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淀粉水解的因素是什么?

题目
问答题
影响淀粉水解的因素是什么?
参考答案和解析
正确答案: ⑴麦芽质量和粉碎
⑵糖化温度(60~65℃,70~75℃)
⑶PH(5.2~5.8)
⑷糖化醪浓度(14%~18%)
解析: 暂无解析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酸水解的原理是什么?其水解主要受到什么的影响?


正确答案: 苷发生酸催化机制是苷键原子发生质子化,然后苷键断裂生成苷元和糖的阳碳离子中间体,在水中溶剂化,脱去氢离子形成糖分子。酸催化水解的难易与苷键原子的碱度、即苷元子上的电子云密度以及空间环境有密切关系,只要有利于苷键原子质子化的因素,就能有利于酸水解。

第2题:

用淀粉水解制葡萄糖的过程中,怎样检验淀粉尚未水解、淀粉正在水解、葡萄糖正在生成、水解已经完成。


正确答案: 适量待测液放2根试管中,向一根试管中加入适量的银氨溶液,在水浴上加热,没有银镜出现的,没有葡萄糖生成,淀粉尚未水解。若有银镜出现,说明淀粉已水解,则向另一试管滴入碘液,出现蓝色的表面还有淀粉存在,淀粉正在水解。若没有蓝色出现,表明淀粉已全部水解。

第3题:

影响碳源质量的因素有哪些?淀粉、葡萄糖、母液质量的控制要点是什么?


正确答案: 影响碳源质量的因素有:
(1)原材料质量:如原材料的来源、产地、品种、加工方法、成分含量及杂质含量等。
(2)灭菌的质量:糖类在高温时易受破坏,,易与有机氮源结合产生氨基糖,它对微生物生长发育有毒害作用。(3)其他因素:如贮存条件、贮存时间不当都会引起变质。淀粉质量的控制要点除固定其原材料质量外,尚应控制其外观、总糖及水分含量。葡萄糖则应控制其还原糖含量、色泽、蛋白质含量、磷含量、氯离子及重金属、水分等含量指标。葡萄糖母液除控制上述各项质量指标外,尚应控制制造葡萄糖的原料的质量。

第4题:

简述影响淀粉水解反应.


正确答案:1、淀粉的种类:不同淀粉的可水解难易程度不一样。
2、淀粉的形态:无定性的淀粉比结晶态的淀粉容易被水解。
3、淀粉的化学结构:直链淀粉比支链淀粉易于水解。
4、催化剂:不同的无机酸对淀粉水解反应的催化效果不一样,在相同浓度下,催化由强到弱:盐酸>硫酸>草酸。

第5题:

简要说明α—淀粉酶,β—淀粉酶和葡萄糖淀粉酶的水解模式和它们的水解产物。


正确答案: α—淀粉酶迅速地作用于淀粉分子内部的—1,4—键,使分子量迅速下降,粘度减小(称液化作用),对支链淀粉的最终产物是麦芽糖、葡萄糖和异麦芽糖,因它不能水解α—1,6—键。该淀粉酶活性与钙离子有关。
β—淀粉酶从非还原端开始,逐个切下麦芽糖分子,它也不能水解α—1,6—键,并且不能超越α—1,6—键,因此仅能切下分支点以外的部分,产生相当于枝键淀粉总量50%—60%的麦芽糖,剩余部分为界限糊精。作用不需要辅助因子。
葡萄糖淀粉酶从非还原端开始切下一个个葡萄糖分子,它既能水解α—1,4—键,也能水解α—1,6—和α—1,3—键,因此作用于直链和枝链淀粉时,将它们全部水解为葡萄糖。

第6题:

海豚链球菌区别无乳链球菌的生化特性是()

  • A、不分解马尿酸+水解淀粉
  • B、不分解马尿酸+不水解淀粉
  • C、分解马尿酸+水解淀粉
  • D、分解马尿酸+不水解淀粉

正确答案:A

第7题:

酶水解法测淀粉和酸水解法测淀粉的适用范围及优缺点各是什么?


正确答案: (1)酶水解法:有严格的选择,对淀粉的水解较为专一,因此,此法测定结果较为准确,适用范围广,但对操作条件(PH、温度等)要求严格且操作繁琐,使用上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
(2)酸水解法:没有专一性,水解淀粉的同时,其他多糖也随之水解为还原糖,所以测定结果不如酶水解法准确,但操作起来较为简便快捷,适用于淀粉含量多、其他多糖较少的样品的淀粉测定。

第8题:

淀粉分解程度检查的两种方法?影响淀粉水解的因素?


正确答案:①碘反应:要求麦汁分解至不与碘呈色反应。(30以上呈蓝色,8-12个为红色,4-5个不显色)
②糖与非糖之比:糖:非糖=1:0.3(糖,指能被费林氏液还原的糖类;非糖,指不能被费林氏液还原的糖类和其他有机及无机成分)

第9题:

α和β淀粉酶只能水解淀粉的()键,所以不能够使支链淀粉彻底水解。


正确答案:1,4-糖苷键

第10题:

什么是淀粉的糊化和老化?本质是什么?各有哪些影响因素?如何影响?


正确答案: 淀粉的糊化:将淀粉混合于水中并加热,达到一定温度后,则淀粉粒溶胀、崩溃,形成粘稠的均匀的透明糊溶液,称淀粉的糊化(α-化)。
本质是淀粉颗粒中有序态(晶态)和无序态(非晶态)的淀粉分子之间的氢键断裂,分散在水中形成亲水性胶体溶液。
影响因素有:
①结构:直链淀粉不易糊化。
②Aw:Aw提高,糊化程度提高。
③糖:高浓度的糖水分子,使淀粉糊化受到抑制。
④盐:高浓度的盐使淀粉糊化受到抑制;低浓度的盐存在,对糊化几乎无影响。但对马铃薯淀粉例外,因为它含有磷酸基团,低浓度的盐影响它的电荷效应。
⑤脂类:脂类可与淀粉形成包合物,即脂类被包含在淀粉螺旋环内,不易从螺旋环中浸出,并阻止水渗透入淀粉粒。
⑥酸度:一般淀粉在碱性中易于糊化,且淀粉糊在中性至碱性条件下黏度也是稳定的。
淀粉的老化:热的淀粉糊冷却时,淀粉分子间会重新形成结晶区,溶解度逐渐减少甚至产生不溶性沉淀,这种现象称为淀粉的老化(β-化)。
本质是糊化后的分子又自动排列成序,形成高度致密的、结晶化的、不溶解性分子微束。
影响因素有:
(1)淀粉的种类。直链淀粉比支链淀粉易于老化;
(2)温度。2~4℃,淀粉易老化;>60℃或<-20℃,不易发生老化;
(3)含水量。含水量30~60%,易老化。含水量过低(10%)或过高均不易老化;
(4)共存物的影响。表面活性剂可抗老化,如脂肪甘油脂,糖脂,磷脂。多糖、蛋白质等亲水大分子,可与淀粉竞争水分子及干扰淀粉分子平行靠拢,从而起到抗老化作用。
(5)糊化程度。糊化程度越高,淀粉颗粒解体越彻底,则重新凝聚而老化的速度越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