炭法除去或降低有机前体物含量,改变传统氯化消毒工艺,采用其他消毒方法,如二氧法
G、目前研究确定,饮用氯化饮用水与人群癌症发病率之间有因果关系,对人体生殖有影响,还可造成新生儿体重减轻,生长发育延迟等
用氯及含氯化合物消毒饮用水时,影响氯化消毒效果的因素是 ( )A、加氯量和接触时间
B、水的pH
C、水温:水温高,消毒效果就好,水温每提高10℃,病菌消灭率约提高2~3倍
D、水的浑浊度,如水的浑浊度高,悬浮物质较多,细菌多附着在这些悬浮颗粒上,则氯的作用达到细菌本身,使消灭细菌效果降低
E、水中微生物的种类和数量,大肠菌抵抗力较低,病毒次之,原虫包囊抵抗力最强,水中微生物的数量多,则消毒较难达到卫生标准要求
F、滤前加氯及滤后加氯及中途加氯也会影响消毒效果
G、混凝剂的使用
H、活性炭的吸附
第9题:
混凝沉淀
使用混凝药剂沉淀或澄清去除水中胶体和悬浮杂质等。过滤
使水通过细孔性滤×4层,截流去除经沉淀或澄清后剩余的细微杂质;即降低水的浊度。或不经过沉淀,原水直接加药、混凝、过滤去除水中胶体和悬浮杂质。答案为AD
第10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