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在对审计风险识别、评估基础上的审计取证模式是()。

题目

建立在对审计风险识别、评估基础上的审计取证模式是()。

  • A、账目基础审计
  • B、风险基础审计
  • C、制度基础审计
  • D、经营导向审计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风险评估对于审计部门计划的重要意义在于明确审计范围或识别可审计活动,IIA通过《实务公告》发布了一些具体指导,不包括()。

A、先制定或更新审计活动领域

B、不以风险对组织的影响的评估为基础

C、审计领域可以吸收组织战略计划的成分

D、在评估风险和风险暴露优先次序基础上安排工作


答案:B

第2题:

风险基础审计是指审计人员在对审计全过程中各种风险因素进行充分评估分析的基础上,将( )融入传统审计方法之中,进而获取审计证据,形成审计结论的一种审计取证模式。

A.风险控制方法
B.抽样技术方法
C.系统评价方法
D.流程描述法

答案:A
解析:

第3题:

下列关于审计取证模式演变过程的描述中,正确的是:

A.风险基础审计→账目基础审计→制度基础审计

B.风险基础审计→制度基础审计→账目基础审计

C.账目基础审计→制度基础审计→风险基础审计

D.账目基础审计→风险基础审计→制度基础审计


正确答案:C

第4题:

注册会计师在对被审计单位整体层面的风险评估过程进行了解和评估时,考虑的主要因素可能包括( )。

A、被审计单位是否已建立并沟通其整体目标,并辅以具体策略和业务流程层面的计划
B、被审计单位是否已建立风险评估过程,包括识别风险、估计风险的重大性、评估风险发生的可能性以及确定需要采取的应对措施
C、被审计单位是否已建立某种机制,识别和应对可能对被审计单位产生重大且普遍影响的变化
D、会计部门是否建立了某种流程,以识别会计准则的重大变化

答案:A,B,C,D
解析:
选项A,注册会计师需要了解被审计单位是否已经建立了整体的策略和具体的辅助计划。选项B,注册会计师需要了解被审计单位自己是如何识别、应对风险的。选项C,变化带来风险,被审计单位是否针对变化有应对机制,是注册会计师需要了解的。选项D,会计准则的重大变化很可能导致被审计单位产生风险,注册会计师需要了解被审计单位是否有这样的机制。

第5题:

审计取证模式演变经历了三个阶段,其先后顺序是:

A:账目基础审计、制度基础审计、风险基础审计
B:账目基础审计、风险基础审计、制度基础审计
C:风险基础审计、账目基础审计、制度基础审计
D:制度基础审计、风险基础审计、账目基础审计

答案:A
解析:

第6题:

审计取证模式演变经历了三个阶段,其先后顺序是( )

A.账目基础审计、制度基础审计、风险基础审计
B.账目基础审计、风险基础审计、制度基础审计
C.风险基础审计、账目基础审计、制度基础审计
D.制度基础审计、风险基础审计、账目基础审计

答案:A
解析:
审计取证模式演变经历了三个阶段,从账目基础审计到制度基础审计到最后的风险基础审计。制度基础审计是指从检查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人手,根据对内部控制评审的结果,确定实质性测试的审查范围、数量和重点,根据检查结果形成审计意见和结论。账目基础审计是以经济业务、会计事项和账目记录为基础,直接从会计资料的审查收集证据形成审计结论。风险基础审计是指审计人员在对审计全过程中各种风险因素进行充分评估分析的基础上,将风险控制方法融入传统审计方法中获取审计证据,形成审计结论的模式。

第7题:

对审计全过程中各种风险因素进行充分评估分析的为基础的审计取证模式是

A.账目基础审计
B.制度基础审计
C.风险基础审计
D.数据基础审计

答案:C
解析:

第8题:

针对舞弊控制审计,审查程序意味着在内部审计的业务过程中审计应该包括的有()。

A、评估和识别风险

B、评估防舞弊风险的控制

C、收集舞弊控制建立和运行的证据

D、提升舞弊控制的程序


答案:ABC

第9题:

开始大量采用抽查方法的审计取证模式是( )。

A.账目基础审计
B.制度基础审计
C.风险基础审计
D.内控风险审计

答案:B
解析:
制度基础审计开始大量采用抽查方法。

第10题:

从历史上看,审计取证模式的发展变化反映了审计学科的发展变化。试述审计取证模式的类别及审计取证模式的影响因素。
请按以下层次论述:

(一) 分别说明审计目标、审计风险和审计资源对选择审计取证模式的影响

答案:
解析:
(一)审计目标、审计风险和审计资源对审计取证模式的影响
从历史角度看,上述各种模式先后产生,从技术方法角度看,各种模式也有传统与现代之分。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一种模式对另一种模式的完全取代。它们各有各的特点,在不同的领域、不同的条件下,都有其一定的适用范围,因此,都可作为审计人员的选择。
1.目标导向分析。在选择审计取证模式时,首要的考虑因素应该是审计目标,因为不同的模式适用于不同的目标。从历史上看,账项基础审计比较适用于弊端审计或错弊审计,亦即比较适用于单一合法性审计目标;制度基础审计比较适用于年度财务报表审计,亦即比较适用于以真实公允性为首要目标的定期审计;风险基础审计则适用于高风险领域中的真实公允性财务报表审计。
2.风险导向分析。从审计的发展看,早期账项基础审计由于采用详细审计方法,审计风险是比较低的。为提高效率采取制度基础审计后,由于抽样方法的引入,使审计风险程度加大,最终使制度基础审计向风险基础审计发展。从人们的认识看,早期账项基础审计阶段,风险只是人们的潜意识,审计方法并没有将客观的风险显现出来,人们没有明确风险因素对审计的影响;制度基础审计阶段,风险成为人们的明确意识,抽样审计方法将客观的风险完全暴露在人们的面前,职业界越来越意识到控制风险的重要性。风险基础审计阶段,风险成为人们的自觉意识,职业界通过审计方法的改进来分析、控制客观的风险,从而达到规避风险的目的。风险导向分析的目的就是要帮助审计人员选择有效的审计方法,分析、控制从而降低审计风险。
3.资源分析。审计取证模式的选择必然要受到审计资源限制的影响,事实上,审计取证模式的发展变化主要是由于审计目标演变和资源条件限制所造成的。错弊审计以合法性为首要目标,要求采用详细的账项基础审计。以真实公允性为首要目标的审计,不要求必须采用详细的账项基础审计。这种目标转变为审计取证模式的转变提供了先决条件,但是,以真实性为主要目标的审计并没有放弃合法性目标,只是将其置于第二位。同时,以真实性为主要目标的审计要对审计事项做出全面评价,而不是单纯揭示问题,因而其工作量并不比错弊审计小,如果采用详细的账项基础审计方法反而要比错弊审计增加更多的人力~财力、物力的投入。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存在着资源限制(这一点几乎是肯定的),人们必须在审计方法上进行创新,这又为审计取证模式的转变确立了必要条件。

更多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