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合马恩的相关评论,谈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文艺批评中美学观点和历史观点的关系?

题目
问答题
结合马恩的相关评论,谈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文艺批评中美学观点和历史观点的关系?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如何理解恩格斯提出的评价作家作品的美学观点和历史观点?
①用美学观点评价作家作品,应自觉注重和强调文艺的特殊规律和审美属性。作家从事审美创造活动,对题材的独创性发掘,对审美心理结构的把握,对艺术形式符号的选择运用,都必须达到较高的境界和水准。
②用历史观点评价作家作品,应注重考察文艺的社会位置和历史根源,把文艺反映出来的社会内容放到一定的历史范围内进行剖析。作家的创作要顺应和表现历史深度、浓郁的时代氛围。
③美学观点着重考察文艺的审美本质,历史观点着重揭示文艺的社会本质,恩格斯之所以倡导美学的观点和历史的观点,是他首先从文艺观念上把文艺的本质理解为审美本质和社会本质的辩证统一。

第2题:

提出美学观点和历史观点相统一的文艺批评标准的是()。

  • A、马克思
  • B、恩格斯
  • C、毛泽东
  • D、列宁

正确答案:B

第3题:

为什么说美学的观点和历史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对批评的总原则和方法论?
美学的和历史的观点之所以是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总原则和方法论,因为它既反映了文学作为意识形态的普遍规律(反映生活),又体现了文学作为审美意识形态的特殊规律(审美活动)。具体说来:第一,一切文学作品都应是审美的,因而就应用审美的观点去审视和评价。同时,一切作品又都是一定历史条件下社会关系的产物,就应用历史的观点分析它的根源,评价它的历史价值。第二,对一切作品的微观分析和评价,只有在美学的和历史的宏观视野下才可能准确把握。第三,美学的历史的观点可以指导一切批评方法的运用,即对一部作品可以作伦理的、社会的、心理的、语言符号的批评,但都不能脱离批评对象的美学构成及其历史背景,更不能脱离批评者的美学观点和历史观点。

第4题:

如何理解“美学和历史的观点”?


正确答案: (一)“美学和历史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文艺批评的总原则,反映了文艺作为特殊意识形态的总规律。我们在开展对具体文艺作品的批评时,首先应当从美学的观点来研究它,看它是否符合美的规律?是否具有美的形态?能否充分显示美的本质、特征和魅力?
(二)一切文艺作品都是历史条件的产物,是社会历史文化的结晶,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评价作品,要运用历史观点,要看它是否具有较大的思想深度和意识到的历史内容?以此来衡量作品的历史作用和价值。
(三)美学和历史的观点是辩证统一的,不能相互割裂甚至对立起来,在开展文艺批评时应当结合起来理解和运用。因为任何一种美学观点都具有历史性,而历史观点也不能脱离具体的审美对象——文艺作品,只有辩证运用“美学和历史的观点”,才能做到对具体的审美对象给予历史的审视和正确的评价。

第5题:

结合马恩对济金根的评论,对比谈席勒式和莎士比亚化的区别。


正确答案: 一、席勒式,指席勒创造中部分存在的从观念出发的概念化、抽象化倾向。它针对的是席勒部分创作中从主观自我观念和理想出发,以主观的热情代替对客观现实的情形观察,以抽象概念的演绎代替对实际生活的真实描写。而莎士比亚化,是继承和借鉴莎士比亚的现实主义创作原则和方法,这是对现实主义创作方法形象的表述,指从现实生活出发,通过生动丰富的情节,去塑造性格鲜明的典型人物,深刻的反映出时代的风貌。马恩在他们给拉萨尔的信中都提到了这两个概念,马克思说,“这样,你就得更加莎士比亚化,而我认为,你的最大缺点就是席勒式的把个人变成时代精神的单纯的传声筒。”恩格斯也说:“我认为您原可以毫无害处的稍微多注意莎士比亚在戏剧发展史上的意义”“我认为,我们不应该为了观念的东西而忘掉现实的东西,为了席勒而忘掉莎士比亚”。
二、两者包含的内涵是截然不同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出发点问题。
席勒式创作的出发点是观念,而不是现实。拉萨尔认为,革命者在进行革命时,革命的目的跟狡诈的方法常常发生冲突,因此才导致革命的覆灭。他写《济金根》,正是为了把这种认识化为形象,因此剧中的济金根与历史上的济金根是否符合,他是毫不在意的。拉萨尔在创作中,不是从16世纪德国社会的实际情况出发,揭示这个时期的历史真实,而是从所谓“普遍精神”和“悲剧观念”出发,任意裁剪和捏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这种观点犯了恩格斯所说的“为了观念的东西而忘掉现实的东西”的错误。
莎士比亚化要求严格的从客观的现实生活出发,严格的按照现实的本来面貌再现现实。莎士比亚的戏剧就是现实生活本身那样丰富多彩,大部分都忠实的再现了十六七世纪英国的现实生活。它并不乏理想和激情,但这种理想和激情都是当时现实生活中固有的,并不是莎士比亚强加进去的。在恩格斯看来,学习莎士比亚的创作经验就是在创作中坚持现实主义。
2.人物的形象塑造问题。
席勒式的创作往往把作品中的个人变成“时代精神的单纯的传声筒。”与第一点密切相关,作品中的人物不是从现实中选取的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人物,而是作者任意揉捏出来的“时代精神的传声筒”。在《济金根》中,拉萨尔把济金根和胡登塑造为时代精神的化身,任意把其理想化,而忽视了他们代表垂死阶级的一面,歪曲了其阶级本质。马克思就批评道,“你的最大缺点就是席勒式的把个人变成时代精神的单纯的传声筒。”
莎士比亚化要求文艺创作广泛而深刻的描写社会生活,正确处理人物和环境的关系,通过对特定环境中的现实人物的真实描写,揭示现实生活的某些本质方面。马恩建议拉萨尔应在剧本中介绍当时五光十色的平民社会,为贵族运动提供“十分宝贵的背景”,以便显出运动的“本来面目”。“福斯泰夫式的背景”正是马恩所指的典型环境。
3.艺术表现问题。
席勒式创作忽视艺术思维的情感性、形象性的特点,离开剧情的发展,热衷于滔滔不绝的说教和连篇累牍的议论。这样,势必味同嚼蜡,令人厌倦,失去艺术的感染力。《济金根》中的人物思想多半是通过论证性的辩论表现出来的,根本不必要。
马克思、恩格斯提出的“莎士比亚化”,内容是十分丰富的,包括情节的生动性、丰富性,人物塑造的个性化以及语言的明快、朴实、生动、富有生活气息等等。
三、总之,拉萨尔创作中的“席勒式”倾向,是一种颠倒了主观和客观、理想和现实的正确关系的主观唯心主义创作倾向,是一种违背艺术规律的创作倾向。而“莎士比亚化”,实际上就是现实主义的基本特征和其创作规律的形象化表述。提出要莎士比亚化,不要席勒式,是马恩现实主义理论的重要内容,既是为了排除德国文学运动中的不良倾向,也是为了把主观唯心主义和现实主义两种倾向加以对照,用形象生动的语言解释现实主义创作的规律。

第6题:

如何从学理上理解恩格斯提出的美学观点和史学观点,并指出意义何在。
首先,不宜把恩格斯提出的美学观点和史学观点仅仅理解为一种文艺评论的标准和方法,从文艺的观念模式和批评模式的关系看,文艺的批评模式是以文艺的观念模式为基础为前提的,文艺批评作为运动着的美学,往往体现着,折射着一定的文艺的观念模式,恩格斯的这两种观点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对文艺本质的理解。从美学观点来看文艺,着重考察文艺的审美本质,从史学观点来看文艺,着重揭示文艺的社会本质,其次,恩格斯提倡的史学观点中应当包括人学观点。因为人是历史的人,历史是人的历史。综合恩格斯对文艺的观念模式和文艺的批评模式的完整的、系统的评论,可以概括为美学观点、史学观点和人学观点的完整融合,恩格斯提出历史观点和美学观点的意义,不仅在于为正确的文学评论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泛式。也在具体的论证和形式过程中,极大程度地丰富了马克思主义文艺观点。

第7题:

结合马恩的相关评论,谈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文艺批评中美学观点和历史观点的关系?


正确答案: (1)文学批评活动中提出对作家作品评论的标准,即美学观点和历史观点。恩格斯在《卡尔·格律恩“从人的观点论歌德”》中第一次提到:“我们决不是从道德的、党派的观点来责备歌德,而只是从美学的历史的观点来责备他。”恩格斯又在《致斐迪南·拉萨尔》中再次提到:“我是从美学观点和历史观点,以非常高的、即最高的标准来衡量您的作品的。”说明文学评论的最高标准是美学观点和历史观点。
(2)所谓历史观点: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历史主义观点,也就是要求在文学批评中,把作家作品放在特定的时代和历史条件下进行考察,进行与作品的历史内容相适应的社会的、政治的、哲学的、道德的评价,把作品是否反映了历史的真实,是否具有进步的倾向作为衡量作品价值的尺度和标志。美学观点就是要求评论文学作品注意艺术的审美特性,遵循艺术反映现实的特殊规律,把艺术的审美价值作为衡量作品价值的一个尺度和标准,那么这样就要对作品做具体的艺术分析。
文学是人学。人是在一定环境中活动的人,对人的反映想要真实、深刻,就不能孤立的抽象的看,就得放到一定社会环境中去看。即用史学观点来要求、衡量和评价作家作品,应当考察艺术的社会位置和艺术的历史根源,对艺术所反映出来的社会内容应放到一定的历史范围内进行剖析。作家的创作也应顺应和表现进步的历史潮流。马克思在《致斐迪南·拉萨尔》中评论济金根这个人物时曾提到,“我认为,我们不应该为了观念的东西而忘掉现实的东西,为了席勒而忘掉莎士比亚,根据我对戏剧的这种看法,介绍那时的五光十色的平民社会,……才会使这个运动本身显出本来的面目。”正是反映了马克思对历史真实的重视。
同时,文学与其他各种艺术形式不同,它是以形象情感反映人生的,形象性是美学外在的标准,情感性是美学内在的标准,因此文学应具有形象性、情感性、典型性。用美学观点来要求、衡量和评价作家作品,应看作品的艺术表现是否符合形象性、情感性、想象性,形象要具体生动,情感要鲜活感人并有性格的内在逻辑,想象性是作家要有自己独特的想象,并能启发读者。如马恩在《神圣家族》中非常讽刺的提到:“欧仁·苏在刺客这头‘看家狗’的嘴上贴了一张标签,”人物行动的动机都是作家思考的结果,从而把人物理想化、概念化。马恩在此强调,人物性格应保持独立性,不能变成作家思想的传声筒。
(3)美学观点和史学观点是并重且统一的,其中,历史观点是最根本的,美学观点是一定历史条件下的美学观点,两者相互渗透、相互参照,缺一不可。
首先,历史观点要靠美学观点来体现。文学根本上是艺术,如在写济金根这个人物时,既要考虑其真实性受历史环境的制约,也可以运用一系列丰富深刻的艺术表现形式来加以描写,如恩格斯提到,“我丝毫不想否认您有权把济金根和胡登看做是打算解放农民的”,说明他并不反对合理的艺术虚构。其次,美学观点要靠历史观点来检验。比如,如果在文学史上第一次使用梦境或意识流的写法来反映人物心理,应该是具有开拓意义的审美独创活动,而现代再使用意识流手法就已经屡见不鲜,不再具有独创性了。

第8题:

从美学观点、历史观点来评论作家作品和从人学观点、伦理观点和政治观点来评论作家作品有什么关系,或者说两中方法孰优孰劣。
再熟练的运用美学观点和史学观点的同时,正确的、恰当的运用人学的、伦理的、道德的和政治的观点对作家进行评价论是客观的真实的。

第9题:

谈谈如何理解以“美学观点和历史观点“作为文学批评的最高标准?


正确答案: 文艺批评的美学和历史观点,是由恩格斯提出来的马克思文学批评的一个重要原则。文学批评的美学观点指衡量作家是否按照美的规律进行创作,及作品是否具有艺术感染力和较高的审美价值。“美学观点“指文艺批评必须着眼于大同世界的审美关系。批评家要充分注意艺术的审美特性,理解文艺创作、作品构成以及文艺鉴赏的各种规律,对作家、作品及其他文艺现象作出符合审美规律的具体分析,把审美价值作为衡量批评对象的一个尺度。
文学批评的历史观点是指文艺批评必须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着眼于文艺所反映或体现的人的社会关系和历史关系。批评家要把作家及其作品放在特定的时代和历史条件下加以考察,做历史的、阶级的具体分析,把它们反映历史真实的程度、对历史发展规律的认识和把握的程度以及具有的进步的倾向,作为衡量批评对象价值的一个尺度或标准。
美学批评和历史批评各有所长,各有侧重。美学批评侧重于艺术的审美价值的评判,历史批评侧重的是艺术内容的历史价值或社会价值的批判。两者既不能相互取代,也不能截然分开。离开历史批评的美学批评就无法判断、传达所要表现的历史内容的艺术的形式和技巧是否成功;离开美学批评的历史批评更无法判断理应由艺术方法传达的历史内容是否被艺术地表现出来。因此将“美学观点和历史观点”结合是文学批评的最高标准。

第10题:

结合马恩对《济金根》的评论,谈谈你对马恩悲剧观的理解。


正确答案: (1)关于悲剧冲突的必然性问题。在马恩之前曾有多位思想家对此问题有过论述。亚里士多德认为悲剧人物遭受不应遭受的厄运,是由于某种不可避免的过失,最突出的是过失说。高乃依反对过失说,他认为就诗而论,悲剧不是别的,只是诗人为了达到目的而完成的事迹,带有必然性。莱辛主张“市民悲剧”,认为应把人物置于这种境地,使他必然而且必须跨出使他面临危险的一步。希勒认为悲剧是环境所迫,不得不然。歌德认为悲剧人物应有自然基础,而且是真正悲剧性的。黑格尔认为悲剧有“伦理实体”和“绝对精神”,进而转化为具体的、有限的现实。现实中,外化的东西都有片面的合理性,通过运动来克服片面性,达到统一。
(2)马恩主张从社会历史的进程中考察悲剧,强调悲剧冲突的历史必然性。艺术中的悲剧是社会历史中悲剧冲突的表现,悲剧的基础是社会生活中新旧力量的对立。悲剧冲突从表象上看似乎是个人的偶然事件,但在偶然的背后隐含着必然的因素,所以个人恰恰是代表了一定历史时期的社会力量和阶级力量,马恩提出了历史的必然要求与这个要求实际上不可能实现的悲剧冲突的论点。悲剧向我们展示的是弱小的新生的合理的力量,与强大的落后的腐朽的力量作斗争时,必然扮演悲剧性角色,但由于新事物坚持的是正义的新生力量,将来一定会登上历史舞台,所以也绝不肯放弃。悲剧产生在新生事物临产的阵痛中,表现了新事物要登上历史舞台的必然牺牲。这样就把悲剧冲突与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联系在一起。由此,马恩深刻而全面的揭示了济金根命运中真正的悲剧因素:济金根作为垂死阶级的代表起身反抗现有制度,由于骑士利益与国民大众的利益相对立,因此他同农民阶级结成联盟这个基本条件是不可能达成的,济金根必然会在国民大众的反对下倒台失败。
(3)关于悲剧人物的动机。悲剧人物的动机有自觉的意志、明确的目标,这样就导致双方尖锐的冲突。马恩强调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这样在评论济金根中,探讨了人物行动的深刻根源,指出主要人物“他们的动机不是从琐碎的个人欲望中,而正是从他们所处的历史潮流中得来的,”悲剧人物是在社会环境中成长的,“是一定阶级倾向的代表,因而也是他们时代一定思想的代表”。动作就是实现了的意义,悲剧人物的动机是由他们所处的时代潮流中得来的,他们成为时代一定思想的代表,悲剧人物的冲突成为周围环境变革的征兆,所以舞台上表演的虽是个人的思想动机,但表现的是社会各种因素的相互交错的总的合力;表现的是个别人物的命运,却揭示了社会发展的规律性,这样的悲剧人物才具有深刻的历史内涵,悲剧才具有强大的思想深度和意识到的历史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