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典故,哪些与楚庄王有关:()A、筚路蓝缕B、一鸣惊人C、问鼎中原D、亡秦必楚

题目

下列典故,哪些与楚庄王有关:()

  • A、筚路蓝缕
  • B、一鸣惊人
  • C、问鼎中原
  • D、亡秦必楚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请翻译下列文言文:秦取楚汉中,再战于蓝田,大败楚军。韩、魏闻楚之困,乃南袭至郑,楚王引归。后三国(指韩、魏、赵)谋攻楚,恐秦之救也,或说薛公曰:“可发使告楚曰:‘今三国之兵且去楚,楚能应而公攻秦,虽蓝田岂难得哉!况于楚之故地?’楚疑于秦之未必救己也,而今三国辞去,则楚之应之也必劝,是楚与三国谋出秦兵矣。秦为知之,必不救也。三国疾攻楚,楚必走秦以急;秦愈不敢出,则是我离秦而攻楚也,兵必有功。”
翻译:秦国夺取了楚国的汉中,又与楚在蓝田交战,打得楚军大败。韩、魏两国乘楚国正处于困难之时,加紧向南进攻,直打到楚国的邓邑,楚王领兵返回。后来,齐、韩、魏三国共谋攻楚,又害怕秦国援救楚国。有人对齐相薛公田文说:“您可以派大使告诉楚王,说:‘现在三国的军队将撤离楚境,如果楚国响应三国,共同进攻秦国,即使是攻取秦国的蓝田,又有什么困难,更何况收回楚国的失地呢?’楚国本怀疑秦国未必肯出兵援救自己,现在三国又提出这一番建议,楚国就一定会积极响应。这样,楚国将会与三国合谋出兵进攻秦国。秦国如果知道这些情况,一定不会援救楚国。三国迅即出兵攻楚,楚国就必然投奔秦国求救,而秦国更加不敢出兵。这样,离间了秦、楚,而能进攻楚国,必获全胜。”

第2题:

“楚虽三户,亡秦必楚”中的三户可能是地名。


正确答案:正确

第3题:

“问鼎中原”的典故出自( )。

A.越王勾践

B.齐桓公

C.楚庄王

D.晋文公


正确答案:C
公元前606年,楚庄王借伐陆浑之戎(今河南嵩县东北)之机,把楚国大军开至东周的首府洛阳南郊,举行盛大的阅兵仪式。即位不久的周定王忐忑不安,派善于应对的王孙满去慰劳。庄王见了王孙满,劈头就问道:“周天子的鼎有多大?有多重?”言外之意,要与周天子比权量力。王孙满委婉地说:“一个国家的兴亡在德义的有无,不在乎鼎的大小轻重。”庄王见王孙满拿话挡他,就直接说道:“你不要自恃有九鼎,楚国折下戟钩的锋刃,足以铸成九鼎。”面对雄视北方的庄王,善辩的王孙满先绕开庄王的话锋,大谈九鼎制作的年代和传承的经过,最后才说:“周室虽然衰微,但是天命未改。宝鼎的轻重,还不能过问啊。”庄王不再强求,挥师伐郑,以问郑背叛楚国投靠晋国之罪。“问鼎中原”这个典故,就是这样得来的。

第4题:

春秋时期,哪位楚王饮马黄河,问鼎中原?()

  • A、楚文王
  • B、楚武王
  • C、楚惠王
  • D、楚庄王

正确答案:D

第5题:

成语“一鸣惊人”与下列哪一位人物有关()

  • A、齐桓公
  • B、晋文公
  • C、楚庄王

正确答案:C

第6题:

成语“一鸣惊人”比喻平时没有突出的表现,一下子做出惊人的成绩,本典故与哪位历史人物有关()

  • A、齐桓公
  • B、楚庄王
  • C、吴王夫差
  • D、越王勾践

正确答案:B

第7题:

“楚虽三户,亡秦必楚”这句话出自()之口。

  • A、项羽
  • B、项梁
  • C、屈楚南
  • D、范增

正确答案:C

第8题:

请问为什么出现这个楚虽三户亡秦必楚呢?


参考答案:

白起烧了楚国祖坟


第9题:

以下成语的形成跟楚文化有关的是()。

  • A、卧薪尝胆
  • B、问鼎中原
  • C、筚路蓝缕
  • D、一鸣惊人

正确答案:B,C,D

第10题:

“楚、魏战于陉山。魏许秦以洛,以绝秦于楚。魏战胜,楚败于南阳。秦责赂于魏,魏不与。营浅(秦国人)谓秦王曰:“王何不谓楚王曰,魏许寡人以地,今战胜,魏王倍(通“背”)寡人也。王何不与寡人遇。魏畏秦、楚之合,必与秦地矣。是魏胜楚而亡地于秦也,是王以魏地德寡人,秦之楚者多资矣。魏弱,若不出地,则王攻其南,寡人绝其西,魏必危。”秦王曰:“善。”以是告楚。楚王扬言与秦遇,魏王闻之恐,效上洛于秦。”“以绝秦于楚”的大意是()。

  • A、让秦国不援助楚国。
  • B、断绝秦国与楚国的外交关系。
  • C、断绝与秦国及楚国的外交关系
  • D、断绝秦国对楚国的指望。

正确答案:A

更多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