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安臣条约

题目

蒲安臣条约

参考答案和解析
正确答案: 也称《中美续增条约》。1868年,清政府聘请即将卸任回国的美国公使蒲安臣作为中国使臣率团出访欧美。在美国期间,他违背清政府给他的指令,擅自同美国政府在7月28日签订了这份条约。事后,清政府不得不在1869年11月23日批准该约。其重要内容是:美国和中国都允许各自公民前往对方国家,或常住入籍,或随时往来,或游历,或贸易,或久居,“听其自便,不得禁阻”;中国人去美国和美国人来中国旅行或常住,都应享有对方给予最惠国的利益,但不得因此而成为该国公民;中国人和美国人都可以进入对方国家的学校学习,美国人可以在中国指定外国人居住的地方建立学校,中国人在美国也可以这么办。这项条约的内容显然是要增进美国的经济利益和扩大其在华影响,客观上为当时中国人前往和居留美国提供了法律依据,也为中国人学习先进文化提供了条件。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简述蒲安臣使团


参考答案:

清政府1868年向海外派遣了中国近代第一个正式外交使团,从上海出发,先历时两年八个月,先后访问了欧美11个国家由前美国驻华公使蒲安臣率领的,故称作蒲安臣使团。出使美国期间,蒲安臣擅自代表清政府,与美国政府商订有利于美国输入华工及在华贸易、传教的《中美续增条约》(俗称《蒲安臣条约》)。承认美国享有掠夺华工以及在中国各通商口岸设立学校的权力。蒲安臣使团的出使既表现了清政府外交浓厚的半殖民地色彩,同时也标志着清政府外交终于跨出了走向世界的第一步。


第2题:

蒲安臣使团


答案:
解析:
1868~1870年,清政府正式派遣的第一个出使欧美的使团。1868年,清政府派遣卸任的美国驻华公使蒲安臣以“办理各国中外交涉事务大臣”头衔,率领使团前往美国和欧洲各国办理交涉。7月,蒲安臣擅自越权与美国国务卿西化德在华盛顿签订中美《续增条约》(又称《蒲安臣条约》)。主要内容为:(1)两国人民可随时自由往来、游历、贸易或久居;(2)两国人民均可入对方官学,并受优惠待遇;双方得在对方设立学堂。(3)两国侨民不得因宗教信仰的不同而受到歧视。

第3题:

下列侵略者在中国活动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是()

A.璞鼎查

B.额尔金

C.蒲安臣

D.赫德


参考答案:D

第4题:

最早将国际法介绍到中国来的是:()

  • A、丁韪良
  • B、蒲安臣

正确答案:A

第5题:

安政五国条约


正确答案: 1858年(安政五年)江户幕府与欧美五国签订的通商条约。1858年6月,江户幕府签订《日美友好通商条约》,7月与荷兰、俄国、英国,9月与法国缔结类似条约及贸易章程。西方各国通过这些条约不仅剥夺了日本的关税自主权,而且得到领事裁判权和建立租界、行使治外法权等特权。不平等条约的签订迫使日本向西方国家开放,并成为西方国家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引起了日本政治、经济、社会的巨大变化。

第6题:

近代史上第一位派出的驻外公使是( )。

A.蒲安臣
B.郭嵩焘
C.曾纪泽
D.容闳

答案:A
解析:
1867年11月27日,担任驻华公使已达六年之久的蒲安臣即将离任回国,当时,清朝政府正在准备第一次派团出使外国,但是苦于缺乏合适的外交人才,并对礼节问题感到十分为难。恭亲王奕欣上了一道奏摺,建议委任蒲安臣这个友好人士担任中国首任全权使节(办理中外交涉事务大臣),代表中国政府出使美、英、法、普、俄诸国,进行中国首次近代外交活动,这个意见随即被采纳。

第7题:

《安政条约》


答案:
解析:
《安政条约》:1858年(安政五年)日本分别与美国、荷兰、俄国、英国、法国签订的不平等条约的总称,又称《五国通商条约》。1854年签订《日美和好条约》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进一步扩大对日本的侵略。1856年8月,美国派遣哈里斯抵达日本,哈里斯用武力恫吓迫使日本于1858年签订了《日本国美利坚合众国修好通商条约》和贸易章程。同年8月至10月日本又先后与荷、俄、英、法签订了内容类似的条约和章程。这5个条约均签订于安政五年,故称《安政条约》。

第8题:

1858年,即美国之后,荷、俄、英、法等列强又与日本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史称()。

A.“日美修好通商条约”

B.“安政五国条约”

C.“日美亲善条约”

D.“日美友好条约”


参考答案:B

第9题:

1858年,即美国之后,荷、俄、英、法等列强又与日本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史称()。

  • A、“日美修好通商条约”
  • B、“安政五国条约”
  • C、“日美亲善条约”
  • D、“日美友好条约”

正确答案:B

第10题:

人类历史上第一个平等的国际条约是()。

  • A、《安政五国条约》
  • B、《拉特兰条约》
  • C、《银板条约》
  • D、《尼布楚条约》

正确答案: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