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某老师在初中物理“牛顿第二定律”一课的教学片段。师:牛顿第二定律的内容是什么?生:物体加速度的大小跟作用力成正比,跟物体的质量成反比;加速度的方向跟作用力的方向相同。师:嗯,很好。那如果所受的作用力为零呢?生:那就成了牛顿第一定律了。师:嗯,不错。牛顿第一定律是牛顿第二定律的特殊情形。它描述了物体不受力时的运动状态。问题:(1)指出该教师的不足之处。(2)设计一个教学片段改正教师的问题。

题目

下面是某老师在初中物理“牛顿第二定律”一课的教学片段。师:牛顿第二定律的内容是什么?生:物体加速度的大小跟作用力成正比,跟物体的质量成反比;加速度的方向跟作用力的方向相同。师:嗯,很好。那如果所受的作用力为零呢?生:那就成了牛顿第一定律了。师:嗯,不错。牛顿第一定律是牛顿第二定律的特殊情形。它描述了物体不受力时的运动状态。问题:(1)指出该教师的不足之处。(2)设计一个教学片段改正教师的问题。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阅读案例,并回答问题。
师:同学们,大家看屏幕中的视频,看一下这些运动都有什么特点 (播放视频投出的篮球、被打出的网球、人造卫星绕地球运动)
生:运动轨迹都是曲线。
师:它和我们之前学习的匀加速和匀速直线运动一样吗
生:不一样,它的运动轨迹是曲线,而之前学习的是直线。
师:很好,同学们观察非常仔细,这种运动轨迹为曲线的运动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曲线
运动。那大家想一想为什么物体会做曲线运动呢
生:(不知道)
师:大家想物体怎样的情况下会做直线运动呢
生1:不受外力的情况下,物体将做匀速直线运动。
生2:受力平衡的时候物体也做匀速直线运动。
生3:物体在做匀加速直线运动的时候也是直线运动,也受合外力。
师:是不是物体不受合外力或者合外力的方向沿着运动方向啊
生:是。
师:那好.大家想物体在怎样的情况下才会做曲线运动呢
生:(不知道)
师:是不是合外力与运动方向不在一条直线上的时候啊
生:是的。
师:也就是说合外力与物体运动不在一条直线上时,物体做曲线运动。
问题:
(1)对上述课堂实录进行评述。
(2)针对存在的问题,设计一个改进的教学方案。(形式不限,可以是教学思路、教学活动等)


答案:
解析:
(1)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了视频引入,体现了课堂导入激发、吸引学生学习兴趣的作用,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的新课改的理念。设置疑问的环节体现了教师的引导,但是教师对学生的回答没有进行评价,而是采取了灌输式的教学,这违背了评价的反馈性原则和及时性原则,不利于学生思考习惯和探究思维的养成:例如:在 学生回答物体做直线运动的条件不是教师所想要的答案时,教师并没有对学生的回答进行引导和评价而是采取了一种反问的语气直接提醒学生答案。
(2)教学思路:此教学方案可以从教学方式上进行改变,可以采用设问加实验的方式。如,教师可以将学生的回答分为受力平衡和受力不平衡。受力平衡时,物体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受力不平衡的情况下,通过小车实验.引导学生说出力与运动方向在同一直线上时,物体做直线运动。教师再次设置疑问,如果物体受合外力与运动方向不在一条直线时会怎么样呢从而导出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条件。

第2题:

案例:
下面是某位老师讲授“功的表达式”的教学片段。
师:初中我们学过做功的两个要素是什么
生:一是作用在物体上的力,二是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
师:在高中,我们把一个物体受到力的作用,且在力的方向上移动了一段位移,这时我们就说这个力对物体做了功。
生:恩,为什么要引入位移这个概念呢
师:这很简单,位移有方向性,就有了正功和负功之分。现在我们来看问题一:物体m在水平力F的作用下水平向前行驶的位移为s,求力F对物体所做的功。



生:根据功的定义,这时功等于力跟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的乘积,W=Fs。
师:问题二:如果力的方向与物体的运动方向成理角呢 同学们要注意力和位移都是矢量可以分解。



生:把力分解成和位移方向相同的一个分量,就可以用定义求了,做的功是W:Fscosa。
师:对,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功的表达式W=Fscosa,就是力F对物体所做的功等于力的大小、位移的大小、力和位移夹角的余弦这三者的乘积。
问题:
(1)对上述教学片段进行评析。
(2)针对教学片段存在的问题,设计教学片段让学生掌握功的表达式。


答案:
解析:
(1)此教师没有真正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没有设计具有思考性的问题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而是直接把问题答案呈现给学生,在此处提出正功和负功不符合教学内容的科学性安排。没有体现讲授和发现知识相结合的教学理念。
(2)师:初中我们学过做功的两个要素是什么
生:一是作用在物体上的力,二是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的移动的距离。
师:那么在高中,我们把一个物体受到力的作用,且在力的方向上移动了一段位移,这时我们就说这个力对物体做了功。
生:为什么要引入位移这个概念呢
师:位移具有方向性,在初中学习功的概念时,强调物体运动方向和力的方向的一致性,如果力的方向与物体的运动方向不一致呢 相反呢 力对物体做不做功 若做了功,又做了多少功 怎样计算这些功呢 本节课我们来继续学习有关功的知识,在初中的基础上进行扩展。
生:所以要注意力的方向和物体运动方向不一致的情况。
师:对,如果力的方向与物体的运动方向一致,应该如何计算这个力的功



生:按照功的定义可计算出W=Fs。
师:如果力的方向和物体的运动方向垂直呢
生:那在力的方向上没有发生位移,功为0。
师:那么问题来了,如果力的方向和物体的运动方向成某一个角度,应如何计算这个力的功呢



师:那么我们先来复习一下矢量的合成和分解.再考虑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生:可以把力F分解到位移方向上,F1=Fcosc,那么W=Fscostx。
师:很好,同学们思考一下,能把位移s分解到力的方向上得到同样的结果吗 同学们亲自动手做一下。
生:……

第3题:

阅读案例,并回答问题。
下面是某教师关于动量概念的教学。
教师:前面几章我们主要应用牛顿运动定律研究了物体的运动.但对于有些物体的运动直接应用牛顿运动定律会有困难,如爆炸类物体、碰撞等,这类运动有什么特征
学生:运动非常剧烈。
教师:不是指这个方面,我指的是它们运动的时间非常短,运动情况不明确。
学生:哦,所以不能用牛顿第二定律。
教师:物理学家引入了动量来解决这些问题,同学们看一下,动量是怎么定义的
学生:动量是物体的质量与速度的乘积。
教师:由这个定义可以看出物体的作用效果由物体的质量和速度一起决定的.那么动量的
方向和速度的方向一致吗
学生:一致。
问题:
(1)对上述教学片段进行评述。
(2)针对上述教师教学存在的问题,设计一个教学片段帮助学生掌握动量的概念。


答案:
解析:
(1)该教师的教学不符合从生活走向物理的原则,教师在教授新课时没有很好地结合实际生活经验让学生理解抽象的物理概念,在导入上没有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会影响接下来的学习。 (2)师:同学们,如果一片树叶从树上掉下来,你会躲开吗
生:不会。
师:为什么
生:因为速度不一样。
师:可见物体由于运动产生的作用效果不仅与物体的质量有关,还与该物体运动的速度有关,它们的值越
大,产生的效果越明显。物理学上把反映物体运动效果的质量和速度的乘积的量,叫作动量。这就是我们今天将
要学习的一个概念——动量,即p=mv,那么动量是矢量还是标量 ’
生:矢量,因为速度是一个有方向的物理量。
师:对。动量的方向就是速度的方向。

第4题:

物体加速度的方向和作用力的方向是()

  • A、相同的
  • B、相反的
  • C、垂直的
  • D、没谱的

正确答案:A

第5题:

案例:下面是某教师在“功”一课中讲了功的概念和单位之后提出的问题以及和同学们的对话。教师: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是:①作用在物体上的力;②物体在这个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同学们知道了吗?学生:知道了!教师:那你们重复一次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是什么?学生:①作用在物体上的力;②物体在这个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教师:很好。那老师提一桶水由后面走到前面,我做功了吗?学生:做了功!教师:错了,我提水的拉力向上,在力的方向上没有位移,因此没有做功。知道吗?学生:知道了!教师:很好。今天的课后作业是教科书17页的1、2、3题。问题:(1)请对上述教学片段进行评价。(2)针对上述教学片段存在的问题,设计一个教学片段,帮助学生建立功的概念和学习做功的必要因素。


正确答案: (1)在这个教学片段中,教师没有体现新课程改革的教学观,教学从“教师为中心”转向“学习者为中心”。存在以下问题:以灌输的方式讲解知识,学生没有自主学习意识。没有充分体现新课程改革的教师观一教师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师生互动单一,且问题不具有启发性,不能检验学习效果;功的必要因素的讲解没有突破难点,学生不能真正明白这一知识点。
(2)①关于功的概念的建立:
首先让学生分组进行“探究斜面”这一活动,让学生测出拉力F、钩码重力G、小车通过的距离s和上升的高度h,记录在练习本上。
在采集实验数据时,教师应强调:实验数据是客观事实的反映,实验结论是在数据的基础上进行科学分析的结果,因此实验数据应该客观、真实(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态度)。
当学生根据实验数据求出拉力F利用斜面对物体做功F和重力对物体做功Gh时,多数学生得出的结论是F略大于Gh,教师再从摩擦的角度去分析,若摩擦力很小,则风近似等于Gh。通过实验让学生认识到:不可能有既省力又省距离的机械,从而引入功的概念。
②关于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的教学:
在引入功的概念后教师引导学生从功的概念分析怎样才算做了功,学生根据已有的力学知识能够得出:物体受了力,并在力的方向上移动了距离,那就表示力做了功。从而得出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一是作用在物体上的力:二是物体在这个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
此时学生对功的定义理解并不透彻。这时我利用学生身边的实物进行分析。(例如粉笔盒、学生课桌上的文具、水桶等,特别是我提起水桶从教室前走到后面,让学生分组讨论后判断在什么情况下做功,什么情况下不做功)。利用身边的实例进行分析,不仅贴近生活,激发学生的兴趣还使学生加深对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的理解。

第6题:

案例:
下面是某校高中物理“磁感应强度”一课的教学片段。王老师在讲述了磁感应强度的方向的判定后,来进行“磁感应强度的大小和方向”的教学,其过程如下:
师:演示小磁针处于条形磁铁的不同位置过程.谁能说一下磁场的方向是怎样确定的
生:物理学规定小磁针N极受力的方向为磁场方向。
师:对,这就是我们所说的磁感应强度的方向。
生:我们在初中学习过。
师:但是磁感应强度的大小,我们是根据一小段通电导体在磁场中受力的大小来确定的。
生:那我们为什么不能用小磁针的受力来确定
师:这个不是今天要讲的内容,你们课下再想吧。我们想一下通电导体所受的磁场力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呢
生:跟通电电流、导体长度、磁场方向有关。
师:同学们回答的很好,那我们就通过实验来看一下和这些因素都有哪些关系。我先来改变通电导线的长度,所受的磁场力怎么变化。
生:随着通电导线的长度变大.受力变大。
师:改变通电电流的大小,所受的磁场力怎么变化
生:电流越大.磁场力越大。
师:通电导线还和导线在磁场中的位置有关,我们现在只研究导线和磁场垂直的情况,总结以上的结论,通电导线受力的大小和导线的长度1、导线中的电流,是正比例关系吗
生:是,通电导线受力和导线的长度与通电电流的乘积成正比。
师:那么正比例系数就是我们所说的磁感应强度的大小……
问题:
(1)对王老师的教学片段进行评述。
(2)针对上述教学片段中存在的问题,给出改进后的教学思路。


答案:
解析:
(1)该教师的教学理念不符合新课程改革的教师观,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采用启发式的教学方法来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发现学习。该教师只作为知识的传授者将本节内容按部就班地传授给学生,不注重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对所讲内容没有很好地进行总结、分析,不注重学生的发展。(2)导入上在用实验引入新课的同时要复习电场方向和强弱的表示方法来进行对比,启发学生思考磁场大小和强弱怎么表示。教学评价上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要进行积极的反馈,可以和全班同学一起思考来解决问题,更能体现师生之间的合作性。在实验探究上,要通过学生亲自动手实验来体现发现学习,真正理解物理规律的来龙去脉。在实验完成后教师要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及总结。

第7题:

下面是高中物理“牛顿第三定律”的教学片段.
教师:同学们在鼓掌时右手用力拍打左手,左手掌是否有感觉,右手掌是否也有感觉?
学生:是,都感觉到疼。
教师:是这样的,在这里两手间相互存在的一对力叫做作用力和反作用力。那么大家看一
下课本,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有什么关系呢?
学生甲:两个物体之间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
学生乙:作用力和反作用力与二力平衡很相似。
教师:这两者说的不是一回事,甲同学所说的是牛顿第三定律的内容。大家一定要记住并会解释一些现象。
学生:嗯。
教师:那我将两个弹簧测力计的挂钩挂在一起,然后对拉。拉到一定的状态,保持稳定,两弹簧测力计的读数怎样呢?
学生:相等。作用力和反作用大小相等。
学生丙:我觉得两弹簧测力计示数不相等。
教师:这是牛顿第三定律的应用,你好好分析一下就知道为什么相等了。
问题:
(1)对上述教学片段进行评析;(15分)
(2)针对出现的问题,设计一个教学片段帮助学生掌握牛顿第三定律。(15分)


答案:
解析:
(1)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没有真正引导学生发现学习.只注重学习的结果.不注重学习的过程,让学生学会学习才能体现发展的理念,这比学生学多少知识都重要。对学生学习的评价过于单一,没有体现用启发式的教学原则帮助学生学习。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没有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不能激发学生学习动力,没有体现激励性原则。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每一句话甚至每一个眼神对学生的成长都有潜移默化的影响.所以教师要关注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发展。 (2)教师:俗话说“一个巴掌拍不响”,同学们在鼓掌时右手用力拍打左手.左手掌是否有感觉,右手掌是否也有感觉
学生:是,都感觉到疼。
教师:是这样的,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在这里两手间相互存在的一对力叫做作用力和反作用力,请大家列举生活中有关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实例。
学生:划船、游泳、火箭发射等。
教师:很好,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在日常生活中虽然很常见.但是我们还需要定性地研究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有什么关系 (让学生将绑有条形磁铁A、B的两个小车放在桌面上,让学生分别用同名磁极靠近一次和用异名磁极靠近一次。观察现象。)
学生:两小车相互靠近或相互远离。
教师:大家分析一下原因是什么
学生:磁铁A吸引磁铁8,磁铁B也吸引磁铁A;磁铁A排斥磁铁8,磁铁B也排斥磁铁A。
教师:两磁铁间的相互作用力性质相同,同时产生。方向是相反的。
(请两位同学将两个弹簧测力计钩在一起,然后对拉。拉到一定的状态。保持稳定.学生观察比较两弹簧测力计的读数,看是否相等。改变几次读数.重复以上实验)
教师:弹簧测力计的示数相等吗
学生:相等。
教师:大家能得出什么结论呢
学生:两弹簧测力计之间是一对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大小相等。
教师:很好,那大家来总结一下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特点,这也是牛顿第三定律的内容。

第8题:

案例:
下面是某教师关于动量概念的教学。
教师:前面几章我们主要应用牛顿运动定律研究了物体的运动.但对于有些物体的运动直接应用牛顿运动定律就发生了困难,如爆炸类物体、碰撞等,这类运动有什么特征
学生:运动非常剧烈。
教师:不是说的这个方面,我指的是它们运动的时间非常短,运动情况不明确。
学生:哦,所以不能用牛顿第二定律。
教师:物理学家就给我们引入了动量来解决这些问题,同学们看一下,动量是怎么定义的
学生:动量是物体的质量与速度的乘积。
教师:由这个定义可以看出物体的作用效果由物体的质量和速度一起决定的。那么动量的方向和速度的方向一致吗
学生:一致。
问题:
(1)对上述教学片段进行评述。
(2)针对上述教师教学存在的问题,设计一个教学片段让学生掌握动量的概念。


答案:
解析:
(1)该教师的教学不符合从生活走向物理的原则,教师在教授新课时没有很好的结合实际生活经验让学生理解抽象的物理概念,在导入上没有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更会影响接下来的学习。
(2)师:我问同学们两个问题,如果一片树叶从树上掉下来。你会躲开吗
生:不会。
师:那从同样高的地方掉下一个铅球呢
生:当然会躲。
师:为什么
生:因为铅球太重了。
师:那如果我直接递给你一个铅球,你会躲吗
生:不会。
师:为什么
生:因为速度不一样。
师:可见物体由于运动产生的作用效果不仅与物体的质量有关,还与该物体运动的速度有关,它们的值越大,产生的效果越明显。物理学上把反映物体运动效果的质量和速度的乘积的量,叫动量。这是我们今天学习的一个概念。即p=mυ。那么动量是矢量还是标量
生:矢量。因为速度是一个有方向的物理量。
师:对,动量的方向就是速度的方向。

第9题:

任何物体如果不受其它物体对它的作用,那么这个物体将保持其静止或均速直线运动状态。这个定律为()。

  • A、牛顿第一定律
  • B、牛顿第二定律
  • C、道尔顿定律
  • D、阿基米德定律

正确答案:A

第10题:

在初中物理“力”一课的教学中,有下面一个教学片段。师:甲、乙两个同学沿相反的方向拉测力计,各用力200N,则测力计的示数为多少?生:0N。师:怎么可能是0N呢?生:甲、乙两个同学沿相反方向拉测力计,大小都是200N,就相互抵消了啊。师:不对,大家拿个测力计试一下,看看示数到底是多少。问题:(1)说明测力计的工作原理。(2)设计一个教学片段帮助学生理解测力计的原理以及二力平衡,并对教师的授课方式做出调整。


正确答案: (1)力的测量就是将力的作用效果与已知力的作用效果比较的过程。如果一个力的作用效果与1N力的作用效果相同,这个力的大小就是1N。其次弹簧的伸长与所受力的大小成正比,在确定1N力的作用效果以后,容易确定更大的力和更小的力的作用效果。另外,弹簧的稳定性较好,可以重复使用。故可以运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
(2)师:甲、乙两个同学沿相反的方向拉测力计,各用力200N,则测力计的示数为多少?生:0N。师:为什么呢?生:因为甲、乙两个同学沿相反方向拉测力计,大小都是200N,就相互抵消了啊。师:好,我们先不分析这个问题。同学们知道测力计的原理是什么吗?生:测力计受到多大的拉力,就会显示多大的力。师:对,那它受到200N的拉力,不就显示200N吗?生:可是它受到相反的等大的力的作用,这两个力不是互相抵消了吗?师:同学们说的很正确。不过大家有一个地方没搞明白,测力计受到的这两个力和读数是两回事。正是因为测力计受到这两个力相互抵消,所以测力计受力平衡才不会发生运动。生:哦,是这样。这和测力计显示拉力不冲突。

更多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