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小学语文老师教《瑞雪图》,是这样教学的:在背景音乐声中,屏幕上显示大雪纷飞的图景......,导入课题后,教师要求学生

题目
多选题
某小学语文老师教《瑞雪图》,是这样教学的:在背景音乐声中,屏幕上显示大雪纷飞的图景......,导入课题后,教师要求学生自读课文,然后设问:“雪花是什么形状呢?请同学们观察。”随即将雪花投影在屏幕上。接着教师范读,学生默读,并要求学生找出描写雪景的词语和句子,教师作解析,对写雪景的段落,点了几个学生来读,都读得声情并茂,得到了教师的表扬。最后全班齐读,教师总结归纳。 在讲解词语时,教师为了对比形近字,采用不同的颜色,如“析”和“拆”,“析”是白底黑字,“拆”字特地用了白底红字。 在分析课文时,教师问:“同学们,冬天和春天的树有什么不同呢?”甲同学回答:“冬天的树叶子全掉光了,春天来了树叶又长出来了。”教师点头说该同学观察仔细,又点了乙同学起来回答,乙同学说:“我们四川冬天很多树不掉叶子,反倒是春天里落叶。”教师说:“这是你个人的看法,我不这样认为。”教师又问下一个问题:“瑞雪为什么是丰年的预兆?”学生纷纷举手,几个学生的回答都差不多,教师都予以肯定。乙同学也举了手,但直到下课也没机会。课后,乙同学说,他不但看了《大百科全书》,还上网搜索了相关信息,觉得瑞雪兆丰年还有其他解释...... 针对该案例,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

网络时代,学生知道的或许教师不知道,师和生的角色不是绝对的

B

该教师采用了自读、默读、范读、齐读,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充分体现

C

课堂上不同地区冬春天树木落叶的争论,说明新课改倡导的三级课程体系确有必要

D

乙同学对“瑞雪兆丰年”的探究,说明他的求异思维能力比较强

E

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是一个裁判,否则学生无所适从

参考答案和解析
正确答案: D,B
解析: 网络时代,学生获取知识途径多样,学生有可能知道老师不知道的,所以选项A正确;教学中虽有多种读的方式,但都是老师预设的,并不能体现学生主体性,所以选项B错误;不同地区有各自特色,因此需要适合当地特色的课程,这正是设立三级课程的初衷,所以选项C正确;乙同学能够对俗语做出不同的解释,所以善于发散,求异思维强,所以选项D正确;老师在教学中是个引导者,不一定当场判断,可以存疑,因此选项E错误。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某学校一年级语文教师邓老师发现所教学生错别字偏多,于是他在识字教学中尝试运用字理教学法,之后他设计申报“低年级小学生产生错别字的心理机制与对策研究”课题。就课题产生而言,邓老师设计的课题来源于( )

A.文献的梳理
B.教育改革的实践
C.各级课题指南
D.他人课题的启示

答案:B
解析:
邓老师的研究课题来源于他自己在T作中发现的教学问题以及进行的教学方法改革,所以他的研究课题来源于实践。

第2题:

小学语文教师王老师酷爱传统文化。他在识字教学中感觉到,借助繁体字可以帮助学生对生字的理解和记忆。于是,他计划在文献研究基础上申报课题'在学校科研顾问黄教授帮助下,开展改善识字教学的行动研究。请按照要求答题。 (1)试为该课题设计一个课题名称。 (2)请为该课题设计文献检索的主题词和文献综述的基本框架。 (3)该课题的研究主体、研究对象和研究样本是什么? (4)请按照凯米斯程序,说明该课题研究的主要步骤及每一步骤的具体要求。


答案:
解析:
(1)课题名称:“借助繁体字改进小学语文识字教学的行动研究”或“借助繁体字改进小学语文识字教学的 策略研究”。 (2)文献检索的主题词:“繁体字”“识字教学”“繁体字’并‘识字教学”’等。 文献综述的基本框架:关于“繁体字的结构与特点”;关于“繁体字的文化教育价值”;关于“小学识字教学 现状”;关于“小学识字教学中繁体字的运用价值”;关于“小学识字教学中繁体字的运用方法”。 (3)研究主体:王老师。研究对象:王老师的识字教学活动。研究样本:王老师任教的班级。 (4)按照凯米斯程序,该课题研究的步骤及具体要求:①计划:在文献分析和同伴讨论基拙上,明确 问题,制订行动计划,包括适宜汉字的筛选、改进后的教学步骤与时间安排、研究中需收集的资料种类及 收集方法等。②行动:按照行动计划,在语文识字教学中有计划地借助繁体字来辅助教学,并根据反馈_ 信息适时地对教学步骤和时间安排进行调整。③观察:伴随行动的过程,用观察、问卷、访谈、测验等方 式,对老师及学生在教学改进过程中的表现、感受及收获进行记录,系统收集和整理相关资料。④反思: 根据收集到的相关资料,对前一阶段的教学改进行动进行反思、评价,明确取得的成果,寻找需要进一步 研究的问题,作为下一阶段研究的起点。

第3题:

教师资格考试小学语文面试说课,现场抽课题,如何快速组织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二、根据教材确定重难点,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索。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要努力做到“四重视”“二 坚持”。

“四重视”即重视整体感知、把握教材;重视让学生采取不同的形式多读,在读中去体味、去感悟;重视语文基础知识的传授与训练;重视组织学生讨论,讨论时目标明确、有的放矢,要达到目的,切忌浅尝辄止。

“二坚持”即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坚持“少讲多学”,教师尽可能地少讲,让学生多学;坚持“放手”原则,凡是学生能读的就让学生读,凡是学生能说的就让学生说,凡是学生能想的就让学生想,凡是学生能讨论的就让学生讨论,凡是学生能写的就让学生写,凡是学生能动手做的就让学生亲自动手做一做。教师要给学生充分的自学时间、思考时间、提问时间、读书时间和练习时间。

三、检查学习效果、及时对学生学习过程作出评价和指导。

  四、引导学生进行反思、小结,形成技能。

反思与小结可从两方面进行:

1、对所学知识本身的小结,目的在于加深巩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记忆、理解和内化,促进学生知识结构的成与完善。

2、对学法进行反思与小结,结合本节课进行指导 ,让学生在反思中总结经验,创新学法。

五、联系学生实际,进行拓展练习,训练学生发散思维。

第4题:

在影响学生个性发展的积极因素中,教师的个性极为重要。学无个性,常常是因为教无个性。由于语文学科丰富的人文特点,语文教师更容易成为最具个性的教师群体,然而,也最容易成为忽视学生个性发展,甚至是“误尽苍生”的历史罪人。尽管许多老师在上课中表现得极具“个性风采”:“演讲型”教师在课堂上声情并茂,“表演型”教师在课堂上魅力十足,“演示型”教师多媒体技术娴熟。但是,若忽视学生的个性发展这个根本,以牺牲学生个性发展为代价来成全教师的个性展示,就本末倒置了。对教师来说,善于营造适合学生个性发展的环境,比自身才艺出众更重要。

对上述观点的分析,正确的是( )。

A.强调了发展学生的个性是语文教师需要考虑的重要目标
B.明确语文学科的性质决定了语文教师都具有教学个性
C.阐述了语文教师的个性展示常会抑制学生的个性发展
D.指出语文教师的教学个性主要体现在创设教学情境上

答案:A
解析:
A 项:题干文段的主要意思是,教师不能为了自己的个性展示牺牲了学生的个性发展,能推断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发展学生的个性,正确。

B 项:“都具有”说法太绝对,错误。

C 项:尊重学生个性发展的教师在展现自己的个性时,也不会抑制学生的个性发展,错误。

D 项:语文教师的教学个性除了创设情境外,还有“演讲型”“表演型”“演示型”,错误。

第5题:

阅读下面的教学论文(节选),按照要求答题。
在影响学生个性发展的积极因素中,教师的个性极为重要。学无个性,常常是因为教无个性。由于语文学科丰富的人文性特点,语文教师更容易成为最具个性的教师群体,然而,也最容易成为忽视学生个性发展、甚至是“误尽苍生”的历史罪人。尽管许多老师在上课中表现得极具“个性风采”:“演讲型”教师在课堂上声情并茂,“表演式”教师在课堂里魅力十足,“演示型”教师多媒体技术娴熟。但是,若忽视学生的个性发展这个根本,以牺牲学生个性发展为代价来成全教师的个性展示,就本末倒置了。对教师来说,善于营造适合学生个性发展的环境,比自身才艺出众更重要。
对上述观点的分析,正确的是()。


A.强调了发展学生个性是语文教师需要考虑的重要目标

B.明确语文学科的性质决定了语文教师都具有教学个性

C.阐述了语文教师的个性展示常会抑制学生的个性发展

D.指出语文教师的教学个性主要体现在创设教学情境上

答案:A
解析:
题干论文中指出教师不能为了教师自己的个性展示而牺牲学生个性发展,其强调的是发展学生个性才是教师需要考虑的重要目标。故A项说法正确。论文中指出“语文教师更容易成为最具个性的教师群体”,而不是说语文教师全部都具有教学个性。故B项说法有误。尊重学生个性发展的教师在进行其个性展示时并不会抑制学生个性发展。C项说法过于片面。具有“个性风采”的教师有演讲型、表演式、演示型三种,并不主要体现在创设教学情境上。D项说法以偏概全。

第6题:

李老师、王老师、张老师在同一所大学教语文、数学和外语,按规定每人只担任其中一门课,而且李老师上课全部用汉语外语老师是该校一个学生的舅舅张老师是女教师,他的女儿考大学之前经常向数学老师请教请判定他们各自上的课程是()

A. 李老师上语文,王老师上外语,张老师上数学
B. 王老师上语文,李老师上外语,张老师上数学
C. 张老师上语文,王老师上外语,李老师上数学
D. 王老师上语文,张老师上外语,李老师上数学

答案:C
解析:
由(1)可知李老师不上外语;由(2)可知外语老师是个男老师,结合“张老师是女教师”可推出,张老师不是外语老师,故外语老师是王老师;同样由(3)可知,张老师不是数学老师,鼓掌老师是语文老师,咯老师是数学老师。故答案为C。

第7题:

某教师在“金属资源的保护”的教学中。这样导入课题:“家里用的铁制水壶和铝制水壶坏了以后不用了,放置在一个角落里,一段时间后会有什么现象?你怎样保护你骑的自行车,防止其生锈?”该教师采用的导入方法是(  )。

A.实物导入
B.旧知导入
C.直接导入
D.社会导入

答案:D
解析:
【知识点】课堂导人技能
【解析】该教师以学生生活中的熟悉的事物为例来导入新课,运用的是社会导人方法。故本题选D。

第8题:

某小学语文老师教《瑞雪图》,是这样教学的:在背景音乐声中,屏幕上显示大雪纷飞的图景……导入课题后,教师要求学生自读课文,然后提问:“雪花是什么形状呢请同学们观察。”随即将雪花投影在屏幕上。接着教师范读,学生默读,并要求学生找出描写雪景的词语和句子,教师解析。对写雪景的段落,点了几个学生来读,都读得声情并茂,得到了教师的表扬。最后全班齐读,教师总结归纳。
在讲解词语时,教师为了对比形近字,采用不同的颜色,如“析”和“拆”,“析”是白底黑字,“拆”字特地用了白底红字。
在分析课文时,教师问:“同学们,冬天和春天的树有什么不同呢”甲同学回答:“冬天的树叶全掉光了,春天来了树叶又长出来了。”教师点头说该同学观察仔细,又点了乙同学起来回答,乙同学说:“我们四川冬天很多树不掉叶子,反倒是春天里落叶。”教师说:“这是你个人的想法,我不这么认为。”教师又问下一个问题:“瑞雪为什么是丰年的预兆”学生纷纷举手,几个学生的回答都差不多,教师都予以肯定。乙同学也举了手,但直到下课也没机会回答。课后,乙同学说,他不但看了《大百科全书》,还上网搜索了相关信息,觉得瑞雪兆丰年还有其他解释……
关于该教师的教学,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教师采用了情境教学将学生置于虚拟的雪景中,有助于对课文的理解
B.对比形近字时,“拆”字白底红字,清晰突出,更能引起注意
C.让学生观察屏幕上的雪花形状,是启发式教学
D.该教师对待乙同学的方法,保证了教学任务的完成,体现了教学机智

答案:A,B
解析:
教师采用了情境教学将学生置于虚拟的雪景中,有助于对课文的理解,让学生观察屏幕上的雪花形状,是直观式教学。对比形近字时,“拆”字白底红字,清晰突出,更能引起学生的无意注意。该教师对待乙同学的方法是不恰当的,没有做到尊重学生。

第9题:

教学某版高中语文课文《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一课时教师设置了下面的导入:
(上课初.教师板书课题、介绍背景知识)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马克思于1818年5月5日生于德国.是饮誉世界的革命家、思想家、科学家、社会活动家,他v3,毕生精力创立了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影响了20世纪的人类生活……
(教师大约用了4分钟介绍马克思、恩格斯及两人的友谊、马克思逝世的情景,等等)
以下对其评析错误的一项是(  )。

A、这段教学导入完全是传统套路的“开局”,方式陈旧,内容单一,使学生没有任何新鲜感
B、语文教师课堂教学的“开局”索然寡味,不利于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求知欲
C、这段教学导入意在让学生在进入课文前对人物背景有初步认知
D、教学导入应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故不能使用背景导入,而应使用激疑导入、故事导入、多媒体导入等富有趣味性的导入方式

答案:D
解析:
【知识点】本题考查教学设计中的教学导入设计。
【答案】D。
【解析】在教学设计时教师应该使用何种导入方式,不能一概而论,而应充分分析课文内容、学生情况及所搜集的资料,然后再根据课堂实际灵活使用。好的导入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给学生传授一定的知识.为课文教学奠定多方面的基础。背景知识导入如果处理得当也能起到教学导入应有的效果。关键看教师如何处理。

第10题:

某教师阅读《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后,写了一段学习体会,下列对语文课程评价根本目的的理解,正确的是( )。


A.诊断在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B.反映学生语文学习效果
C.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D.促进学生学习,改善教师教学

答案:D
解析:
注意题干中的题眼是“根本目的”。根据《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的建议,评价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普通高中语文课程与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相衔接,致力于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审美能力和探究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课程评价要突出整体性和综合性,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几方面进行全面考察。课程评价种类多样,根本目的在于促进学生学习,改善教师教学。A、B、C三项均不是根本目的的体现。

更多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