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宗教的世俗化?席乐尔把宗教世俗化概括为哪几个特征?

题目

什么是宗教的世俗化?席乐尔把宗教世俗化概括为哪几个特征?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自十三、十四世纪开始的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运动使西方法学朝着世俗化的方向发展和变革。()


参考答案:正确

第2题:

和西方的审美文化不同,中国的审美文化具有的特征是()

A世俗化

B形而上性

C宗教化

D酒神精神与日神精神


A

第3题:

关于近现代西方学校德育的说法正确的是()

A、德育包括道德教育与政治教育

B、德育包括道德教育、政治和法制教育、宗教的或世俗化的人生观教育

C、不对学生实行政治教育,仅对学生实行道德教育

D、对学生兼施道德教育、政治和法制教育、宗教的或世俗化的人生观教育。但自觉地把道德与政治、法律、宗教区分开来,德育仅指道德教育


参考答案:D

第4题:

谈谈西方宗教改革对世俗化的影响。


正确答案: 在欧洲自中世纪向近代社会转型的过渡时期,西欧出现了一种“世俗化”1的倾向,而拉丁基督教地区是世界各大主要宗教文化地区中首先“世俗化”的地区。教会的权威受到世俗统治的强烈冲击。宗教改革运动的出现,使得教会影响力进一步下降,与此同时,来自社会世俗的力量却不断发展,并在各个方面塑造着近代欧洲的形态,乃至奠定了当今欧洲的基本格局。
正是宗教改革中产生的新教与天主教的对立,才有了这场影响欧洲命运的战争,而又是在这场战争中宗教信仰不再成为划分阵营的标准,国家利益成为了左右战争命运的因素。战争过后,宗教的热情下降,世俗原则取代了宗教纷争。
在世俗化成为近代欧洲发展主流的背景下,宗教改革运动的涌现迎合了这一时代主题,尽管它也给人们带来了负面的印象,但从今日看来,它对近代欧洲觉醒并影响世界的贡献无可辩驳。
第一,从社会结构和形态上看,世俗化表现为宗教思想、行为和组织在社会上被边缘化,宗教的核心垄断地位逐渐被取代。
第二,从个人的内在经验上看,科学取代了宗教的地位,从而在对人生和自然界之各种现象的解释上起主导作用。

第5题:

从中世纪复调音乐和节奏体系的形成与发展看中世纪宗教音乐世俗化、专业化的发展倾向。


正确答案:复调的发展:公元9世纪,出现最早的复调音乐奥尔加农。起初,是一种平行奥尔加农,上方声部是圣咏旋律,称为主声部,主声部下方附加一个奥尔加农声部,附加声部以相距四度或五度方式平行于主声部,两个声部以四度或五度平行移动。从11世纪开始,奥尔加农在理论和实践上出现了一些变化,自由的反向、斜向进行增多,出现了声部交错或超越。12世纪,复调音乐又有新的变化,奥尔加农声部从下方声部转向上方声部,并越来越表现出流动和富于变化的装饰性格,形成花唱式的华丽奥尔加农。节奏模式的运用为复调音乐带来了新的变化。12世纪或13世纪初,第斯康特风格的复调音乐开始具有重要影响。它是音对音的织体形态,运用节奏模式,乐曲整体上显示出分句的结构特征。12、13世纪还流行一种被称为孔杜克图斯的体裁形式。复调的孔杜克图斯不再依赖圣咏,而是以自创的旋律为基础。一般为二至四声部,常见为三声部,其织体特点类似于第斯康特,但更规整,各个声部节拍基本相同。每个声部都唱歌词,且各声部歌词一样。仍采用拉丁歌词,音乐表现出有规律反复的分节歌曲形式。大约1250年左右,经文歌成为中世纪晚期重要的复调体裁。13世纪最典型的经文歌是三声部,上方声部附加的歌词开始还是拉丁文的,后来一些经文歌上方两个声部歌词方言化,出现了法文经文歌,形成“复歌词”现象。由于加入方言歌词,经文歌内容渐渐世俗化。13世纪下半叶以后经文歌各声部间,逐渐出现对比,出现弗朗科经文歌和彼特罗经文歌。
节奏的发展:大约11、12世纪左右音乐中发展出来一套节奏模式,节奏模式的节奏类型与诗歌韵律音步的节奏特征一致,有长、短两种类型,可变化出六种节奏模式,效果上都是三拍子的。13世纪的音乐理论家弗朗科提出了有量记谱法。在这种体系中,用三种重要的节奏符号,长拍、短拍、次短拍。它们之间是三分法的完整拍划分。14世纪二分法的不完整拍节奏划分逐渐占据主导,并且节奏时值不断细分。14世纪经文歌创作手段越来越复杂,促成了等节奏技术的探索和实验。
世俗化、专业化:中世纪音乐逐渐脱离了宗教文本对它的束缚,有了艺术化的倾向。中世纪的音乐和宗教渐行渐远。音乐一开始是宗教的工具,没有独立性,逐渐在专业化、世俗化、艺术化的道路上和宗教渐行渐远,获得了地位。它发展非常艰难、缓慢。

第6题:

我国佛教艺术在()完全实现了外来艺术民族化、宗教艺术世俗化的转变。

A.魏晋时期

B.唐代

C.宋代

D.明清


标准答案:B

第7题:

沃勒斯坦认为,世俗化趋势除商品化以外,还包括()

A停滞

B扩张

C机械化

D信奉宗教

E追逐时尚


B,C

第8题:

信仰世俗化的具体表现包括():

A.极端个人主义;

B.拜金主义;

C.宗教禁欲主义;

D.享乐主义。


参考答案: ABD

第9题:

宗教剧的世俗化的原因之一是宗教剧演出从教堂内部到了教堂外部。


正确答案:正确

第10题:

为什么宗教世俗化具有“自我限制特征”


正确答案: 所谓宗教世俗化,就是宗教同社会,宗教组织同社会组织间的一种张力结构,是宗教赋予社会组织的超越意义的褫夺,是一种非神圣化或去神圣化。
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现当代社会的经济制度、政治制度、文化层面、意识层面的世俗化与宗教本身的世俗化,会引发“宗教有一天是否消失”的思考。通过考察我们认识到,世俗化不会导致宗教的消亡,反而宗教世俗化是滋生或再生宗教的土壤,因为宗教世俗化具有“自我限制特征”。
在现代经济活动中,自然界丧失了作为被崇拜对象的地位,转而变成被征服的对象。在此之前,宗教是包容整个人类生活的机构,使人类得以表述自己到达精神整体的渴望;而随着宗教这种包容机构的丧失,人类逐渐失去了精神寄托与归属感,产生孤独情绪,成为“上帝的陌生人”。其次,理性使人类增强了支配自然的力量,社会不断进步,物质不断丰富,但新的社会矛盾也层出不穷,因此导致了战争、经济危机、政治动乱;再次,人在一个官僚化的,非个人的大众社会里,会产生更加强烈的无助感和异化感,因此需要心灵的寄托。只要这些现象存在,会使社会各阶层的宗教情绪继续存在下去,因此宗教也会继续存在。从这个意义上讲,所谓“自我限制特征”,就是说随着宗教世俗化的进行,人们的宗教情绪不会消减,反而会继续存在甚至增强,使得宗教继续发展。
另一方面,导致宗教世俗化的科学,其本身也不断体现出人类理性的不确定性与局限性。只要人摆脱不了自然和社会的奴役状态,消除自身的有限性,宗教情绪就无法消失,宗教也会一直存在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