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这样一个小故事,讲的是甲乙两人分一块蛋糕。由于谁来切都会给自己多切一些,因而两人为如何公平地分蛋糕而争执不下。这时,有

题目
不定项题
有这样一个小故事,讲的是甲乙两人分一块蛋糕。由于谁来切都会给自己多切一些,因而两人为如何公平地分蛋糕而争执不下。这时,有人给他们出了一个主意:让一个人切,另一个人挑。这样分蛋糕的公平问题就解决了。 公平正义,现在早已是大家耳熟能详的词了。但到底什么是公平正义,却不是一两句话能说清楚的。就拿人们关心的收入分配领域的公平正义问题来说,人们对收入差距的看法就不尽相同。有人认为市场经济讲竞争,人的能力有强有弱,承担的风险有大有小,付出的努力有多有少,收入存在差距是必然的,也是公正的;也有人说,有差距是正常的,但要看收入差距产生的原因是什么;还有人说,收入存在一定的差距是正常的,但超过一定限度就难说公正了。 所谓公平正义,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公正。凡有人群且有利益分配的地方,就必然会产生公平正义的问题。近年来,为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我国在完善制度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如在收入分配制度方面,从1980年开始征收个人所得税,征收额从当年的16万元增加到2005年2000多亿元;2006年起将个人所得税起征点调高到1600元;从2008年3月份起,个税按2000元/月的起征标准算。2011年9月起,个税起征点提高到3500元/月。这一系列政策的实施和完善,对于合理调节收入分配差距、促进社会公平起到了积极作用。一般说来,公平正义反映的是()。
A

人们从道义上追求利益关系合理性的价值理念

B

人们从愿望上追求分配关系合理性的价值标准

C

人们从道义上追求利益关系尤其是分配关系合理性的价值理念

D

人们从道义上、愿望上追求利益关系特别是分配关系合理性的价值理念和价值标准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根据下列内容在 71~75 题进行改错

有这样一个小故事,讲的是甲乙两人分一块蛋糕。由于谁来切都会给自己多切一些.因而两人为如何公平地分蛋糕而争执不下。这时,有人给他们出了一个主意:让一个人切,另一个人挑。这样分蛋糕的公平问题就解决了。公平正义,现在早已是大家耳熟能详的词了。但到底什么是公平正义,却不是一两句话能说清楚的。就拿人们关心的收入分配领域的公平正义问题来说,人们对收入差距的看法就不尽相同。有人认为市场经济讲竞争,人的能力有强有弱,承担的风险有大有小,付出的努力有多有少,收人存在差距是必然的,也是公正的;也有人说,有差距是正常的,但要看收入差距产生的原因是什么;还有人说,收入存在一定的差距是正常的,但超过一定限度就难说公正了。所谓公平正义,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公正。凡有人群且有利益分配的地方。就必然会产生公平正义的问题。近年来,为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我国在完善制度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如在收入分配制度方面,从1980年开始征收个人所得税,征收额从当年的16万元增加到2005年2000多亿元;2006年起将个人所得税起征点调高到1600元;从2008年3月份起,个税按2000元阴的起征标准算。2011年9月起,个税起征点提高到3500元/月。这一系列政策的实施和完善,对于合理调节收入分配差距、促进社会公平起到了积极作用。

第 71 题 分蛋糕故事给我们的启示是( )。

A.要准确地把握公平原则,必须用具体的眼光看问题

B.凡有人群且有利益分配的地方,就必然会产生公平问题

C.只有合理的规则,才能实现公平

D.公平是相对的,公平本身就包含着差异和差别


正确答案:C

第2题:

微软

有一个长方形蛋糕,切掉了长方形的一块(大小和位置随意),你怎样才能直直的一刀下去,将剩下的蛋糕切成大小相等的两块?


正确答案:

 

将完整的蛋糕的中心与被切掉的那块蛋糕的中心连成一条线。这个方法也适用于立方体!请注意,切掉的那块蛋糕的大小和位置是随意的,不要一心想着自己切生日蛋糕的方式,要跳出这个圈子。

第3题:

本讲中提到,推动经济发展就是要把蛋糕做大。此外,还要把蛋糕切好。“切好蛋糕”指的是()。

A、精准扶贫

B、完成小康社会目标

C、用共享的理念来引领民生发展

D、发展共享经济


答案:C

第4题:

中班故事《会唱歌的生日蛋糕》
教师提了这样一个问题:蛋糕有什么神奇的本领?有一个平常不爱说话的孩子举手了,教师赶紧请他说:“昨天爸爸带我去超市了。”通常我们会想,怎么是不着边际的回答?这时这位教师进行了追问:“你们去超市于什么了?”“买了生日蛋糕,他会唱生日快乐。…‘噢,原来你认为蛋糕有唱歌的本领。”这时孩子又出现了从众的回答:“我也买了会唱歌的生日蛋糕……”这时教师又追问,蛋糕还有没有其他的本领呢?孩子受到暗示,答案多了:“还会说生日快乐!”“还会开出漂亮的莲花灯。”……
请根据所学习过的教学原理对以上教学片段中教师的行为进行分析。


答案:
解析:
这位教师在发现孩子表述不明确和不准确时,适时进行的追问,帮助幼儿梳理、归纳出自己要表达的想法,让答案慢慢地浮出水面。 教师提出的这些问题不仅改善了师生关系,而且使孩子们的学习兴趣提高了,自主性得到充分的发挥,让孩子愿意开口说话。活动中运用启发式动作和语言,帮助幼儿拓宽思路,展开想象,让孩子有话可说,达到了发展幼儿语言能力的目标。
在日常活动中,教师提出问题后,孩子的回答往往是出人意料的。这会使我们青年教师很着急,其实针对孩子可能千变万化的回答,我们只需要万变不离其“宗”,通过有效追问让孩子把背后的思考表达清楚。教师利用趣味式提问,营造宽松气氛,让他们有话敢说。

第5题:

某蛋糕店接到300个蛋糕的订单。已知老板一天能做30个蛋糕,店员小红一天只能做10个。蛋糕制作过程中,老板有一个周末外出,小红请了8天假,两人在外时间不重叠。问制作这批蛋糕一共花了多少天

A.11
B.12
C.13
D.14

答案:A
解析:
解法一:第一步,根据题干信息,设总时间为t天,周末是2天。第二步,列等式,(t-2)×30+(t-8)×10=300,解得t=11。因此,选择A选项。 解法二:分析题干+结合选项。从老板入手,老板出去一个周末(即2天),若是一共为12天,则老板一人完成了蛋糕的制作,显然不可能,结合选项。因此,选择A选项。

第6题:

分蛋糕

有一家外企招聘员工面试时。出了这样一道题,要求应聘者把一盒蛋糕切成8份,分给8个人,但蛋糕盒里还必须留有一份。


正确答案:
      面对这样的怪题,有些应聘者绞尽脑汁也无法分成;而有些应聘者却感到此题实际很简单,把切成的8份蛋糕先拿出7份分给7人,剩下的1份连蛋糕盒一起分给第8个人。应聘者的创造思维能力这就显而易见了。

第7题:

某蛋糕店装蛋糕的盒子有大、小两种,大盒每盒能装15个,小盒每盒能装8个,要把77个蛋糕装入盒内,要求每个盒子都恰好装满,需要盒子的数量共多少个?

A.6
B.7
C.8
D.9

答案:B
解析:
本题属于解不定方程。
设大小盒子分别为x和y个,得到15x+8y=77,利用尾数法和奇偶性代入排除,77是奇数,8y是偶数,所以15x是奇数,则15x的尾数是5,因此8y的尾数是2,则y的值可能取4,将y=4代入,x=3,因此x+y=7,A、C、D选项错误。
因此,选择B选项。

第8题:

推动经济发展就是要把蛋糕做大。此外,还要把蛋糕切好。“切好蛋糕”指的是()

A精准扶贫

B发展共享经济

C用共享的理念来引领民生发展

D完成小康社会目标


正确答案:C

第9题:

甲、乙二人分蛋糕,甲先切去蛋糕的1/3,乙再切去剩下的1/2;甲又切去剩下的1/3,乙再切去剩下的1/2……这样两人分别切了四次。问:甲、乙二人谁分到的蛋糕多?( )
A.甲 B.乙 C.同样多 D.不能判断


答案:C
解析:
依题意分析:依此类推,n次后甲、乙分得蛋糕始终相同。因此,本题正确答案为C。

第10题:

下列关于互利模型的描述,错误的是()。

  • A、仔细分析自己和其他方的利益需求
  • B、有更高层次的信息就换
  • C、相对于“如何分蛋糕”,更多考虑如何“把蛋糕变大”
  • D、更倾向于强调各自的利益

正确答案:D

更多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