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道德两难问题:一个小朋友在做家务时不小心打破十个杯子,另一个小朋友因偷吃饼干打破一个杯子。五岁的儿童认为是前者不好;

题目
单选题
对于道德两难问题:一个小朋友在做家务时不小心打破十个杯子,另一个小朋友因偷吃饼干打破一个杯子。五岁的儿童认为是前者不好;部分的七岁儿童认为前者不好,而后者更不好;绝大多数九岁的儿童则认为是后者不好。这说明小学生道德判断发展的()特点。
A

从效果到动机

B

从动机到效果

C

从片面到全面

D

从他人到自己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打破:一个堆积破坏另一个堆积的现象叫“打破”。根据地层打破关系,打破的地层()被打破的地层。

A.早于

B.晚于

C.相同于

D.近似于


参考答案:B

第2题:

小明不小心在上课打破了同桌的杯子,他们正要发生争执,你会怎么做?


答案:
解析:
遇到题目中的情况做如下处理
第一,及时制止。
第二,让二人商量着解决问题,发展其沟通协调能力第三,让其二人握手言和,小明赔付一个新杯子。
第四,教师教育学生换位思考,同学之间团结友爱。
总之,在处理问题时,既要有利于问题的解决,又要保护学生的自尊。

第3题:

男孩A因为偷着拿壁橱中的糖果打破了一个杯子,男孩B因为帮助妈妈洗碗时不小心打破了三个杯子。男孩C认为男孩B比男孩A打破了更多杯子而过失更大,这说明男孩C所处的道德发展阶段是

A、道德成规前期的避罚服从取向阶段

B、道德成规前期的相对功利取向阶段

C、道德循规期的寻求认可阶段

D、道德循规期的顺从权威阶段

E、道德自律期的法制观念阶段


参考答案:A

第4题:

变换下列句子,使其具有句法同义关系。  (1)我打破了杯子。   (2)我们找到了小王。


正确答案: (1)①我打破了杯子。—我把杯子打破了。—杯子被我打破了。—杯子我打破了。—杯子我把它打破了。—我打破的是杯子。—杯子是我打破的。
②我打破了杯子。—我没有打破杯子。
③我打破了杯子。—我打破了杯子了么?
(2)①我们找到了小王。—小王我们找到了。—小王被我们找到了。—我们把小王找到了。—小王是我们找到的。—我们找到的是小王。
②我们找到了小王。—我们没有找到小王。
③我们找到了小王。—我们找到了小王了?

第5题:

甲孩子因偷吃东西,打破一只碗;乙孩子因帮妈妈洗碗,打破15只碗。根据儿童道德判断发展水平,认为乙孩子的行为更坏的儿童可能是()

A学前儿童

B小学儿童

C中学生

D无法确定


A

第6题:

某病人总是抱着两个杯子,说一个杯子是她儿子,另一个杯子是她丈夫,她不能将儿子和丈夫丢下不管,该病人这种症状是

A.思维不连贯
B.思维鸣想
C.病理性象征性思维
D.思维散漫
E.破裂性思维

答案:C
解析:

第7题:

“我打破了杯子”这个句子,可以变换为多个同义句式,但是()不符合句式变换的要求

A我把杯子打破了

B我把杯子洗干净了

C杯子被我打破了

D杯子我打破了


B

第8题:

甲儿童因偷吃东西打破了1只碗,乙儿童因帮助妈妈洗碗打破了5只碗。根据皮亚杰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认为“乙儿童的行为更坏”的儿童处于__________阶段。


正确答案:
权威

第9题:

把一个杯子里面的水倒入形状不同的两个杯子里,其中一个杯子比另外一个杯子高而窄,或矮而宽,幼儿就认为水变多了或少了。这说明幼儿思维的()。


正确答案:片面性

第10题:

拿两个盛相等水的同样的杯子,把其中一个杯子里的水倒入较大的杯子里,儿童认为虽然大杯子里的水液面低,但是与原来杯子的水还是相等的,这是( )

  • A、补偿关系认识
  • B、互反可逆性
  • C、可逆性
  • D、类别体系化
  • E、相互性

正确答案:A

更多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