凯恩斯主义与货币学派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模式有何异同?

题目
问答题
凯恩斯主义与货币学派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模式有何异同?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比较凯恩斯学派和货币学派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不同。


答案:
解析:
(1)凯恩斯学派认为货币政策必须通过利率来加以传导,因此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应是利率,即M ↑→i↓→I↑→y↑。其次,从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来看,货币政策的作用指间接的,它必须经过两个中间环节,如其中一个出问题,则货币政策将无效,强调财政政策的有效性,认为货币政策是不可靠的。 (2)货币学派认为货币供应量的变动无需通过利率加以传导,而可直接引起名义收入的变动,即M→Y。央行通过货币政策的操作只能控制货币供应量,而不能控制利率,货币供应量的变动将直接导致名义收入的变动。 (3)总体而言,凯恩斯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理论只强调了货币和利率等金融因索的变动对实际经济活动的影响,而没冇考虑实际经济活动的变动,如产量、收入等实际变量的变动也将对货币和利率产生相应的反作用。

第2题:

凯恩斯主义与货币学派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模式有何异同?


正确答案:(1)凯恩斯主义:R→MS→r→I→E→Y
货币学派:R→MS→A→C(I)→P→Y
(2)异:
①凯恩斯学派认为,货币与金融资产是相近的替代品,强调货币作为一种资产与其他金融资产之间的高度替代性,货币资产的变动经利率与相对收益率的变动影响到实物资产;而货币学派强调货币供应量的变动直接影响总支出与总收入,避开了利率的作用。
②凯恩斯非常重视利率的作用,强调的是利率变动对于投资需求的影响,认为利率是传导机制的中心环节,货币量变动首先引起利率变动,货币供求和经济总供求的均衡是通过利率的改变来调节的。而货币学派重视收入支出的作用,认为人们主要根据收入来确定现金持有量,因此货币供求均衡只能通过支出来调节,而货币量与利率间存在不一致的关系。
③凯恩斯学派的传导机制主要集中在一些狭小的、可买卖的资产及市场利率上,凯恩斯学派仅将金融市场的所有资产划分为两大类——流动性弱但具利息收入的长期债券和流动性强但不产生直接收益的货币。而货币学派认为这样是不够的,认为应对更大范围的资产和利率加以考虑,如耐用消费品、建筑物及其他不动产等
④凯恩斯主义认为,货币供应量变化对国民收入有实质性的影响,增加货币供应的结果是使利率降低从而导致投资增加,引起总需求和总收入的增加。因此货币是非中性。货币学派则认为,货币供应量变动只能在短期内影响实际产出;从长期看,货币供应量的变动只影响名义变量而不影响实际变量,因此,货币短期看是非中性的,长期是中性的。
(3)同:都是研究货币供应量是如何影响国民经济发展的,都提出了一定的政策主张。

第3题:

凯恩斯主义学派和货币主义学派各自主张的货币的传导机制是什么?


参考答案:

在这些传导机制中存在着哪些不确定性?凯恩斯主义理论中的货币传导机制如下:
中央银行在二级市场购进债券,使得商业银行的过度储备增加,MS>MD。多出的货币会进入证券市场,增加丁对证券的需求并提向了证券的价格,引起了实际利率的下降。利率下降在实际经济中引起投资利润率高于利息率,从而刺激厂商的投资支出增加。投资支出的增加使总产量和总收入增加,这样就提高了货币的交易需求。同时,利率的下降还引起货币的投机需求增加。货币的交易需求和投机需求增加最终使需求跟上供给的变化,实现货币市场的平衡。而货币主义理论认为,当货币供应量增加,而货币供给大干货币需求时,人们不仅用手中多余的货币购买债券,而且购买包括金融资产和实际资产在内的各种资产商品。这样,货币供给增加后直接导致最终产品市场上的需求增加,不必通过债券市场供求关系变化,进而影响利率,再引起总需求的变化。
在凯恩斯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中,投资的利率弹性,即投资需求对于利率变动的反应程度。在实际中,也很难将利率引起的投资变动与其他因素引起的投资变动区分开来,如收入乘数、银行乘数。另外,银行还需要了解货币供给变动后,货币需求重新等于货币供给所需要的时间,也需要了解利率变动引起多大程度的货币需求变动,其中利率引起的投机需求变动较为直接,而利率引起的投资变动进而引起产量的变动所最终导致的交易需求变动则更为间接。在货币主义的传导机制中,货币供给量变动与总需求之间的关系较为直接;人们手中货币量增加后,总需求随之而增加,但其中有多大的比例用到最终产品的总需求上却是不确定的。


第4题:

凯恩斯学派和货币学派两者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理论有何不同?


正确答案: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是指运用货币政策手段或工具影响中介指标进而实现最终目标的途径和过程的机能。凯恩斯学派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用符号可表示为:M→R→I→E→Y,传导过程中的主要机制是利率。货币学派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用符号表示为:M→E→Y,货币学派认为利率在传导机制中不起重要作用,而强调货币供应量的作用。

第5题:

试述凯恩斯主义和货币学派在货币供应传导机制上的分歧点。


正确答案: (1)凯恩斯认为,货币供应量变化后对国民收入有实质性影响,货币是非中性的;弗里德曼则认为货币供应量的变动只能在短期内影响实际产出,从长期来看,货币是中性的;
(2)凯恩斯注重狭义的市场资产和市场利率,它的传递渠道主要是货币市场上金融资产地调整;弗里德曼认为应该考虑广义的资产和利息,传导途径可以在货币市场和商品市场同时进行,通过物价的普遍上涨吸收过多的货币;
(3)凯恩斯非常重视利率的作用,认为利率是传导机制的中心环节;弗里德曼则重视收入支出在传导中的作用。

第6题:

货币学派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模式的内容和观点是什么?


正确答案:(1)机制:R→MS→A→C(I)→P→Y
(2)观点:
①中央银行通过实施货币政策措施,如在公开市场上买进有价证券,使商业银行的准备金增加,从而使商业银行可以创造更多的货币以发放贷款和购买有价证券。
②社会公众持有的货币量增加。原有的资产组合均衡被打破,人们要把富余的货币花掉,用于购买各种资产,包括金融资产、非金融资产以及耐用消费品等。这种支出改变了各种资产在总财富中占有的比例,发生资产结构调整,同时也影响各种资产的价格(如有价证券的利率会变动)和商品供应的数量。
③当债券价格上涨,收益下降时,人们会增加对实际资产的购买,使实际资产价格上涨。这样,金融资产和实际资产价格都上涨,利率下降,刺激了实际资产的生产增加,最后引起国民收入的增加和物价的普遍上涨。
④在短期内,由于生产资源、就业状况不同,货币供应量的影响会在价格和产量之间发生不同比例的分割。生产越是接近充分就业水平,货币增长率的加速对价 格水平的影响就越大,对产量水平的影响就越小。

第7题:

在货币政策最终目标和中介指标的选取上新老凯恩斯主义有何异同?


正确答案: (1)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的确定方面,两派基本一致,认为应该放在稳定物价和实现经济增长上;
(2)在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选取方面,原凯恩斯主义主张放在利率上;新凯恩斯主义主张利率和信贷配给量的增长率并重。

第8题:

比较凯恩斯学派货币传导机制理论和货币学派货币传导机制理论的区别。


参考答案:

凯恩斯学派传导机制理论可以简单概括为:货币供给M的增减影响利率r,利率的变化则通过资本边际效益的影响使投资I以乘数方式增减,而投资的增减会进而影响总支出E和总收入Y。与凯恩斯学派不同,货币主义学派认为利率在货币传导机制中不起重要作用,而更强调货币供给量在整个传导机制中的直接效果。货币学派认为,增加货币供给量在开始时会降低利率,银行增加贷款,货币收入增加和物价上升,从而导致消费支出和投资支出增加,引致产出提高,直到物价的上涨将多余的货币量完全吸收掉为止。


第9题:

试述凯恩斯学派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理论。


正确答案: 其最初的思路可归结为:通过货币供给,M的增减影响利率r,利率的变化则通过资本边际效力的影响使投资I以乘数的方式增减,而投资的增减就会进而影响总支出E和总收入Y。用符号表示为:M→r→I→E→Y
在这个传导机制发挥作用的过程中,主要环节是利率:货币供应量的调整必须首先影响利率的升降,然后才能使投资乃至总支出发生变化。这种分析,他们自然称之为局部均衡分析。
在局部均衡分析的基础上,凯恩斯学派提出了他们称之为一般均衡的分析,其主要观点是:货币供给量、利率、投资、总支出与总收入之间的相互影响,使利率来回升降,最终逼近一均衡点。这个点同时满足了货币市场供求和商品市场供求两方面均衡的要求,即在这个点上,可能利率会比原来的均衡水平低,而产出量较原来的均衡水平高。

第10题:

货币主义者与凯恩斯主义者在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问题上有何分歧?


正确答案:在凯恩斯主义模型中,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表现为:货币供给是通过影响利率,继而影响投资来影响总需求的。现代货币主义关于货币政策传递机制的看法与此明显不同。弗里德曼和施瓦茨认为货币供给的增加在开始时对金融市场产生影响,继而对各种商品和劳务市场产生影响,结果引起投资和消费的显著增加,也就是总需求的显著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