犯罪嫌疑人赵某盗窃单位公款2万元潜逃。2011年1月4日,侦查员张某在执行其他公务时,偶然撞见赵某并将他抓获。为了使本案的证据更加充分,侦查人员张某、杜某于1月5日前往赵某所在单位,将本案的证人召集在一间办公室内,进行了询问。1月6日,侦查人员张某一人开始讯问赵某,讯问笔录的摘录部分如下:你因为盗窃已经被刑事拘留了。

题目

犯罪嫌疑人赵某盗窃单位公款2万元潜逃。2011年1月4日,侦查员张某在执行其他公务时,偶然撞见赵某并将他抓获。为了使本案的证据更加充分,侦查人员张某、杜某于1月5日前往赵某所在单位,将本案的证人召集在一间办公室内,进行了询问。1月6日,侦查人员张某一人开始讯问赵某,讯问笔录的摘录部分如下:你因为盗窃已经被刑事拘留了。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王某,女,17岁,因涉嫌盗窃罪被公安机关传唤,侦查人员讯问王某时,下列哪种情形合法?()

A.由侦查员赵某(男)和张某(男)讯问

B.由侦查员赵某(男)和李某(女)讯问

C.由侦查员赵某(男)和王某的翻译人员胡某(女)讯问

D.由侦查员赵某(男)和王某的母亲进行讯问


正确答案:B
《刑事诉讼法》第270条第3款规定:“讯问女性未成年犯罪嫌疑人,应当有女工作人员在场。

第2题:

共用题干
赵某、石某抢劫杀害李某,被路过的王某、张某看见并报案。赵某、石某被抓获后,2名侦查人员负责组织辨认。请回答第92—93题。

关于辨认的程序,下列选项正确的是:
A:在辨认尸体时,只将李某尸体与另一尸体作为辨认对象
B:在2名侦查人员的主持下,将赵某混杂在9名具有类似特征的人员中,由王某、张某个别进行辨认
C:在对石某进行辨认时,9名被辨认人员中的4名民警因紧急任务离开,在2名侦查人员的主持下,将石某混杂在5名人员中,由王某、张某个别进行辨认
D:根据王某、张某的要求,辨认在不暴露他们身份的情况下进行

答案:A,B,D
解析:
依据《公安机关办理刑事案件程序规定》第250、251条,本题A项中,在辨认尸体时,只将李某尸体与另一尸体作为辨认对象,这种做法是合法的,故A项正确。B项表述也正确。C项的错误在于,“将石某混杂在5名人员中”,被辨认对象的数量不符合规定。依据《公安机关办理刑事案件程序规定》第252条规定,D项正确。


依据《刑事诉讼法解释》第90条和《关于办理死刑案件审查判断证据若干问题的规定》第30条规定,ABC三项均错误。D项正确。

第3题:

在本案中,张某可否首先单独将赵某作为被告?为什么?


参考答案:

本案中,张某应该首先将刘某作为被告起诉,不能首先单独将赵某作为被告。因为在该借款合同关系中,刘某与张某是直接的权利义务关系人,因此张某可单独将刘某作为被告提起诉讼;合同中注明赵某承担一般保证责任,刘某不能首先单独将赵某作为被告。


第4题:

2010年2月,S省天宝市莲花区第一服装厂工人赵某在银花路某银行涉嫌持枪抢劫,公安机关接到报案后一举将其抓获。依据刑事诉讼基本原理,下列何人承担刑事控诉职能?( )

  • A、公诉人张某
  • B、控方证人田某
  • C、被害人赵某
  • D、本案侦查人员顾某

正确答案:A,C,D

第5题:

张某,男,31岁,1997年因犯诈骗罪被判处3年有期徒刑,2000年7月刑满释放。赵某,女,29岁,1999年7月因犯诈骗罪被判处2年6个月有期徒刑,同时宣告缓刑3年。2001年1月,张某、赵某二人经预谋,潜入何某家实施盗窃,当张某、赵某欲携带所盗巨额财物离开何某家时,恰遇何某返回家中,张某、赵某二人对何某实施暴力致其轻伤后,逃离现场。数日后,张某、赵某被抓获。
试分析:
(1)张某、赵某二人共同构成何种犯罪?
(2)对张某、赵某所犯之罪量刑时,应适用何种量刑制度?


答案:
解析:
(1)张某、赵某二人共同构成抢劫罪。根据《刑法》第269条的规定,犯盗窃、诈骗、抢夺罪,为窝藏赃物、抗拒抓捕或者毁灭罪证而当场使用暴力或者以暴力相威胁的,依照抢劫罪定罪处罚。张某、赵某的行为符合该条规定,其行为的性质已经由盗窃罪转化为抢劫罪。
(2)张某构成累犯,对其应当从重处罚。根据《刑法》第65条的规定,被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的犯罪分子,刑罚执行完毕或者赦免以后,在5年以内再犯应当判处有期徒刑以上罪刑的,是累犯,应当从重处罚,但是,过失犯罪除外。张某所犯前、后两罪,符合累犯的构成要件,对其应当依法从重处罚。
赵某在缓刑考验期限内再犯新罪,对其应当实行数罪并罚。根据《刑法》第77条的规定,被宣告缓刑的犯罪分子,在缓刑考验期限内犯新罪的,应当撤销缓刑,对新犯的罪作出判决,把前罪和后罪所判处的刑罚,依照《刑法》第69条的规定(即关于数罪并罚的规定),决定执行的刑罚。赵某在缓刑考验期限内又犯新罪,符合该条规定,应当对其实行数罪并罚。

第6题:

共用题干
赵某、石某抢劫杀害李某,被路过的王某、张某看见并报案。赵某、石某被抓获后,2名侦查人员负责组织辨认。请回答第92—93题。

关于辨认笔录的审查与认定,下列选项正确的是:
A:如对尸体的辨认过程没有录像,则辨认结果不得作为定案证据
B:如侦查人员组织辨认时没有见证人在场,则辨认结果不得作为定案的根据
C:如在辨认前没有详细向辨认人询问被辨认对象的具体特征,则辨认结果不得作为定案证据
D:如对赵某的辨认只有笔录,没有赵某的照片,无法获悉辨认真实情况的,也可补正或进行合理解释

答案:D
解析:
依据《公安机关办理刑事案件程序规定》第250、251条,本题A项中,在辨认尸体时,只将李某尸体与另一尸体作为辨认对象,这种做法是合法的,故A项正确。B项表述也正确。C项的错误在于,“将石某混杂在5名人员中”,被辨认对象的数量不符合规定。依据《公安机关办理刑事案件程序规定》第252条规定,D项正确。


依据《刑事诉讼法解释》第90条和《关于办理死刑案件审查判断证据若干问题的规定》第30条规定,ABC三项均错误。D项正确。

第7题:

赵某因涉嫌故意伤害被某市公安机关刑事拘留。该市公安机关侦查人员在办理赵某涉嫌故意伤害案件时,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有( )。

A.赵某的讯问笔录填写时间存在矛盾,经侦察人员补证或者作出合理解释,可以作为定案的根据
B.侦查人员未在赵某的讯问笔录上签字,经侦查人员补证或者作出合理解释,可以作为定案的根据
C.侦查人员未在搜查笔录中注明赵某用于作案的火药枪的特征和弹药的数量,后侦查人员对此作出书面说明,上述物证可以作为定案根据
D.侦查人员通过暴力方式取得赵某口供,经侦查人员补充证据或者作出合理解释,可以作为定案的根据

答案:D
解析:
依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的解释》第八十二条规定:“讯问笔录有下列瑕疵,经补正或者作出合理解释的,可以采用;不能补正或者作出合理解释的,不得作为定案的根据:(一)讯问笔录填写的讯问时间、讯问人、记录人、法定代理人等有误或者存在矛盾的;(二)讯问人没有签名的。”因此AB项正确;第七十三条规定:“对于搜查笔录或者扣押清单上物证、书证的物品的名称、特征、数量、质量等注明不详的,经补正或者作出合理解释的,可以采用。”C项正确;《刑事诉讼法》第五十四条规定:“采用刑讯逼供等非法方法收集的犯罪嫌疑人的供述,应当予以排除,不能作为定案的根据。”D项错误。因此选择D项。

第8题:

根据下列条件,回答 90~93 题:

万某和赵某都是某酒店的房客,某日在酒店大堂发生争执,进而动起手来,万某用水果刀将赵某扎伤,赵某当场死亡。酒店报案后,公安机关侦查人员迅速赶往现场将万某抓获。

第 90 题 在侦查人员到达酒店以前,该酒店应当:( )。

A.酒店保安应将万某先行抓获等待侦查人员的处理

B.保护好犯罪现场

C.先行对万某进行讯问

D.对万某的房间进行搜查


正确答案:AB
《刑事诉讼法》第102条规定:“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义务保护犯罪现场,并且立即通知公安机关派员勘验。”第3条规定,侦查权由公安机关依法行使。除法律特别规定的以外,其他任何机关、团体和个人都无权行使这些权力。酒店有义务维护其范围内的顾客的生命安全和秩序,对于违法者可以抓获当应及时送公安机关处理,不能自行讯问和进行搜查。据此,本题正确答案为AB。

第9题:

2008年3月12日,张某因盗窃被公安机关拘留10日。执行完毕当日,在与朋友李某、孙某、赵某吃饭时说是王某举报的。李某就对张某说:“不去教训一下王某,你这口气怎么能咽下,不如等会我们去打王某一顿。”张某、孙某表示同意,赵某说不想去,孙某就威胁赵某如果不去,就打赵某,大家别做朋友。赵某没办法,就和张某、李某、孙某一起殴打了王某,生成王某轻微伤。本案中,应从重处罚的有()。

  • A、张某
  • B、李某
  • C、孙某
  • D、赵某

正确答案:A,B,C

第10题:

赵某、石某抢劫杀害李某,被路过的王某、张某看见并报案。赵某、石某被抓获后,2名侦查人员负责组织辨认。 关于辨认笔录的审查与认定,下列选项正确的是:

  • A、如对尸体的辨认过程没有录像,则辨认结果不得作为定案证据 
  • B、如侦查人员组织辨认时没有见证人在场,则辨认结果不得作为定案的根据 
  • C、如在辨认前没有详细向辨认人询问被辨认对象的具体特征,则辨认结果不得作为定案证据 
  • D、如对赵某的辨认只有笔录,没有赵某的照片,无法获悉辨认真实情况的,也可补正或进行合理解释

正确答案:D

更多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