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教学要重视课堂()的设计,并紧密围绕目标来展开音乐教学活动。A、导入B、教学目标C、新课教授D、教学气氛

题目

音乐教学要重视课堂()的设计,并紧密围绕目标来展开音乐教学活动。

  • A、导入
  • B、教学目标
  • C、新课教授
  • D、教学气氛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请根据歌曲《祝酒歌》的分析,设计高中歌唱课模块教学目标与简单教学环节。
要求:
(1)教学目标:从音乐课程标准的三个维度进行目标设计.注意行为动词的表述,要具有可操作性。
(2)教学过程:关注音乐本体,注重参与体验,注意学习方式,培养学习能力,方法适合全体学生。



答案:
解析:
(1)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粉碎“四人帮”、亿万人民欢庆十月胜利激动、喜悦的情绪,认识到音乐思维的解禁对繁荣发展中国音乐文化的重要意义,珍惜今天的美好生活。
【过程与方法】在聆听、感受、体验歌曲的活动中,提高音乐感知能力、音乐审美、鉴赏能力,以及音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知识与技能】了解民族音乐元素在歌曲中的运用,掌握歌曲的情绪和风格特征。分析歌曲的调式调性、曲式结构,掌握复二部曲式。
(2)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教师弹唱歌曲《祝酒歌》,提问:歌曲中讲到了什么
多媒体展示课题:歌曲《祝酒歌》。
(二)新课教学
1.简介作曲家
师:大家在课下已经搜集了施光南的相关资料,谁能和大家分享一下学生举手回答。
教师总结:施光南是新中国成立后培养的新一代作曲家,被称为 “时代歌手”,是“人民音乐家”。代表作有《最美的赞歌献给党》《打起手鼓唱起歌》《吐鲁番的葡萄熟了》《在希望的田野上》《祝酒歌》《周总理,您在哪里》《月光下的凤尾竹》《假如你要认识我》、声乐套曲《革命烈士诗抄》、小提琴协奏曲《瑞丽江边》、舞蹈音乐《鸿雁高飞》、歌剧《伤逝》《屈原》、芭蕾舞音乐《白蛇传》等。
2.整体欣赏歌曲
(1)初次欣赏乐曲,感受乐曲情绪
师:歌曲表现了什么样的音乐情绪(歌曲表现了举国上下亿万群众欢庆十月胜利,沉浸在喜悦之中的情景。)
(2)再次欣赏乐曲,给乐曲划分段落
3.分段欣赏歌曲
(1)欣赏第一乐段
①欣赏引子

大家对这个节奏熟悉吗(这种节奏是我国北方民间吹打乐中常用的锣鼓点节奏型.主要用于前奏、尾声等,锣鼓点节奏欢快而跳跃,表现鞭炮齐鸣、锣鼓喧天、举国欢腾的场面。)
个别学生敲击锣鼓点节奏型(教师引导学生做渐强处理)。
②欣赏第一乐句
借鉴中国戏曲音乐的甩腔。

教师引导学生唱一唱第一句中 “啊”的旋律.提问:旋律中采用了什么音乐元素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音 乐开始的“啊”字的轻微感叹,借鉴了戏曲音乐的甩腔,不仅美化了旋律线条,而且表达十年“文革”磨难,人们内心难以言表的辛酸)
教师出示新疆典型的打击乐器手鼓,示范新疆典型的节奏型:
(用于音乐A段及由之变化的C段,这是一种舞曲的节奏,表现人们载歌载舞欢庆胜利的喜悦心情。)
(用于歌曲的过门,做长音的节奏填充,增加旋律的活力。)
个别学生敲击新疆典型的节奏型。
③欣赏第二乐句,感受江南民歌韵昧

教师讲解: “洒”字的装饰音深情演唱以及“幸福泪”处的几个附点音符的跌宕,更是深入地表现了人们的真情实感。其中也蕴含着江南民歌亲切、委婉的音调。这是从那场大灾难中走过来的人们的共同呼声。
(2)欣赏第二乐段

师:相比之前的音乐这段的音乐情绪有哪些变化
学生回答(之前的音乐情绪,比较优美、舒展,这段的音乐情绪变得欢快活泼。)
学生视唱歌词,体会欢快活泼的情绪。
(3)欣赏第三乐段

师:这一段旋律有哪一句的影子情绪有什么变化(这一曲凋是从第一乐段的第二乐句演变而来,经过作曲家将它们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充分抒发了各族人民喜庆胜利的欢乐情绪。)
②衬词
师:这两个乐句采用了什么写作手法(提高八度再现了衬腔的旋律,接着又用扩展的手法将节奏拉宽,以
级进上行的旋律,推出全曲的高潮,歌曲在热烈欢腾的气氛中结束)
(三)巩同提高
1.了解复二部曲式
教师展示歌曲的曲式结构:
复二部分曲式

师:复二部曲式是相对于单二部曲式更加复杂的一种曲式,它是建立在单二部曲式的基础上,由两个二部曲式构成的乐曲称“复二部曲式”。
2.完整地欣赏李光曦演唱的歌曲.体会歌曲的风格。
(四)课堂小结
学生谈欣赏感悟,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第2题:

请根据上题对《梦幻曲》的分析,运用新课程理念,设计高中一年级音乐鉴赏课教学目标与
? 教学环节。
? 要求: ?
? (1)设计本课的教学目标。(15分)
? (2)设计鉴赏课的基本教学环节。(20分)


答案:
解析:
(1)教学目标
①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欣赏乐曲《梦幻曲》,同学们能喜爱这首乐曲,对了解曲作者
舒曼创作乐曲的意图产生兴趣,有进一步了解曲作者舒曼的生平及其作品的欲望。
②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听、辨、看、说等音乐活动,感受、体验、享受和表现音乐那如诗如梦的浪漫意境,初步了解乐曲的音乐特点(主题重复而又带有细微变化的反复出现)。
③知识与技能目标:能够初步掌握结构与旋律特点。
(2)教学环节
①新课导人
初听完整感受:老师问同学们想到了什么,同学们答(各抒己见),PPT-梦幻曲。
②教授新课
再次聆听,找到乐段的分界点(同学们划分,老师总结)并分别对划分出的A段、B段以及
A’段进行各自的分析。
③拓展综合
A.尝试采用分组讨论的办法,画出A段的旋律线。
B.体会B段情绪与色彩上的改变(灰暗、低沉、纠结、明亮)。
C.找出A’段与B段,A’段与A段的异同点(此三环节可以采用角色定位等方式)。
D.作品创作背景简析。
④课堂小结

第3题:

严华银教授在讲座中告诉我们三维目标是( )

A.课程设计的目标

B.课堂设计的目标

C.课堂教学的目标

D.所有每一节课的教学目标


答案:A

第4题:

依据《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的理念,设计高中音乐合唱课教学目标与教学环节。
教学对象:高中学生
教学内容:合唱《半个月亮爬上来》
要求:
(1)设计本课的教学目标。(15分)
(2)设计合唱课的基本教学环节。(20分)




答案:
解析:
(1)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
能以积极主动的心态演唱合唱作品《半个月亮爬上来》,体会合唱的魅力。
【过程与方法】
在合唱实践中逐步掌握歌唱中的艺术处理,正确运用呼吸,完成此合唱作品。提高合唱能力。
【知识与技能】
能学习歌曲高低声部旋律并带词演唱歌曲。
(2)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课前教师播放《半个月亮爬上来》的独唱和合唱音响资料,让学生对比独唱和合唱不同的表现方式。
(让学生第一时间感受此合唱的整体音响效果,听辨与独唱的不同之处,感受人声塑造出的和声的丰富色彩。会唱的可以小声跟唱)
(二)歌唱前的准备工作
1.开喉练习:采用歌曲主旋律练习
(1)打哈欠、气息练习
教师示范并提醒学生注意运用气息。开E1打哈欠的同时吸入气息,体会与平时说话时的不同感觉,并互相交流感受。
(2)发“u”“a”母音,体会喉咙打开的发声感觉。
(学生进一步体会喉头打开,运用气息发声)
2.音准、和声练习
(1)半音练习,选取合唱作品中的前八小节进行训练
(解决女高、女低、男高声部的半音音准问题)
(2)和声练习
主和弦一下属和弦一属和弦一主和弦的和声训练,并做出强弱的处理。
(练习并感受四部合唱.培养学生的和声感觉)
(三)作品排练
1.让学生根据歌词意境,探讨出分析、处理歌曲的意见;分段演唱计划;认识并处理好速度和力度;掌握好旋律线和换气点。
(营造民主、平等、合作的学习氛围,培养学生们自主学习的能力)
2.教师带领学生分段合唱此作品,注意提示学生要将练声的状态带入到排练的过程中。
(1)1-8小节女高、女低两声部。(注意倾听相互问的音准)
(2)加入男高、男低,注意有变化音的部分。
(3)四声部合唱前八小节.注意歌唱时互相倾听声音的均衡。
(4)9-14小节合唱训练
(5)15-22小节合唱训练。
(6)合唱整首乐曲,注意每段的速度及力度。
学生尝试自己处理作品,发挥他们自己的表演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想象力及创新能力。
(四)学生进行合唱表演
1.引导学生确立最佳艺术处理方案。
2.教师指挥班级合唱、
3.录音,并从录音中找出不足之处以便改进。
(五)作业小结
本课我们学习了合唱曲《半个月亮爬上来》,对比了独唱和合唱的区别,了解了不同声部的特点。这首歌虽然带有情歌的色彩,但更多的是表现人们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情操。作业。

第5题:

音乐教学设计的核心是确定(  )


A.教学目标

B.教学重点

C.教学难点

D.教学导入

答案:A
解析:
音乐教学目标是音乐课堂教学的方向,也是进行音乐教学设计的依据,确定音乐教学目标是音乐教学设计的核心。

第6题:

依据《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的理念,设计高中音乐鉴赏课教学目标与教学环节。
教学对象:高中学生
教学内容:鉴赏《王大娘钉缸》
要求:
(1)设定教学目标与重难点。(15分)
(2)针对教学目标与重难点,设计具体的教学策略与过程。(20分)



答案:
解析:
【参考设计】(1)教学目标与重难点
【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歌曲生动活泼、诙谐幽默的音乐情绪,体会歌曲的风格特征。
【过程与方法】在体验、对比、探究的活动中,感受民歌与创作歌曲的区别。
【知识与技能】了解歌曲的曲式结构,有情感地演唱歌曲。
【重点】分析作品的调式调性,有情感地演唱歌曲。
【难点】感受民歌与创作歌曲的区别。
(2)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播放豫剧《刘大哥讲话理太偏》,引出课题。
师:这是哪里的戏曲?(河南)
师:今天我们再来欣赏河南的一首很有意思的歌曲,名叫《王大娘钉缸》。大家听完后谈谈自己的感受。(歌曲是一首轻松、明快、幽默、诙谐的民间歌舞曲)
(二)新课教学
1.欣赏歌曲,感受音乐的风格特征
(1)欣赏《王大娘钉缸》的视频,感受歌曲的情绪(轻松、明快、幽默、诙谐的民间歌舞曲)
(2)教师演唱,学生判断结构形式(上下两句,从整体上看,上下旬均为6个小节,彼此呼应,显得工整平衡。如果从上下句的局部看,它们的唱词与衬词部分,明显地增强了歌曲的明快、轻松、诙谐的色彩)
(3)分析鱼咬尾的曲式结构
师:每句结尾的音与开头的音一样吗?这样的曲式结构是什么?(鱼咬尾)
2.了解民间歌舞形式——地花鼓
(1)查阅地花鼓资料。(在河南息县、商城、固始一带,流行着一种民间歌舞形式——地花鼓。这种地花鼓多由一旦一丑合作表演。其演唱内容多为北方各地流传的生活小调。《王大娘钉缸》就是其中颇具代表性的一首歌舞曲)
(2)播放视频,了解地花鼓的表演形式。
(3)地花鼓的特点。
师:为什么老百姓很喜欢这首歌曲?(地花鼓之所以受到广大老百姓的喜爱,一来是因为它真实地反映人民群众的生活,表现了老百姓的真实情感和对生活的现实性追求;二来是它的表演形式生动活泼,诙谐幽默,富于亲切感)
3.学唱歌曲
(1)学生根据视频哼唱,熟悉旋律。
(2)学生加入歌词学唱歌曲,体会生动活泼、诙谐幽默的音乐情绪。
(3)老师指挥,学生用生动活泼、诙谐幽默的音乐情绪演唱歌曲。
(三)巩固提高,对比歌曲,感受民歌与创作歌曲的区别。
提问:《王大娘钉缸》的旋律与哪首影视歌曲的旋律有相似之处?
聆听《好汉歌》,与《王大娘钉缸》的旋律进行比较。初步认识:
1.民歌与创作歌曲之间的差别
民歌不受某种专业作曲技法的支配,是劳动人民自发的口头创作;其旋律和歌词并非固定不变,在长期的流传过程中会不断地得到加工而有所发展及变化;不借助于记谱法,而主要依靠人民群众口耳相传;不体现作曲者的个性特征,但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和地方风格。
2.专业音乐创作与民歌之间的关系
《王大娘钉缸》的旋律是《好汉歌》的创作素材,在一定程度上说明民歌仍然是作曲家的创作源泉之一。
(四)课堂小结
民歌就是人民的歌,是广大人民群众在社会生活实践中,经过广泛的口头传唱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和人民生活紧密地联系着的歌曲艺术,就像我们今天学习的歌曲《王大娘钉缸》一样,与人民的生活紧密相连。我希望同学们课下后以歌曲《王大娘钉缸》的旋律为基础,根据自己的生活内容为素材创编一个小歌舞表演,下节课分享。

第7题:

(  )是音乐课堂教学活动的灵魂与方向,是音乐教师根据课堂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具体情况所制定的学生能够达到的境界。

A.教学重难点
B.教学过程
C.教学目标
D.教学反思

答案:C
解析:
音乐教学目标通常是指音乐课堂教学所要达到的标准和效果,特指音乐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所制定的最基本的目标。

第8题:

实现化学教学目标的主要环节是( )。

A.组织教学
B.导入新课
C.教授新课
D.总结练习

答案:C
解析:
教授新课使实现化学教学目标的主要环节。

第9题:

依据《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的理念,设计高中音乐鉴赏课教学目标与教学环节。
教学对象:高中学生
教学内容:鉴赏《多彩的民歌》
要求:
(1)设计本课的教学目标。(15分)
(2)设计鉴赏课的基本教学过程。(20分)


答案:
解析:
(1)教学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喜爱民歌的乐趣,树立弘扬民族音乐文化的热情,感受我国各地民歌所折射和贯穿的中华民族精神。
【过程与方法】
在体验和感受音乐的过程中,了解南北民歌各自的特点,能够对南北民歌感兴趣。
【知识与技能】
了解南北民歌中的音乐要素,了解比兴的修辞手法和地方方言。
(2)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人
播放视频,猜歌曲名字。
老师设置问题:阿宝演唱的是哪几首民歌?
学生自由回答。
老师归纳总结:同学们对民歌有一定的了解,但了解不多。民歌对于我们当代的学生来说似乎很久远,但是那又似乎离我们很近,在我们身边不经意就会流淌出许多优美动听的旋律,而且民歌作为我们中华优秀的遗产一部分,我们更应该了解它的历史,关注民歌的发展。
(二)新课教学
1.了解民歌的发展
春秋时期的第一步诗歌总集诗经-战国楚辞-汉朝乐府-唐宋时期的唐曲-明清时期的明清小曲-直到现在中国民歌大集。
2.了解民歌的概念
老师设置问题:什么是民歌?
学生自由回答。
老师归纳总结:民歌就是广大的劳动人民在长期的劳动和生活期间为了表达自己的情感,因感而作,由情而发,并在流传过程中集体加工而成,_般口耳相传,它的特点是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民歌的体裁包括山歌、小调、号子。
3.鉴别音乐作品的风格
(1)师:如何鉴别音乐作品的风格?(鉴别音乐作品的风格主要从作品独特的意境和情感两个层面.作品独特的意境和情感主要从音乐中突出的音乐要素来表现,而分析音乐要素主要从感性和理性两方面分析)
(2)欣赏音乐,感性和理性分析
师:这首作品会给我们什么样的感觉?这首歌曲的情绪是什么样的?这首作品里边都有哪些音乐要素?(这首歌曲给我们最突出的表现是节奏,连续的后十六音符感觉像在草原上驰骋骑马一样,情绪非常欢快活泼.好像带给我们一种身在蒙古草原上的感觉)
4.对比南北民歌的不同风格特点
(1)欣赏沂蒙山小调,从感性和理性分别分析歌曲的风格特点
感性分析,它的情绪很舒展,感情非常的奔放,而且音调是高亢嘹亮的,这首歌曲是一首小调但是它带有山歌的风格;理性分析,它的旋律非常的大气磅礴,它的结构很规整,四个乐句非常的整齐,音色嘹亮,民族徵调式,还有就是鱼咬尾的创作方式。
(2)欣赏弥渡山歌,从感性和理性分别分析歌曲的风格特点
感性分析,它的情绪非常的含蓄、内敛,给人一种朦胧美;理性分析,它的节奏平缓,旋律舒缓,运用了比兴的修辞手法前六句全部都是兴、比,暗示着爱情路上的艰难曲折,最后两句却表现了追求纯洁爱情的决心,调式是五声羽调式。
(3)学生自主探讨两首歌曲,从音乐要素分析两首乐曲的各自特点
北方民歌节奏规整,速度较轻快,旋律起伏变化大,音色高亢嘹亮,线条粗犷,艺术表现手法比较直白.情感色彩比较豪放,属于民族调式中的徵调式,声音真声多于假声;南方民歌节奏舒缓,旋律起伏变化小,音色细腻委婉,艺术表现手法很内敛,情感色彩比较含蓄,善用比兴的手法,属于民族调式羽调式,声音假声多于真声。
(4)听歌曲,判断民歌。
5.学唱山西民歌《洗衣裳》
(1)欣赏歌曲
师:男女间这种美好的爱情,是为了追求这种美好的幸福生活,“亲疙蛋”“双屹丁”是什么意思?(“亲疙蛋”就是。亲爱的人”的意思,“双屹丁”是“双膝”的意思)
(2)老师一句一句地教唱,学生学唱
老师评价:这首歌曲里面最有特点的就是那个小字,它运用了装饰音,演唱时要唱到位,假声多一些;第三句注意里面的儿化音;歌唱的时候要用山西的地方方言。
(3)学生完整地演唱
(4)男女生分组演唱
(三)巩固提高
1.播放音频,了解民歌的传承方式
师:民歌是自古以来都非常有特色的音乐,准能说一下民歌保留下来的形式有哪些吗?(流传至今的民歌有这三种,第一种就是原生态,就像我们刚刚听到的山西民歌就是原生态歌曲,第二种是在保留民歌主题的情况下,我们主要是来丰富民歌的要素,第三种以民歌为基本素材,但是他完全创作出来的是一种新音乐,你比如说《青藏高原》,它是以藏族民歌作为素材,创作出来的一种新音乐的藏族民歌)
2、播放歌曲《天路》,学生跟随音乐演唱歌曲
(四)课堂小结
中国的南北民歌深深植根于中国古老的土地上,犹如时代和生活的一面镜子,记载了中国各地的风土人情和历史的变迁。它是一幅油画,描绘了中国的苍凉、平静和灿烂、它更是一部宣言,彰显出中国人不屈不挠和大步向前的民族精神。同学们,民歌作为我们优秀的文化遗产,我们理所应当把它传承下去,因为它是炎黄子孙心中永远的记忆、永远的魂魄、永远的根。

第10题:

依据《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的理念,设计高中音乐鉴赏课教学目标与教学环节。
教学对象:高中学生
教学内容:鉴赏《王大娘钉缸》
要求:
(1)设定教学目标与重难点。
(2)针对教学目标与重难点,设计具体的教学策略与过程。


答案:
解析:
【参考设计】 (1)教学目标与重难点
【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歌曲生动活泼、诙谐幽默的音乐情绪,体会歌曲的风格特征。
【过程与方法】在体验、对比、探究的活动中,感受民歌与创作歌曲的区别。
【知识与技能】了解歌曲的曲式结构,有情感地演唱歌曲。
【重点】分析作品的调式调性,有情感地演唱歌曲。
【难点】感受民歌与创作歌曲的区别。
(2)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播放豫剧《刘大哥讲话理太偏》,引出课题。
师:这是哪里的戏曲(河南)
师:今天我们再来欣赏河南的一首很有意思的歌曲,名叫《王大娘钉缸》。大家听完后谈谈自己的感受。(歌曲是一首轻松、明快、幽默、诙谐的民间歌舞曲)
(二)新课教学
1.欣赏歌曲,感受音乐的风格特征
(1)欣赏《王大娘钉缸》的视频,感受歌曲的情绪(轻松、明快、幽默、诙谐的民间歌舞曲)
(2)教师演唱,学生判断结构形式(上下两句,从整体上看,上下旬均为6个小节,彼此呼应,显得工整平衡。如果从上下句的局部看,它们的唱词与衬词部分,明显地增强了歌曲的明快、轻松、诙谐的色彩)
(3)分析鱼咬尾的曲式结构
师:每句结尾的音与开头的音一样吗这样的曲式结构是什么(鱼咬尾)
2.了解民间歌舞形式——地花鼓
(1)查阅地花鼓资料。(在河南息县、商城、固始一带,流行着一种民间歌舞形式——地花鼓。这种地花鼓多由一旦一丑合作表演。其演唱内容多为北方各地流传的生活小调。《王大娘钉缸》就是其中颇具代表性的一首歌舞曲)
(2)播放视频,了解地花鼓的表演形式。
(3)地花鼓的特点。
师:为什么老百姓很喜欢这首歌曲(地花鼓之所以受到广大老百姓的喜爱,一来是因为它真实地反映人民群众的生活,表现了老百姓的真实情感和对生活的现实性追求;二来是它的表演形式生动活泼,诙谐幽默,富于亲切感)
3.学唱歌曲
(1)学生根据视频哼唱,熟悉旋律。
(2)学生加入歌词学唱歌曲,体会生动活泼、诙谐幽默的音乐情绪。
(3)老师指挥,学生用生动活泼、诙谐幽默的音乐情绪演唱歌曲。
(三)巩固提高,对比歌曲,感受民歌与创作歌曲的区别。
提问:《王大娘钉缸》的旋律与哪首影视歌曲的旋律有相似之处
聆听《好汉歌》,与《王大娘钉缸》的旋律进行比较。初步认识:
1.民歌与创作歌曲之间的差别
民歌不受某种专业作曲技法的支配,是劳动人民自发的口头创作;其旋律和歌词并非固定不变,在长期的流传过程中会不断地得到加工而有所发展及变化;不借助于记谱法,而主要依靠人民群众口耳相传;不体现作曲者的个性特征,但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和地方风格。
2.专业音乐创作与民歌之间的关系
《王大娘钉缸》的旋律是《好汉歌》的创作素材,在一定程度上说明民歌仍然是作曲家的创作源泉之一。
(四)课堂小结
民歌就是人民的歌,是广大人民群众在社会生活实践中,经过广泛的口头传唱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和人民生活紧密地联系着的歌曲艺术,就像我们今天学习的歌曲《王大娘钉缸》一样,与人民的生活紧密相连。我希望同学们课下后以歌曲《王大娘钉缸》的旋律为基础,根据自己的生活内容为素材创编一个小歌舞表演,下节课分享。

更多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