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农村中小学生品德发展的特点。

题目
问答题
简述农村中小学生品德发展的特点。
参考答案和解析
正确答案: (1)学校德育的错位与学生道德观念的混乱。
(2)亲子关系的疏远与子女道德情感的变异。
(3)榜样形象的弱化与儿童道德行为的失范。
解析: 暂无解析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简述当代中小学生发展的时代特点。


答案:
解析:
(1)生理成熟期提前;
(2)学习目的多元化、实用化;
(3)价值观念多元化,具有较高的职业理想和务实的人生观;
(4)自我意识增强,具有一定的社会交往能力;
(5)心理问题和行为问题增多。

第2题:

农村中小学生品德发展有何特点?
农村中小学生品德发展既具有一般中小学生的普遍共性,又因成长环境的特殊性而表现出其独特的一面。
共性方面:和大多数初中生一样,在农村初中生身上同样存在知行脱节的现象,例如:他们认同责任感,但缺乏从我做起的责任意识;有较高的社会公德价值取向,却不能良好地遵守社会公德习惯;有较好的集体价值观,但在行动上重实惠、讲实利;认同诚信的价值理念,但却考试作弊、弄虚作假。这种知行脱节是初中生品德心理所共有的动荡性以及伦理道德不成熟性的具体表现。
独特性方面:农村学生也有着独特的品德心理特点,其对生活伦理的高度认同就是一个典型方面。农村传统的伦理观念将婚姻、家庭看得十分重要,在这种文化氛围中成长的青少年将自觉恪守对婚姻、家庭的责任。大多数农村学生认为离婚时一件很不道德的事情。同时,也由于生活环境的艰苦,广大农村学生甚至具备某些城市学生所不及的鲜明而优秀的道德品质。在道德情境应对策略上,农村学生的应对策略相比城市和私立学校的学生更为积极,他们会选择自主设法解决问题或是需求社会支持来面对新的道德应激。

第3题:

简述中学生品德发展的基本特点。


正确答案:

第4题:

简述中小学生人生观、世界观及价值观的形成和发展特点。


正确答案: (1)世界观、人生观及价值观的形成呈现了发展的不同步性。一般价值观和人生观会形成于世界观之前,世界观的发展则相对滞后。
(2)中小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及价值观的形成呈现阶段性发展的特点。小学阶段的儿童已经开始对人类、自然及社会现象产生兴趣和疑问,但尚未形成价值观;到初中阶段,价值观和人生观开始萌芽;到高中阶段(青年初期)初步确立。

第5题:

简述中小学生品德不良的客观原因。
(1)不良家庭环境的影响。
(2)不良社会环境的影响。
(3)学校工作中的某些弊端和缺失。

第6题:

简述小学生思想品德发展的特点。


答案:
解析:
(1)小学生逐步形成自觉地运用道德认知来评价和调节道德行为的能力。 (2)小学时期的道德言行从比较协调到逐步分化。
(3)自觉纪律的形成和发展在小学儿童品德发展中占有相当显著的地位。
(4)小学阶段的道德发展表现出过渡性的特点,儿童的道德发展存在“关键年龄”。

第7题:

简述农村中小学生品德发展的特点。
(1)学校德育的错位与学生道德观念的混乱。
(2)亲子关系的疏远与子女道德情感的变异。
(3)榜样形象的弱化与儿童道德行为的失范。

第8题:

简述中小学生发展的时代特点。


正确答案:

第9题:

简述农村中小学生道德认识教育存在的问题。
①缺乏理想教育。
②缺乏道德认识发展系统、明确的指导。
③缺乏道德认识发展的积极主动性。

第10题:

简述农村中小学生道德认识教育的对策。


正确答案: ①建立正确的道德观,注重道德认识教育的实效性。
②道德认识教育从低年级抓起。
③教师以身作则,改变观念。
④积极发挥学校的主渠道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