述眶下间隙感染的临床特点及其治疗。

题目

述眶下间隙感染的临床特点及其治疗。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腮腺鞘有何解剖特点?并述其临床意义。


正确答案:腮腺鞘来自颈深筋膜浅层,该层筋膜在腮腺后缘分为浅、深二层,包被腮腺,形成腮腺鞘。腮腺鞘具有下列特点:
①浅层特别致密,但其深层薄弱,在茎突和翼内肌之间有一裂隙,腮腺深叶经此与咽旁间隙和翼颌间隙相通,故腮腺化脓时,脓液不易向浅层穿破,通过深层薄弱部位,形成咽旁脓肿。
②腮腺鞘与其腺体紧密结合,并发出许多间隔,伸人腺体,将其分为多数小叶,化脓时形成独立散在小脓灶,切开引流时应注意分开各腺叶的脓腔,以利引流通畅。
③腮腺鞘上部与外耳道紧密相连,并发出索状纤维束,伸人外耳道前下壁软骨部的裂隙(santorinifissurE.。中,腮腺内的小动、静脉及神经也经该裂隙进入外耳道,外耳道前下部的淋巴亦经此裂隙流人腮腺区的耳前淋巴结。由于上述解剖特点,因此,化脓性感染可在腮腺与外耳道之间互通。

第2题:

述猪伪狂犬病的流行特点、临床症状及预防措施


正确答案: 流行特点
(1)本病一年四季都可发生,但以冬春两季和产仔旺季多发;
(2)往往是分娩高峰的母猪舍首先发病,几乎每窝都发,发病和死亡有一高峰,随后逐渐减少,转为散发。15日龄以内仔猪发病严重,发病率为98%,死亡率85%,成年猪隐性感染或有轻微症状,极少出现死亡。
(3)病猪、带毒猪及带毒鼠类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源。猪可经直接接触或间接接触发生传染,也可经呼吸道粘膜、破损的皮肤和配种发生感染,妊娠母猪感染时可经胎盘侵害胎儿。
临床症状
(1)新生仔猪及4周龄以内的仔猪病情严重,特别是新生仔猪死亡率极高。
(2)半月以内仔猪突然发病,眼眶发红,闭目昏睡,接着体温升高至41~42℃,精神沉郁,口角有大量泡沫或流出唾液,有的病猪呕吐或腹泻。
(3)患猪呈现不同程度的神经症状,先兴奋后麻痹,20日龄以上仔猪症状较轻。
(4)怀孕母猪分娩延迟或提前,流产,产死胎。公猪发生睾丸炎。
预防措施
(1)本病有灭活疫苗、弱毒疫苗和基因缺失苗(基因缺失苗主要用于本病的净化)可供选择,母猪及乳猪均需进行免疫。
(2)除了疫苗免疫之外,还应该搞好猪场的隔离、消毒、灭鼠等工作防止本病的侵入。
(3)发病后应立即隔离治疗,污染区用烧碱、来苏儿等消毒,哺乳母猪乳头用2%高锰酸钾清洗。

第3题:

以下眶下间隙感染临床特点中,除外

A.内眦、眼睑肿胀

B.鼻唇沟消失

C.引起复视

D.颧面部皮肤肿胀

E.口腔前庭沟肿胀


正确答案:C
暂无解析,请参考用户分享笔记

第4题:

舌下腺囊肿的分类及其临床特点,治疗原则是什么?


正确答案:舌下腺囊肿可分为三类:①单纯型:占大多数。囊肿位于舌下区,呈浅紫蓝色,扪之柔软有波动感。常位于口底一侧。较大的囊肿可将舌抬起,状似“重舌”。②口外型:又称潜突型。主要表现为颌下区肿物,而口底囊肿表现不明显。触诊柔软,与皮肤无粘连,不可压缩。③哑铃型:为上述两型的混合,即在中内舌下区及口外颌下区均可见囊性肿物。

第5题:

简述翼下颌间隙感染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措施。


正确答案: 翼下颌间隙位于下颌支内侧骨壁与翼内肌之间。感染多来源于牙源性感染(下颌第三磨牙冠周炎,下磨牙根尖感染)、医源性感染或邻近间隙感染。翼下颌间隙位置深,在感染早期较难发现。患者感觉面深部疼痛并向耳颞部放射,下颌角内侧压痛。张口受限。下牙槽神经受累可出现感觉异常,如下唇麻木等。翼下颌皱襞黏膜水肿,而面部肿胀不明显。可向颞下间隙、颞间隙、咽旁间隙、颊间隙、颌下间隙等多间隙扩散甚至波及颅底导致严重并发症。治疗上应用全身抗感染,脓肿成熟后行切开引流术。
切开引流的位置:
(1)口内途径:在翼下颌皱襞稍外侧纵行切开2~3cm,用钝性分离开颊肌后,沿下颌支前缘内侧进入翼下颌间隙。
(2)口外途径:沿下颌下缘下1~2crn作长约5~7口n的弧形切口,在分离暴露下颌角下缘后,在其内侧切开翼内肌附着及骨膜,剥开翼内肌后,进入间隙。

第6题:

述变异型心绞痛的特点与治疗原则。


正确答案:变异型心绞痛系自发性心绞痛的特殊类型,以发作时ST段抬高为特点,冠脉痉挛为其主要发病机理病人迟早会发生心肌梗塞。变异型心绞痛多在休息、轻度活动或夜间发作,可呈周期性,常伴有心律失常和休息难于缓解的疼痛。发作时除暂时性ST段上抬外,尚可出现T波振幅增高、变尖、对应导联ST段下移等改变。本症治疗应以低分子肝素、钙拮抗剂如硝苯吡啶、地尔硫卓或异搏定等为主,硝酸酯类药物疗效较差,不宜用β阻滞剂。

第7题:

简述咬肌间隙感染的临床特点及其治疗。


正确答案: 咬肌间隙位于下颌升支上段外侧与咬肌之间部位。感染来源:牙源性感染(下颌第三磨牙冠周炎、下磨牙根尖周炎、牙槽脓肿等)。临床表现:下颌支及下颌角为中心的咬肌区肿胀、压痛和严重张口受限。局部疼痛,凹陷性水肿,但无波动感。扩散与蔓延途径:
(1)下颌升支边缘性骨髓炎。
(2)颊间隙感染(前)。
(3)翼颌、颞下、颞间隙感染(上)。
(4)腮腺脓肿(后)。治疗要点:全身抗感染,脓肿成熟后则行切开引流术,术中探查骨面。
切开引流部位:
(1)口内途径:由翼下颌皱襞稍外侧切开,因此临床少用。
(2)口外途径:下颌角下缘下1~2cm,长5~7cm,弧形切口。

第8题:

下颌第一磨牙的髓腔形态有何特点,并述其临床应用。


正确答案: 下颌第一磨牙的髓腔解剖形态如下:
①髓室呈矮立方形,近远中径>颊舌径>髓室高度(约1mm)。
②髓室顶形’凹,最凹处约与颈缘平齐。
③近舌髓角与远舌髓角高度相近,二者均接近牙冠中1/3;近颊髓角,远颊髓角和远中髓角较低,位于牙冠颈1/3或颈缘附近。
④髓室底轮廓为近远中径长颊舌径短的四边形或五边形,髓室底上有2-4个根管口。
⑤近中根管为双管型或单双管型者共占87%。远中根管为双管型或单双管型者占40%。
下颌第一磨牙髓腔的临床应用:
①下颌第一磨牙因髓室顶与髓室底相距较近,开髓时应防止穿通髓室底;
②下颌第一磨牙因舌侧髓角高于颊侧髓角,近中髓角高于远中髓角,牙体预备时勿伤及髓角;
③下颌第一磨牙有时出现较细而弯曲的远中舌侧根管,常给治疗带来困难。

第9题:

请述咬肌间隙感染的临床特点及其治疗方案。


正确答案: 咬肌间隙位于下颌升支上段外侧与咬肌之间部位。
感染来源:牙源性感染(下颌第三磨牙冠周炎,下磨牙根尖周炎,牙槽脓肿等)。
临床表现:下颌支及下颌角为中心的咬肌区肿胀、压痛和严重张口受限。局部疼痛,凹陷性水肿,但无波动感。
扩散与蔓延途径:
①下颌升支边缘性骨髓炎。
②颊间隙感染。(前)
③翼颌、颞下、颞间隙感染。(上)
④腮腺脓肿。(后)
治疗要点:全身抗感染,脓肿成熟后则行切开引流术,术中探查骨面。
切开引流部位:①口内途径:由翼下颌皱襞稍外侧切开,因此临床少用。②口外途径:下颌角下缘下1~2cm,长5~7cm,弧形切口。

第10题:

请简述翼下颌间隙感染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措施。


正确答案: 翼下颌间隙位于下颌支内侧骨壁与翼内肌之间。感染多来源于牙源性感染(下颌第三磨牙冠周炎,下磨牙根尖感染)、医源性感染或邻近间隙感染。
翼下颌间隙位置深在,感染较难早期发现。患者感觉面深部疼痛并向耳颞部放射,下颌角内侧压痛。张口受限。下牙槽神经受累可出现感觉异常,如下唇麻木等。翼下颌皱襞粘膜水肿,而面部肿胀不明显。可向颞下间隙、颞间隙、咽旁间隙、颊间隙、颌下间隙等多间隙扩散甚至波及颅底导致严重并发症。
治疗上应用全身抗感染,脓肿成熟后行切开引流术。
切开引流的位置:
口内途径:在翼下颌皱襞稍外侧纵行切开2~3cm,用钝性分离开颊肌后,沿下颌支前缘内侧进入翼下颌间隙。
口外途径:沿下颌下缘下1~2cm作长约5~7cm的弧形切口切口,在分离暴露下颌角下缘后,在其内侧切开翼内肌附着及骨膜,剥开翼内肌后,进入间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