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学习《记念刘和珍君》时,为了让学生了解鲁迅散文的特点,教师列举

题目

在学习《记念刘和珍君》时,为了让学生了解鲁迅散文的特点,教师列举了他其他几篇散文。下列文章中不能用来举例的是()。

  • A、《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 B、《阿长与(山海经)》
  • C、《藤野先生》
  • D、《孔乙己》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学习《记念刘和珍君》,教师向学生介绍其他叙事性散文,下列合适的是()。


A.《故都的秋》

B.《荷塘月色》

C.《小狗包弟》

D.《拿来主义》

答案:C
解析:
A项,《故都的秋》是郁达夫创作的写景抒情散文;B项,《荷塘月色》是朱自清创作的写景抒情散文;C项,《小狗包弟》是巴金创作的叙事性散文;D项,《拿来主义》是鲁迅先生创作的杂文。

第2题:

导读《朝花夕拾》时,教师借助其中的作品讲解鲁迅的语言特点,下列不合适的是( )。


A.《纪念刘和珍君》
B.《阿长与<山海经>》
C.《二十四孝图》
D.《藤野先生》

答案:A
解析:
知识点:对语文学科基础知识中有关鲁迅散文语言风格的认识。《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是现代文学家鲁迅的散文集,收录鲁迅于1926年创作的10篇回忆性散文,分别为:《狗·猫·鼠》《阿长与山海经》《二十四孝图》《五猖会》《无常》《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父亲的病》《琐记》《藤野先生》《范爱农》。

此文集作为“回忆的记事”,多侧面地反映了作者鲁迅青少年时期的生活,形象地反映了他的性格和志趣的形成经过。以青少年时代的生活经历为线索,真实生动地叙写了自己从农村到城镇,从家庭到社会,从国内到国外的一组生活经历,抒发了对往昔亲友和师长的怀念之情,同时也对旧势力、旧文化进行了嘲讽和抨击。

文集以记事为主,饱含着浓烈的抒情气息,往往又夹以议论,做到了抒情、叙事和议论融为一体,优美和谐,朴实感人。作品富有诗情画意,又不时穿插着幽默和讽喻;形象生动,格调明朗,有强烈的感染力。

其作为鲁迅散文的代表作品之一,语言艺术特色主要有:

1.在对往事深情的回忆时,作者无法忘却现实,常插入一些“杂文笔法”(即对现实的议论),显示了作者鲁迅真实而丰富的内心世界。

2.常摄取生活中的小细节,以小见大,写人则写出人物的神韵,写事则写出事件的本质。

3.作者在批判、讽刺封建旧制度、旧道德时,多用反讽手法。表面上很冷静地叙述事件的始末,其实是反话正说,在叙述中暗含着“言在此而意在彼”的巧妙讽刺。

4.作者在散文中常用对比手法。

5.把记叙、描写、抒情和议论有机地融合为一体,充满诗情画意,蕴涵丰厚。

6.注意人物的刻画和描写,运用白描的手法,传神地刻画出人物的性格特征,采用了人物的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创造了许多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

7.文集中始终贯穿着一个人物形象“我”——作者自己。

8.具有一定的自传性质,在这其中塑造的人物当中可以较好地找到鲁迅所具有的独特人格之美。自由、洒脱、随性,但是却又将自己所欲表达的内容成功地蕴含在了文章中的每一个角落。

根据以上分析,结合具体选项,依次辨别即可判断出答案。

A项:《记念刘和珍君》是民国时期文学家鲁迅收录在《华盖集续编》的散文。刘和珍是北京学生运动的领袖之一,1926年在“三·一八惨案”中遇害,年仅22岁。鲁迅先生在参加了刘和珍的追悼会之后,亲作《记念刘和珍君》一文,追忆这位始终微笑的和蔼的学生,痛悼“为中国而死的中国的青年”,歌颂“虽殒身不恤”的“中国女子的勇毅”。虽为散文,但其语言特色主要为:语言矛盾中的强烈情感、转折句的使用。此文也并不属于《朝花夕拾》。与题干相符,当选。

B项:《阿长与山海经》记述作者儿时与阿长相处的情景,表达了对她的怀念感激之情。此文选自《朝花夕拾》,可作为教师导读文本。与题干不符,排除。

C项:《二十四孝图》重点描写了在阅读“老莱娱亲”和“郭巨埋儿”两个故事时所引起的强烈反感,揭露了封建孝道的虚伪和残酷,揭示了旧中国儿童的可怜的悲惨处境。此文选自《朝花夕拾》,可作为教师导读文本。与题干不符,排除。

D项:《藤野先生》记录作者在日本留学时期的学习生活及他决定弃医从文的原因,表达了对藤野先生深切的怀念,揭示了旧中国儿童的可怜的悲惨处境。此文选自《朝花夕拾》,可作为教师导读文本。与题干不符,排除。

第3题:

阅读下面的教学反思(节选),按要求答题。
讲《(呐喊)自序》时,我自感底气不足,于是在课文以外研读了鲁迅相关作品。其后,我把《(呐喊)自序》逐字逐句地诵读了20遍,终于找到了理解整篇文章的关键点,即文中的四个关键词——梦想、寂寞、希望、呐喊,也明确了这节课的目的:不是我要向学生讲授什么.而是师生一起“悟寂寞的学者,做清醒的斗士”。教师有准备还远远不够,学生没有积累,无法和鲁迅对话,也无法和我产生共鸣。于是,在正式教授《(呐喊)自序》一课之前,我指导学生阅读了鲁迅的多篇作品,包括《药》《记念刘和珍君》《聪明人、傻子和奴才》等。有了这些积累后,我布置学生预习,建议他们用朗诵的方式学>-7《(呐喊)自序》,并做初步的鉴赏。
对上述教学反思分析不正确的是(  )。

A、教师不仅深度研读了鲁迅作品。还做了学情分析
B、备课过程体现了教师、学生、作者、作品对话的理念
C、课前阅读的篇目虽与课文内容无关,但能帮助学生了解鲁迅
D、教师以广泛而深入的阅读为基础、确定了理解课文的关键词

答案:C
解析:
《药》《记念刘和珍君》《聪明人、傻子和奴才》都是鲁迅的作品,可以帮助学生了解鲁迅及其作品特点,因此C项表述错误,故选择C选项。

第4题:

《记念刘和珍君》中的“刘和珍”是()惨案中的遇害者。


正确答案:“一二九”

第5题:

教学《记念刘和珍君》,教师为让学生了解鲁迅作品语言的特点,推荐阅读其他杂文,下列合适的是( )。


A.《华盖集》《坟》《而已集》《彷徨》
B.《华盖集》《坟》《而已集》《野草》
C.《呐喊》《二心集》《三闲集》《而已集》
D.《华盖集》《坟》《而已集》《华盖集续篇》

答案:D
解析:
A 项:《彷徨》为小说集,不是杂文。

B 项:《野草》为散文诗集,不是杂文。

C 项:《呐喊》为小说集,不是杂文。

D 项:《华盖集》《坟》《而已集》《华盖集续篇》全为杂文合集。

第6题:

导读《朝花夕拾》时,教师借助其中的作品讲解鲁迅的语言特点,下列不合适的是( )。

A、《记念刘和珍君》
B、《阿长和(山海经)》
C、《二十四孝图》
D、《藤野先生》

答案:A
解析:
《朝花夕拾》散文集里有《狗·猫·鼠》《阿长和山海经》《二十四孝图》《五猖会》《无常》《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父亲的病》《琐记》《藤野先生》《范爱农》等,不包括《记念刘和珍君》。

第7题:

教学《记念刘和珍君》,教师为了让学生了解鲁迅作品语言的特点,推荐阅读其他杂文,下列适合的是()。


A.《华盖集》《坟》《而已集》《彷徨》

B.《华盖集》《坟》《而已集》《野草》

C.《呐喊》《二心集》《三闲集》《而已集》

D.《华盖集》《坟》《而已集》《华盖集续编》

答案:D
解析:
《记念刘和珍君》选自鲁迅的杂文集《华盖集续编》。《彷徨》《呐喊》是鲁迅的小说集,《野草》是鲁迅的散文诗集,《二心集》《三闲集》《华盖集》《坟》《而已集》均是鲁迅的杂文集。

第8题:

学习莫怀戚的《散步》时,因为学生是第一次接触散文,于是教师推荐了一些文质兼美的散文让学生了解散文的特点,下列推荐不合适的是( )。

A、刘绍棠《蒲柳人家》
B、朱自清《春》
C、丰子恺《山中避雨》
D、宗璞《紫藤萝瀑布》

答案:A
解析:
本题考查文学作品体裁。A项,刘绍棠的《蒲柳人家》是小说,文章透过几户普通农家的故事,表现了北运河边农民的独特风貌,充满浓郁的民族风格和审美情趣。不符合题干“散文”要求,故不合适。
B项,朱自清的《春》是一篇写景抒情散文,文章通过描绘花草争荣,生机勃勃的春天美景,赞美了春天带给人们的无限希望,激励人们在大好春光里劳作,奋然向前,表达了作者热爱春天,热爱生活的情感。C项,丰子恺的《山中避雨》是一篇记事抒情散文,文章写作者和两个女孩在西湖游山,忽然遇雨,在避雨过程中作者体会到了“山中阻雨的一种寂寥而深沉的趣味”。D项,宗璞的《紫藤萝瀑布》是一篇状物抒情散文,本文通过对紫藤萝花盛开的描述以及过去遭遇的回忆,告诉人们“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的道理,紫藤萝花启示作者由个人情感纠葛飞跃到对生命本质的认识。故本题当选A项。

第9题:

作者、作品及作品中人物不相配的一项是(  )。

A.鲁迅,《为了忘却的记念》,刘和珍
B.曹禺,《雷雨》,鲁大海
C.奥斯特洛夫斯基,《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保尔?柯察金
D.罗贯中,《促织》,成名

答案:D
解析:
《促织》是清代作家蒲松龄的作品,出自《聊斋志异》。

第10题:

某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1)第三单元的选文包括《记念刘和珍君》《小狗包弟》《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教师推荐学生阅读其他写人记事散文,下列不适合的一项是()。

  • A、梁实秋的《我的一位国文老师》
  • B、胡适的《我的母亲》
  • C、鲁迅的《故乡》
  • D、魏巍的《谁是最可爱的人》

正确答案:C

更多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