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传播媒介的基本功能以及学习和掌握相关理论的重要意义。

题目
问答题
试论传播媒介的基本功能以及学习和掌握相关理论的重要意义。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请你运用幼儿园与家庭相互配合的有关理论,试论述家园合作对幼儿发展的重要意义以及目前家园合作过程中存在哪些误区。


答案:
解析:
家园合作是指幼儿园和家庭都把自己当作促进儿童发展的主体,双方积极主动地相互了解、相互配合、相互支持,通过幼儿园与家庭的双向互动,共同促进儿童的身心发展。《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在总则里提出:幼儿园应与家庭、社区密切合作,与小学衔接,综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共同为幼儿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在组织与实施中,《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又指出: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应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并积极支持、帮助家长提高教育能力。家园合作是幼教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从家庭环境进入迥然不同的集体环境的新入园幼儿来说,家园合作的意义显得尤为重要。 (1)家园合作有利于家长资源的充分利用。家庭是孩子成长发展的第一个环境,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与孩子之间特有的血缘关系、亲情关系与经济关系,使这种教育具有感染性、长期性和针对性,教育内容复杂丰富且教学方法灵活多样。同时,幼儿的家长来自各行各业,可谓是人才济济,是幼儿园得天独厚的教育资源。让家长用各自的专长参与幼儿园的教育,可以使他们深层次地了解幼儿园、了解幼儿教育。
(2)家园配合一致,促进幼儿健康和谐发展。教师、家长均作为孩子的教育者,是对幼儿实施促进发展教育的主体,《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指出:“幼儿园应主动与家长配合,帮助家长创设良好的家庭环境,向家长宣传科学保育教育幼儿的知识,共同担负幼儿教育的任务。”幼儿园要发挥主导作用,要充分重视并主动做好家园衔接工作,使幼儿园与家长在教育思想、原则、方法等方面取得统一认识,形成教育的合力,家园双方配合一致,促进幼儿的健康和谐发展。
目前,家园合作还存在一些误区。一是认为教师是专业教育工作者,而家长大部分不懂教育;二是家长认为自己忙,没有时间参与幼儿园教育工作;三是教师只在知识上要求家长配合,家长也只愿意督促孩子写字、做算术题、背英语单词;四是认为家长与老师“各司其职”,在家归家长管,在幼儿园归老师管。这造成了教师与家长的教育观念、方法的脱节,直接影响到幼儿园的正常教育工作。

第2题:

干部教育培训考核的内容包括干部的学习态度和表现,理论、知识掌握程度,()和作风养成情况,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等。

  • A、党性修养
  • B、道德修养
  • C、行为修养
  • D、觉悟修养

正确答案:A

第3题:

试论述加涅的学习阶段及教学设计理论。


答案:
解析:
加涅把学习过程分为八个阶段,教学设计与之对应。 (1)动机阶段。 有效的学习必须要有学习动机,这是整个学习的开始阶段。因此在教学中,首先要考虑的是激发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诱因动机,即学生力图达到某种目的的动机,这种动机是借助学生内心的期望产生的。在这一阶段的教学原则是:在学生自己没有产生学习动机时,帮助学生确立学习动机,形成学习期望。理想的期望需要学生自己领会形成, 教师为了帮助学生能做的只是告诉学生学习要达到的目标。 ⑵领会阶段。 有了学习动机的学生,首先必须接受刺激,即必须注意与学习有关的刺激,而无视其他刺激。当学生把所注意的刺激特征从其他刺激中分化出来时,这些刺激特征就被进行知觉编码,贮存在短时记忆中,这个过程就是选择性知觉。这一阶段,教学的目的是要让学生有效地进行选择性知觉,也就是注意到该注意的学习内容。教师可以采用各种手段,如改变讲话的声调、运用手势动作等。 (3)习得阶段。 当学生注意或知觉外部情境之后,学生就可获得知识。而习得阶段涉及的是对新获得的刺激进行直接编码后贮存在短时记忆里,然后把它们再进一步编码加工后转人到长时记忆中。所谓的编码过程,就是把知觉到的信息转化为一种最容易贮存的形式的过程。在习得阶段,教师的主要任务就是给学生提供各种编码程序,鼓励学生选择最佳的编码方式。 (4) 保持阶段。 学生习得的信息经过复述、强化后,以语编码的形式进人长时记忆的贮存阶段。对长时 记忆,人类至今了解不多,但有几点是清楚的: 第一,长时记忆里的信息,其强度并不随时间的进程而减弱,如老人的回忆。 第二,有些信息长期不用会消退。 第三,记忆贮存可能会受干扰的影响,如新旧相似信息的混淆。 在教学上,教师主要是避免相似的刺激同时出现,减少干扰的可能性。 (5) 回忆阶段。 学生习得的信息要通过作业表现出来,信息的提取是其中必需的一环。 教师可以利用各种方式使学生得到提取线索,但最重要的是指导学生使他们为自己提供线索,从而成为独立的学习者。所以在教学设计上 最重要的是强化信息的保持,使学生掌握为自己提供线索的策略。 (6) 概括阶段。 学生提取信息的过程并不始终是在与最初学习信息时相同的情境中进行。同时,教师也总是希望学生能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各种类似的情境中去,以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因此,学习过程必然有一个概括的阶段,也就是学习迁移的问题。 为了促进学习的迁移,教师必须让学生在不同的情境中进行学习,并提供在不同情境中运用提取过程的机会;同时,更为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掌握和概括其中的原理。 (7)作业阶段。 只有通过作业才能反映学生是否已习得了所学的内容,作业的一个重要功能是反馈;同时,通过作业学生看到自己学习的结果,可以获得一种满足。当然,作业主要是给教师看,仅凭一次作业难对学生作出判断,需要几次作业才行。 (8)反馈阶段。 反馈是学习的最后阶段,其实质是一种强化,强化在学习过程中之所以起作用,是因为学生在动机阶段形成的期望在反馈阶段得到了冃足。 总之,加涅认为教师是教学活动的设计者和管理者,也是学生学习效果的评定者。一个完整的学习过程是由上述的八个阶段组成的。其中,在每一个学习阶段,学习者的头脑内部都进行着信息加工活动,使信息从一种形态转变为另一种形态,直到学习者用作业的方式作出反应为止。 教学过程必须根据学习的基本原理来进行。有 效的教学要求教师根据学习的内部条件,创设或 安排适当的外部条件,促进学生有效学习,以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

第4题:

试论述接受学习和研究型学习在教育目的、学习内容、学习方式以及组织形式等方面各自的特点。


正确答案: (1)在教育目的上,接受学习是培养懂知识会操作的一般应用型人才,而研究型学习是造就学识广博、应变性强的创新型人才;
(2)在学习内容上,接受学习局限于国家规定好的、固定的教科书的内容;研究型学习则突破预先规定的知识体系,增添了大量的各类社会实践活动、新学科、新成果等新的学习内容;
(3)在学习方法上,接受学习主要是教师讲、学生听,这是一种灌输—记忆式的机械性学习,而研究型学习是一个师生共同探索新知的动态生成、发展过程,因而呈现出学习者和学习内容相互推进的鲜明特色。这种学习既能拓展学生知识的范围,又能使学生能力得到发展;
(4)在学习组织形式上,接受学习主要采取班级授课制,研究性学习则可以采取小组合作研究、个人独立研究和全班集体讨论相结合等多种组织形式。它既体现了学习自主性与独立性的特点,也体现出综合性、合作性、开放性与多元性的特点。

第5题:

试论建议(提案)工作的重要意义。


正确答案: (1)建议(提案)工作是尊重人民群众民主权力的重要体现。我国宪法规定,社会主义制度是我国的根本制度,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群众依照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人大代表通过提出建议、批评和意见的形式,就是代表人民群众行使民主权力,参与管理国家事务。政协委员通过提出提案的形式,就是进行政治协商和民主监督。因此,认真做好建议(提案)工作,就是尊重和保障人民群众民主权力的重要体现。
(2)建议(提案)工作是政协发挥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职能的重要形式。人民政协是我国有广泛代表性的统一战线组织,在国家政治生活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其主要职能是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和参政议政。政协委员提案,是人民政协发挥其职能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参加政协的党派、团体和政协委员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祖国统一大业,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的一个重要方式。做好政协提案工作,有利于发扬社会主义民主,有利于调动一切积极因素。
(3)建议(提案)工作是密切政府与人民群众关系的重要渠道。由于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来自社会的各个阶层,代表着广大人民群众,因此人大代表建议和政协委员提案具有广泛的代表性,反映了人民群众的要求和意见。从总体上讲,倾听代表和委员的建议,就是倾听人民群众的呼声。认真做好建议(提案)工作,就可以使政府的各项工作更充分地反映人民群众的要求,更好地同人民群众保持密切的联系。同时,还可以克服官僚主义,减少工作失误,实现决策的民主化和科学化。
(4)建议(提案)工作是推动企事业单位民主化管理的重要途径。我国宪法和法律规定,企事业单位的职(教)工通过职(教)工代表大会和其他形式,实行民主管理。所谓民主管理,就是职(教)工群众主要通过职(教)工代表大会,参与本*单位的重大决策,审议本*单位的重大问题和监督本*单位的领导干部。而提案征集处理制度,则是职(教)代会的一项重要制度,也是职(教)工行使民主管理权力的重要途径。
因此,认真办理职(教)代会的提案工作,对于调动职(教)工的积极性,搞好企事业单位的管理,无不起着重要作用。

第6题:

试论述教育评价的基本功能。
(1)选拔功能。指在选拔人才时,采用评价的方法,可以了解人才的德、才、绩、能等情况,为选择合格人才提供可靠的依据。体现在:有利于全面衡量人才;有利于人才的选拔和培养;有利于创设人才竞争机制。(2)管理功能。指评价可以在宏观上加强对学校的监督和管理,为优化管理服务。表现在三个方面:提高工作效率。加强宏观控制。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
(3)教育功能。指评价可以用于指导学校教育、教学工作,调动人的积极性,提高教育质量和效率。表现在:能激发学生积极向上的动机,朝着教育目标不断进步;给教育活动提供反馈信息;为改进教育进程,提高教育效率服务。

第7题:

布鲁姆的掌握学习理论的主要特征是:()

  • A、学生具备必要的认知结构是“掌握学习”的前提
  • B、学生积极的情感特征是“掌握学习”的内在因素
  • C、反馈--矫正性系统是“掌握学习”的核心
  • D、教师的讲述是“掌握学习”的基础

正确答案:A,B,C

第8题:

试论述柯尔伯格道德发展阶段理论以及教学意义。


答案:
解析:
柯尔伯格重在道德认知的研究,用道德两难故事来培养人的道德判断能力,把道德判断分为三个水平,每个水平又各包括两个阶段。于是,提出了“三水平六阶段”的道德发展理论:(1)前习俗水平(0~9岁)。这个水平的主要特征是,儿童的道德观念是纯外在的,儿童为了免受惩罚或获得奖励而顺从权威人物规定的行为准则。这一水平包括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惩罚和服从的道德定向阶段。这一阶段的儿童根据行为的后果来判断行为是好是坏及严重程度。他们服从权威或规则只是为了避免处罚。认为受赞扬的行为就是好的,受惩罚的行为就是坏的。第二阶段:朴素的享乐主义或功利主义的定向阶段。这一阶段的儿童为了获得奖赏或满足个人需要而遵从准则,偶尔也包括满足他人需要的行动,他们认为如果行为者最终得益,那么为别人效劳就是对的。(2)习俗水平(9~15岁)。这一水平的儿童为了得到赞赏和表扬或维护社会秩序而服从父母、同伴、社会集体所确立的准则,或称因循水平,也可以说力图满足社会的需求和希望。第三阶段:人际和谐的定向阶段,又称为“好孩子”定向阶段。这一阶段的儿童尊重大多数人的意见和惯常的角色行为,避免非议以赢得赞赏,重视顺从和做好孩子。第四阶段:权威和维持社会现有秩序的定向阶段。这个阶段的儿童注意的中心是维护社会秩序,认为每个人应当承担社会的义务和职责。判断某一行为的好坏,要看它是否符合维护社会秩序的准则。(3)后习俗水平(15岁以后)。这一水平又称“原则水平”,达到这个水平的人,其行为原则已经超出了某个权威人物的规定,它的特点是道德行为由共同承担的社会责任和普遍的道德准则支配,道德标准已被内化为自己内部的道德命令。第五阶段:社会契约和法律的定向阶段。这一阶段的道德推理具有灵活性。他们认为法律是为了使人们能和睦相处,如果法律不符合人们的需要,可以通过共同协商和民主的程序加以改变,认为反映大多数人意愿或最大社会福利的行为就是道德行为。第六阶段:普遍的道德原则和良心定向阶段。他们认为应运用适合各种情况的道德准则和普遍的公正原则作为道德判断的根据。背离了一个人自选的道德标准或原则就会产生内疚或自我谴责感。道德原则已经被内化为儿童的自觉追求,规则已经不再是外在的判定标准,他做决定的标准来自于自身的良心。柯尔伯格道德发展阶段理论的教学意义:(1)应该首先了解儿童的道德发展水平,只有这样,道德教育才更有针对性和实效性。(2)儿童道德发展的顺序是一定的,不可颠倒,这与儿童的思维发展有关。但具体到每个人,时间有早有迟,这与文化背景、交往等有关。(3)要促进儿童道德发展,必须让他不断地接触道德环境和道德两难问题,以便于讨论和展开道德推理练习,进而提高儿童的道德敏感度和道德推理能力。该理论发现了人类道德发展的两大规律:由他律到自律和循序渐进,并且提出道德教育必须配合儿童心理的发展。理论不足之处在于强调的是道德认知,而不是道德行为,因而不能作为学校实施道德教育的根据。

第9题:

要矫正危害大学生健康的不良行为,则应做到:(1)要掌握不良行为的基本特点;(2)要掌握行为矫正的基本理论;(3)();(4)要掌握行为矫正的技术和方法。

  • A、要掌握行为矫正的相关知识
  • B、加强思想教育
  • C、分析不良行为产生的原因与已持续的时间
  • D、要加强理论学习

正确答案:A

第10题:

试论班图拉等的道德社会学习理论。


正确答案: 社会学习理论认为道德行为形成的关键因素是学习者对榜样行为的模仿而不是强化,儿童的道德判断主要表现是个人差异而非年龄差异,这种差异主要是不同的社会学习和不同的榜样造成的;
人的道德行为也表现在能否抗拒各种外界诱惑。认为对诱惑的抗拒可以通过榜样的影响加以学习和改变;
学生的品德形成是通过两条途径实现的:一是口头说教——劝告或教导;另一个是在学习者面前展示自己的行动和实践。社会学习理论者们特别强调行为展示的重要性,认为成人是否言行一致对儿童品德的形成有重要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