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学习完《过秦论》后,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文中的倒装句,以下学生总结错误的一项是()。A、"铸以为金人十二"是状语后置句B、"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是宾语前置句C、"金城千里"是定语后置句D、"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是介词短语后置句

题目

在学习完《过秦论》后,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文中的倒装句,以下学生总结错误的一项是()。

  • A、"铸以为金人十二"是状语后置句
  • B、"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是宾语前置句
  • C、"金城千里"是定语后置句
  • D、"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是介词短语后置句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遽辞以出,人咸不之信"中的"之"是( )

A.定语后置

B.宾语前置

C.主谓倒装

D.普通语序

E.被动句式


参考答案:B

第2题:

下列句中,介词的用法与其他三句不同的是()。

A利泽施乎万物。

B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C老臣窃以为媪之爱燕后,贤于长安君。

D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正确答案:A

第3题:

对下列句式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3分)

①岂不痛哉②死生亦大矣③当其欣于所遇④则与斗卮酒

A.①感叹句②感叹句③宾语前置句④陈述句

B.①反问句②判断句③介宾结构后置④省略句

C.①反问句②判断句③陈述句④宾语前置句

D.①感叹句②反问句③介宾结构后置④省略句


正确答案:
B

第4题:

“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一句的句法结构是()

A判断句

B陈述句

C被动句

D宾语前置


B
“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译文:这就是(他)为什么能占据海内, 统制诸候的方法。此句属于普通的陈述句。

第5题:

在学习完《岳阳楼记》一课后,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和文中“予尝求古仁人之心”一句中“尝”相同用法的句子,以下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三老,豪杰皆日(《陈涉世家》)
B、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C、以君为长者(《唐雎不辱使命》)
D、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出师表》)

答案:B
解析:
本题考查古代汉语古今异义词。题干中“尝”古义,“曾经”;今义,“辨别滋味,试探”。A项“豪杰”古义,“有声望的人”;今义,指英雄。C项中“长”古义,“忠厚老实”;今义,“尊长、长辈”。D项中“痛恨”古义,“痛心遗憾”;今义,“非常恨”。B项“畔”是通假字,通“叛”。故正确答案为B。

第6题:

对“老臣窃以为媪之爱燕后贤于长安君”一句,说法正确的是()()

A、“窃”是状语

B、“以为”是谓语

C、“老臣”是主语

D、“媪之爱燕后贤于长安君”是整个句子的宾语


参考答案:ABCD

第7题:

一、考题回顾
题目来源:1月6日下午陕西省咸阳市面试考题
试讲题目:《过秦论》
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秦王既没,余威震于殊俗。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贤,陶朱、猗顿之富;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阡陌之中,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崤函之固,自若也。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锄懮棘矜,非铦于钩戟长铩也;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非及向时之士也。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何也?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然后以六合之家,崤函为宫;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3.基本要求
1.疏通文意,积累文言词汇
2.引导学生深入文本,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
3.根据教学内容,合理设计板书
答辩题目:
1.请就这节课的具体内容总结一下文言文的教学流程。
2.如何培养学生积累文言知识?


答案:
解析:
【教学过程】
(一)预习导入
学生查阅“弱肉强食”,教师引导:自然界中这是一条法则,在人类社会,这条法则常常会被打破。在两千多年前,秦朝锅里还是那样的不可一世,一场农民战争打破了开国者千秋万代的梦想,这一切是什么原因造成的?西汉的政治家、文学家贾谊阐述了他的看法《过秦论》。
(二)疏通文意,整体感知
1.借助字典和课下注释学会本课文言知识。
(1)通假字:

2.(1)朗读全文后回答,这一篇史论的主要观点是什么?如何理解这句话?
【明确】“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这句话是对秦王朝所犯过失的总结,秦王朝“仁义不施”结果导致亡国。
(2)从全文看,“攻守之势异也”,“攻”“守”的不同形势在课文中的具体表现是什么?
【明确】“攻之势”体现在第一段到第三段,崛起—强大—鼎盛。“守之势”体现在第三段、第四段,由统一天下到覆灭。
(三)诵读课文,分析主旨
1.朗读第三段并思考,第3自然段讲了秦始皇“攻”天下的业绩和“守”天下的措施。试指出文中哪些文字是写其“攻”的,哪些是写其“守”的。
【明确】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后回答,“士不敢弯弓以报怨”句之后为“守”,“报怨”句和其前为“攻”。“南取百越”北“却匈奴”仍属其“井吞八荒”之举。
2.第3自然段在写秦由“攻”转为“守”时从哪些方面写了其“守”的措施,为什么要写这些?
【明确】同桌为一小组,派代表在班级发言。
从政治、军事、文化、刑法、地理等方面写其以暴政来作为“守”的措施。写这些是为突出中心论点眼务的。
3.秦的过失主要是“仁义不施”,请从课文中找出秦“仁义不施”的语句并加以解释,说说秦的过失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引导学生从文中找到原句,学生代表自主朗读,学生理解并体会语句。
【明确】
(1)秦有余力而制其弊,追亡逐北,伏尸百万,流血漂橹;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
(2)执敲扑而鞭笞天下。
(3)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
(4)士不敢弯弓而报怨。
(5)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杀豪杰。
(6)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秦在夺取天下的过程中,依靠武力,致使六国惨败,“伏尸百万,流血漂橹”,已经蕴藏着导致失败的尖锐矛盾。秦统一天下,攻守之势转化以后,不但不施仁义,反而变本加厉,用严酷的刑罚奴役百姓,迅速导致大规模起义,致使帝王之业土崩瓦解。这一史实充分显示出民心向背对治国的重要性。贾谊采用铺张渲染的手法言秦之过,是借秦作鉴,猛敲警钟,劝谏西汉统治者施仁政。
(四)作业设置
出示金圣叹评《过秦论》的图片,谈自己的看法。
【板书设计】
过秦论(内、外)
日强(缔交结盟)
极盛(废道焚书)
【答辩题目解析】
1.请就这节课的具体内容总结一下文言文的教学流程。
我按照以下6个流程开展我的教学:
题目解说(课文题目是课文的眼睛。它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其作用或概括主要事件、或提出中心、或交情事情的时间、人物等写作对象、或比较新颖,引人入胜吸引读者阅读兴趣、或交代文章的线索。)
作者简介(应包括作者的生平、写作风格及作品,属于文学常识教学内容之一,也是学生了解作品的重要途径之一,同时也是学生了解课文、理解课文的一把重要钥匙。)
背景解读(任何一部作品都能从它产生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政治文化等诸多因素组成的创作背景中找到某种必然联系。)
基础积累(字词的积累,既有助于学生对字词知识的理解、掌握和强化,还促进了学生读写等其他能力的形成。)
结构梳理(理清课文结构,有助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有助于学生从宏观上把握作者的思路,同时有助于学生在习作中布局谋篇。)
主题思想(主题思想是一篇文章的灵魂,抓住了中心,就等于找到了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
2.如何培养学生积累文言知识?
文言知识点的讲解要追本溯源。也就是不能让学生死记硬背,而要讲清楚为什么的问题。讲解文言文,每课的重点知识都要涉及词类活用,但是学生掌握效果不如人意。根本还在于学生不能从根本上把握活用是怎么来的,所以高一文言文的讲解不能仅解决是什么的问题,更要解决为什么的问题。《过秦论》中“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中“席、包、囊”均为名词作状语,此时给学生明确,文言文中名词位于动词前面且句子有固定主语,那么该名词即为活用,这样学生学会分析,掌握起来也就容易多了。在《过秦论》中使动用法较多,给学生讲明白什么是使动,即主语使宾语怎样,动作的发出者为宾语。按照这个方法理解使动用法也就容易一些。学生在以后遇到类似用法也就会分析了。

第8题:

“何厌之有?”是宾语前置句,下列各句也是宾语前置句,在句法特点上与它相同的一项是( )(2分) ①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②古之人莫余欺也 ③大王来何操 ④而欲赴秦军,譬若以肉投馁虎,何功之有哉⑤鸡鸣而驾,塞井夷灶,唯余马首是瞻

A.②⑤

B.①②④

C.①④

D.②③⑤


正确答案:C
C【解析】C项均为以“之”作标志的宾语前置句。

第9题:



下列各句中,不属于介词结构后置句的一项是:

A.无功,则削迹于秦。
B.景翠得城于秦,受宝于韩。
C.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D.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答案:C
解析:

第10题:

文言文复习课上,教师引导学生总结主谓倒装句,以下不正确的是()。

  • A、四月秀萋,五月鸣蜩
  • B、敢问何谓也
  • C、桃之天天,灼灼其华
  • D、美哉室

正确答案:B

更多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