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教材必修(1)第三单元的选文为《纪念刘和珍君》《小狗包弟》《记

题目

某教材必修(1)第三单元的选文为《纪念刘和珍君》《小狗包弟》《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教师向学生推荐其他写人记事散文,适合的一项是()。

  • A、夏衍《包身工》
  • B、老舍《想北平》
  • C、蒙田《热爱生命》
  • D、汪曾祺《金岳霖先生》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某教材必修(2)第1单元的选文为《荷塘月色》《故都的秋》和《囚绿记》。对这个单元的教学目标定位不正确的是(  )。

A、体会作品描述的美景、进入审美境界
B、反复朗读优美段落,提高鉴赏能力
C、把握作品独特的艺术构思、品味隽永的语言
D、感受作品情感,理解作者对社会现实的批判

答案:D
解析:
《荷塘月色》《故都的秋》和《囚绿记》均为写景文章,而非对社会现实的批判。结合选项可知D项符合题意。故选择D选项。

第2题:

学习《记念刘和珍君》,教师向学生介绍其他叙事性散文,下列合适的是()。


A.《故都的秋》

B.《荷塘月色》

C.《小狗包弟》

D.《拿来主义》

答案:C
解析:
A项,《故都的秋》是郁达夫创作的写景抒情散文;B项,《荷塘月色》是朱自清创作的写景抒情散文;C项,《小狗包弟》是巴金创作的叙事性散文;D项,《拿来主义》是鲁迅先生创作的杂文。

第3题:

高中语文《小狗包弟》
一、考题回顾


答案:
解析: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巴金在谈到自己的文学见解时说:“人为什么需要文学?需要它来扫除我们心灵的垃圾,需要它给我们带来希望,带来勇气,带来力量。”今天我们共同学习巴金先生的一篇叙事散文《小狗包弟》,穿越历史云烟,走近一个忏悔的灵魂,了解那段不被我们熟悉的历史,解读那个特定时期的人们的生活,感受巴老给我们带来的勇气和力量。(板书:小狗包弟)
(二)整体感知
快速浏览课文,在每一个自然段前标上序号,然后复述情节。
明确:引子(1段):艺术家与狗的故事
开端(2段):小狗的来历
发展(3-5段):七年相处
结局(6-10段):包弟之死
尾声(11-13段):我的忏悔
(三)深入研读
1.朗读第1段,思考:文章主要写小狗包弟,为何写艺术家与狗的故事?
明确:第1段是文章的一个引子,为了引出下文中小狗包弟。
2.自由朗读2-5段,思考:文章都从哪些方面描写了小狗包弟,有什么作用?
明确:正面描写,第2段写“它有什么要求时就立起身子,把两只前脚并在一起不停地作揖。”第3段写道“它会进来作几个揖,讨糖果吃,引起客人发笑”。
侧面描写,第3段写日本女作家两年之后对小狗包弟念念不忘。
作用:小狗包弟越是聪明可爱,越是让人想念。
3.生再读3-5自然段,找出文中反复出现的句子是哪个,都是在什么情况下出现的,从中可以体会到作者对怎样的感情?小组讨论。
明确:文中反复出现的句子是“您的小狗怎样?”第一次是日本女作家询问作者小狗包弟时,这时小狗包弟还在,是真实的情况;第二次和第三次都是作者自己想象的,这时小狗包弟已经不在了。后两次发问其实是作者自己内心的发问,表达作者对小狗包弟的思念之情。
再次指导学生朗读课文,重点读划线句子,读出作者对小狗包弟的思念之情。
(四)小结作业
1.总结:师生共同总结。
2.作业:预习文中6-13自然段,看看小狗包弟究竟是如何死去的。
【板书设计】

【答辩题目解析】
1.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什么?
我这节课的教学目标包括如下几点:
1.整体阅读课文,理解文意,把握情节结构。
2.通过重点语句品味,感悟对小狗包弟的思念、遗憾之情。
下节课重点带领学生感受巴金严于解剖自己的伟大人格和勇于反省的崇高精神。
2.作者为什么要写小狗包弟?
巴金写这篇文章是为了以小见大反衬文革的可怕,第一是从侧面反映了那个时代的荒唐、人人自危、人人说谎成风的现实。通过一条小狗的遭遇,反映“文革”时期任何生命都不能免受侵害的事实,一条狗都保不住命。第二是借包弟这只小狗的遭遇,表达自己对文革那段岁月的反思,对自己曾经违背良心的言行表示忏悔。实写小狗,虚写心灵之历程。

第4题:

鲁迅的第一篇白话文小说是()。

  • A、《阿Q正传》
  • B、《狂人日记》
  • C、《祝福》
  • D、《纪念刘和珍君》

正确答案:B

第5题:

《记念刘和珍君》中的“刘和珍”是()惨案中的遇害者。


正确答案:“一二九”

第6题:

某教材必修(2)第1单元的选文为《荷塘月色》《故都的秋》和《囚绿记》。对这个单元的教学目标定位不正确的是( )。


A.体会作品描述的美景,进入审美境界
B.反复朗读优美段落,提高鉴赏能力
C.把握作品独特的艺术构思,品味隽永的语言
D.感受作品情感,理解作者对社会现实的批判

答案:D
解析:
知识点:课程教材里的单元编排目标。可结合本单元的《荷塘月色》《故都的秋》和《囚绿记》的内容进行分析,来判断教学目标定位是否准确。《荷塘月色》主要叙述了了光影交映、浓淡相宜、疏密相间、和谐无比的月下荷塘的美丽图画,抒发了对黑暗现实的强烈不满和对宁静优美的大自然的热爱,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故都的秋》是

郁达夫在对故都北平的秋景细腻描摹中流露出自己内心的眷恋和落寞之情的作品,体现出这位文人当时的处境和浓重的“主观色彩”。《囚绿记》讲述的是作者在北平的一家公寓外发现了一株常春藤,异常惊喜,就将它的柔条牵进屋里。常春藤尽管被“幽囚”在黑暗的小屋里,却固执地向窗外迎着阳光生长。作者去上海前,又将常春藤的柔条移回原来的位置,并祝福它永葆青春。作品借物抒情,表达了对自由的渴望,风格含蓄委婉。

A项:“体会作品描述的美景,进入审美境界”三篇课文都有景色的描写,单元教学目标定位正确。与题干不符,排除。

B项:根据《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感受鉴赏的要求,“阅读优秀作品,品味语言,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发展想象力和审美力”,该项定位正确。与题干不符,排除。

C项:本单元的三篇课文《荷塘月色》《故都的秋》和《囚绿记》语言优美,情感丰富,借景抒情,独具匠心,需要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把握作品独特的艺术构思,品味隽永的语言,单元目标定位正确。与题干不符,排除。

D项:本单元的三篇课文《荷塘月色》《故都的秋》和《囚绿记》均为写景文章,并非

对社会现实的批判,单元目标定位不准确。与题干相符,当选。

第7题:

某教材必修(1)第四单元的选文包括《飞向太空的航程》,教师推荐学生阅读其他报告文学作品,下列不适合的是( )。

A.《谁是最可爱的人》
B.《包身工》
C.《哥德巴赫猜想》
D.《家》

答案:D
解析:
D选项,中国作家巴金的长篇小说,《激流三部曲》中的第一部。综上,D选项正确。

A选项,《谁是最可爱的人》是魏巍从朝鲜战场归来后所著报告文学,最先于1951年4月11日在《人民日报》刊登。后入选中学语文课本,影响了数代中国人,故排除。

B选项,《包身工》是我国现代作家夏衍于1935年创作的报告文学,叙述了上海等地包身工遭遇的种种非人的待遇,以及带工老板等人对他们残忍的压榨。

C选项,《哥德巴赫猜想》是徐迟的一篇报告文学,文章以陈景润为主人公,最初发表于1978年1月的《人民文学》第1期,故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D选项。

第8题:

某教材课文《小狗包弟》的注释(1)写道:“选自巴金《随想录》(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7年版)。原载《芳草》1982年第三期。有删节。”这段文字属于语文教科书的哪一个系统?( )


A.知识系统
B.选文系统
C.助读系统
D.练习系统

答案:C
解析:
知识点:对语文教科书四大系统的理解。

助读系统指在相关教学理论指导下,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编写的帮助学生准确理解文章内容,掌握语文知识,提高学生自读能力的一系列材料。
选文系统指根据课标标准可结合教材容量、教材内容、体裁与范围这些要求进行教材选择的系统。
作业系统指对学科知识进行实践活动和训练的系统。
知识系统包括关于读、写、听、说等语文能力培养的知识和语文语言基础知识。
根据题意,注解是助读系统。

第9题:

《小狗包弟》中,开篇所写艺术家与狗的故事,与后面叙述的小狗包弟的故事,二者之间具有怎样的关系?


正确答案: 本文先从别人的一只小狗写起,然后联想到自己曾经养过的小狗,写包弟的来历,和一家人的亲密关系,以及到后来被送到医院解剖室的结局,自然朴素,看似信笔所至,随意写来,实际上前后的照应、详略的剪裁,都恰到好处。

第10题:

某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1)第三单元的选文包括《记念刘和珍君》《小狗包弟》《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教师推荐学生阅读其他写人记事散文,下列不适合的一项是()。

  • A、梁实秋的《我的一位国文老师》
  • B、胡适的《我的母亲》
  • C、鲁迅的《故乡》
  • D、魏巍的《谁是最可爱的人》

正确答案:C

更多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