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要回答信息技术教学实施中应把握的几个重要问题?

题目
问答题
简要回答信息技术教学实施中应把握的几个重要问题?
参考答案和解析
正确答案: 一、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上机习惯,鼓励学生敢于动手、大胆操作。
二、以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实际应用能力为原则,合理安排教学内容。
三、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采用合适的教学方法。
四、以任务驱动为指导思想,在教学过程中将每一个阶段的学习任务明确化、通俗化、具体化。
五、注意针对不同情况的学生进行分层教学
六、要注重知识的迁移,并多激励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办法和途径,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
最后,要引导学生及时消化、吸收所学知识,并逐步转化为继续学习的能力
解析: 暂无解析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在信息技术学科教学中,针对学生的基础水平“多层次”的特点,请简要回答教师应如何制定教学策略。


答案:
解析:
学生起点水平参差不齐,在实践能力和兴趣方面已经出现较为明显的分化。教师要通过调查充分了解学生已有的学习水平和学习兴趣,设立分层次的学习目标和多样化的活动方式。一方面为水平高、发展快的学生留有自主学习和探索实践的空间;另一方面,对于基础差、发展慢的学生,可采用异质分组、学生互助等方法,变学生的个别差异为学习资源,帮助其逐步适应学习进度,减少挫败感,确保所有学生都得到适度的发展。尽量保证学生有机会选择适合自己水平和兴趣的内容,避免“基础差的学生跟不上,基础好的学生吃不饱”。

第2题:

请简要回答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时,如何做到“组间同质,组内异质,优势互补”


答案:
解析:
信息技术的学科性质具有明显的层次性,即不同年龄、不同水平的学生。其兴趣爱好、接受能力、学习需求也不同,该课程强调分层设计、分级教学。 (1)课前充分准备,重视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性。教学中应将学生差异看作一种教育资源,只有当这种差异被考虑时,教学才是有效的。因此课前应将学生进行不同的分类,按照学生学习能力、学习风格、生活经验以及信息技术原有水平分为A、B、C三个层次,为分层分组协作学习做准备。
(2)课中分层教学,分组协作。分层教学是重视学生差异、尊重学生个性的较好的教学方法,而信息技术课程兼有学科课程、综合课程和活动课程的特点,因此在分层的基础上分组协作是必不可少的。在教学中主要体现在:①课前准备阶段,按学生特点和本节课内容,给学生分层分组。②教学目标分层,在设计教学任务时.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在小组合作学习中达到不同的目标。
(3)课后采用综合评价的方式激励学生。要看到不同层次学生的进步,及时给予学生鼓励。关注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对学习过程进行形成性评价。要让学生参与评价,同时将自评、互评和教师评价结合起来。

第3题:

请简要回答主要的教学原则。


正确答案:

第4题:

任务驱动法是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常用的教学方法,请简要回答在实施任务驱动法时通常采用的几个教学环节。


答案:
解析:
任务驱动法的教学环节包括:创设情境→确定问题(任务)→自主学习、协作学习→效果评价。

第5题:

请简要回答信息技术的发展所经历的五次重大变革。


答案:
解析:
信息技术的发展所经历的五次重大变革: 第一次:语言的使用;
第二次:文字的创造;
第三次:印刷术的发明;
第四次:电报、电话、广播、电视的发明;
第五次:计算机和网路的普及及应用。

第6题:

范例教学法是信息技术学科课堂教学中最常用的方法之一.请简要回答教师在使用范例教学法进行教学时,所选择的范例应该具备哪些基本特点 (10分)


答案:
解析:
范例教学在课程内容上遵循了三个性.即“基本性”“基础性”和“范例性”。除此之外,范例应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且范例比较容易操作和理解。

第7题:

请简要回答高中信息技术学科的特点。


答案:
解析:
(1)教学内容的综合性。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内容既包括信息技术的基础知识、信息技术的基本操作等技能性知识,也包括应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对信息技术过程、方法与结果评价的方法,信息技术在学习和生活中的应用,以及相关权利义务、伦理道德、法律法规等。
(2)涉及内容的边缘性。
作为信息社会的文化基础课,信息技术课涉及多个学科的内容,如语文、数学、音乐、美术、生物、历史、地理、思想政治等,这就使得信息技术课或多或少地体现着与其他学科的融合。
(3)教学过程的合作性和自主性。
高中信息技术的教学十分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尤其是协作能力和自学能力。协作能力要求学生能够参与小组或整个班级的讨论,与他人共同迎接挑战、完成任务;自学能力则要求学生能够根据所学内容和已有学习手段,学习和探索新知识。

第8题:

简要回答发现教学的阶段及其原则。


正确答案:

(1)发现教学经过四个阶段:首先,创造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在这种情境中产生矛盾,提出要求解决和必须解决的问题;其次,促使学生利用教室所提供的某些材料,所提出的问题,提出解答的假设;再次,从理论上或实践上检验自己的假设;最后,根据实际获得的一些材料或结果,在仔细评价的基础上引出结论。

    (2)发现教学的四项原则:①教师要将学习情境和教材性质向学生解释清楚;②要配合学生的经验,适当组织教材;③要根据学生心理发展水平,适当安排教材难度与逻辑顺序;④确保材料的难度适中,以维持学生的内部学习动机。

第9题:

请简要回答初中阶段信息技术课程的基本目标。


答案:
解析:
(1)增强学生的信息意识,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变化及其对工作和社会的影响。 (2)初步了解计算机基本工作原理,学会使用与学习和实际生活直接相关的工具和软件。
(3)学会应用多媒体工具、相关设备和技术资源来支持其他课程的学习,能够与他人协作或独立解决与课程相关的问题,完成各种任务。
(4)在他人帮助下学会评价和识别电子信息来源的真实性、准确性和相关性。
(5)树立正确的知识产权意识,能够遵照法律和道德行为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

第10题:

请简要回答在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如何落实“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一教学目标。


答案:
解析:
在课堂上可以从多个方面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积极情感,指导学生掌握并运用情感学习策略。帮助学生学会调控和转化不良情感,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认真的学习态度、良好的学习习惯。
(2)在情境创设中渗透正面的情感和价值观。
(3)教师以身作则,用行动引导学生。
(4)加强课堂实践,注重学生的成功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