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述我国消费贷款产生的现实基础以及发展的现状和前景。

题目
问答题
论述我国消费贷款产生的现实基础以及发展的现状和前景。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个人消费贷款的基础是(  )。

A.消费者的信用
B.消费者的现实购买力
C.消费者的未来购买
D.消费者的收人
E.消费者的发展前景

答案:A,C
解析:
个人消费贷款是借助商业银行的信贷支持,以消费者的信用及未来的购实力为贷款基础,按照银行的经营管理规定,对个人发放的用于家庭或个人购买消费品或支付其他个人消费相关费用的贷款。

第2题:

论述我国消费贷款产生的现实基础以及发展的现状和前景。


正确答案: 消费贷款,是指银行向消费者个人发放的、用以购买耐用消费品或支付服务费用的一种贷款。
(1)我国消费贷款产生的现实基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持续发展,居民收入水平大幅度提高,消费结构和消费层次日趋多样化,客观上为消费贷款提供了现实基础。
①消费结构的升级。随着收入的提高,消费结构发生明显变化,生存性消费比重下降,享受性和发展性消费比重上升,消费层次明显提高,这在客观上产生了对消费贷款的需求。
②买方市场的形成。随着买方市场的形成,国家实行拉动内需的经济政策,发展消费贷款,促进消费,以推动经济增长,成为扩大内需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
③社会制度改革的深化。近年来,我国对住房制度、教育制度、医疗制度以及社会保障制度进行了市场化的改革。尤其是住房商品化后,个人成为住房消费的主体。这些住房制度的变革,都离不开金融的参与,需要银行为个人提供融资服务,从而既为消费贷款创造了条件,也为消费贷款的发展拓展了广阔的前景。
④中央银行信贷政策的调整。近年来,中央银行的信贷政策由以投资领域为主,逐渐转向投资和消费并重,指导商业银行的贷款投向向个人倾斜。目前,已经确立了比较完善的消费信贷政策体系,为消费贷款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政策条件。
⑤商业银行经营机制的转变。随着企业贷款的风险增加,发展消费贷款就成为商业银行优化资产结构,降低信贷风险,寻找新利润增长点的必然选择。
(2)消费贷款发展的现状和前景
我国消费贷款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一些商业银行率先在一些大中城市办理个人住房贷款业务,但是受经济发展水平、市场体制以及人们消费观念的限制,发展比较缓慢。1998年以来,随着经济体制改革步伐的加快,消费贷款进入了快速增长的新阶段。已经基本上形成了以个人住房贷款为主,其他消费贷款为辅,多品种、高增长的发展格局,增长速度已远远超过其他贷款业务的发展。
从我国银行发展消费贷款的效果来看,消费贷款的快速发展不仅对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而且可以改善信贷资产结构,提高信贷资产质量,是经济发展和金融发展的一个最佳结合点。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消费水平逐步提高以及国家刺激消费、扩大内需宏观经济政策力度的加大,消费贷款将继续保持高增长、多品种的增长态势。目前消费贷款在贷款总量中比例还不够高,但消费贷款的发展空间巨大,前景广阔。

第3题:

个人消费贷款的基础是( )。 A.消费者的信用 B.消费者的现实购买力 C.消费者的未来购买力 D.消费者的收入 E.消费者的发展前景


正确答案:AC
个人消费贷款是借助商业银行的信贷支持,以消费者的信用及未来的购买力为贷款基础,按照银行的经营管理规定,对个人发放的用于家庭或个人购买消费品或支付其他个人消费相关费用的贷款。

第4题:

谈谈我国特养业的发展现状、前景、及其应采取的措施


正确答案: 现状:
历史悠久。改革开放以来快速发展。养殖种类有少变多,技术日趋成熟,部分品种达到集约化生产阶段。存在问题:
1.品种评定标准不明确,
炒种严重。
2.研究不深入。
3.产品加工相对落后。
4.缺乏正确的宣传引导。
措施:
1.建立良种繁育体系,规范品种市场,提高品种质量。
2.增加科技投入,促进规模化生产。
3.加大产品开发力度,提高经济动物产品的市场占有力,推动经济动物生产向产业化发展。
前景:生活水平提高,消费结构多元化,经济动物养殖作为传统畜牧业的有利补充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第5题:

论述我国设施园艺的发展前景。


正确答案: 1.设施蔬菜栽培由城镇郊区向农作区发展,设施蔬菜栽培改革开放前多集中在大中城市近郊及老菜区,发展速度缓慢,随着改革开放,设施栽培已不是城镇郊区的“专利”,而是大踏步地向城镇远郊,特别90年代初以来进一步向广大农作区发展,目前在山东寿光、苍山,河北永年,辽宁海城、北宁,河南扶沟,安徽和县等广大农作区发展了一大批集中连片大规模产业化设施栽培生产基地,并建立了相应的大市场,成为蔬菜全国大流通的集散中心。
2.设施蔬菜栽培区向南扩展,设施蔬菜栽培过去多集中在东北、华北地及西北地区,后向黄河中下游的黄淮平原发展,成为新的主产区。近年来设施栽培在沿长江流域,长江中下游以及长江以南的广大地区,如安徽、浙江、江苏、湖北、江西等省发展迅猛,形成了新的发展热点。
3.节能曰光温室发展迅速,节能日光温室以其结构性能优越,建造容易,适合我国目前经济、技术水平,能实现高产高效的突出功能而受到广大农民的青睐,发展速度甚快,配套设备及技术日趋完善,对解决我国冬春季节鲜菜供给,丰富元旦、春节两大节日的鲜菜供给的巨大作用越来越被人们所认识。
4.设施结构趋于大型化,温室、大棚等大型园艺设施,在整个园艺设施中所占的比重增加,1981—1982年度中小拱棚占总设施面积的69%,薄膜温室及大棚占14%和 17%;而到1995—1996年度温室、大棚面积已分别上升到26%和27%,说明我国设施结构趋于大型化。自1979年开始,我国自国外引进80多座 (套)现代化温室设备及配套技术,对它的消化吸收为我国设施结构的改进创新又注入新的活力。
5.种植作物种类多元化,过去设施栽培的作物种类非常单调,90%以上是黄瓜、番茄、芹菜、油菜、甘蓝等,随着市场的开放,设施内作物的种植结构得到不断的调整,设施内种植的种类向名、特、优、新蔬菜,向多种类多品种方向迅速发展;向甜瓜、西瓜、草莓、食用菌以及桃、油桃、苹果、大樱桃、葡萄等高产值的园艺作物方向发展;向月季、菊、满天星、香石竹等切花,杜鹃、仙客来以及小仓兰、郁金香等钵花、球根花方向发展,设施栽培已突破蔬菜向多元化方向迈进。
6.无土栽培发展迅速,无土栽培具有节肥、节水、省力、省农药和高产、优质等特点,是设施农业工程技术的重要内容。当前,我国无土栽培中应用较多的是由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推出的成本低、管理简单、产品质量达到国家绿色食品标准的有机生态型无土栽培技术,以及浙江省农业科学院和南京农业大学研制的“浮板毛管水培”。两者合计约占全国无土栽培总面积的60%。近年来,我国无土栽培面积增长迅速,1990年仅为7hm2,1993年达50hm2,1996年达100hm2,1998年达200hm2,示范效果良好,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及生态环境效益比较显著。 
7.绿色食品芽苗菜生产开始普及,在设施内生产AA级绿色食品芽苗菜已在全国一些城镇开始普及,作业方法简单、成本低廉,可以生产豌豆芽苗、香椿芽、萝卜芽、蕹菜芽、荞麦芽、枸杞头、菊苣芽等10余种芽苗莱。生产过程中不施化肥,禁施农药,其产品能达到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所提出的AA级绿色食品的标准,扩大设施内栽培面积、开拓营销市场很有前景,它不仅有丰厚的经济效益,而且社会效益、生态效益也十分显著。
8.设施类型多样化,我国目前的园艺设施主要有塑料大棚、中小拱棚、加温温室、普通温室或节能型温室等设施;有遮阳网及避雨栽培,有不织布、防虫网覆盖夏季抗热栽培等多种栽培类型,可进行秋冬茬、冬春茬、早春茬、夏秋茬抗热栽培等;设施类型的多样化和栽培种类品种的多样化使某些蔬菜种类和品种可周年生产,周年均衡供给。不仅有效地丰富了菜蓝子,而且对发展家村经济、脱贫致富,保持社会稳定,促进国民经济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第6题:

论述我国当前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专业发展的现存问题以及现实途径。
(1)现存问题理论层面:当前,有关教师专业发展的理论思考和实践探索大多基于这样的理论假设,即个体专业发展就是将优秀和骨干教师带有经验性、典型性的“特征”传递给师范生或新任教师的过程。这种假设暗含着两个前提,即优秀教师的成功做法具有普适性,同时,属于教师专业领域内的职能素质信念与能力系统都是可以言传、外显的。而实际的情况是,一部分专业素质是缄默的、隐性的,属于个人化的。机制层面:由于受当前学术研究中部分人浮躁、投机与急功近利心态的影响,一些教育行政领导和教师教育者在教师的专业发展计划中表现出很强的“目标—动力”导向,过于强调发展计划对教师晋级、评优等方面的价值和影响,或依靠硬性指标、外部利益驱使教师参与各种专业进修和培训,忽视从专业本身引导教师内在的自觉意识。观念层面:部分教师对自身专业发展意识淡漠,对职业规范、周期及专业发展规律、价值等认识不清,影响了长远的专业发展。物质层面:由于我国可供利用的教育资源有限,加之有些地区教育经费投入不足,使得很多理论上可行的计划在实施时难以取得预期成效,在一定程度上导致教师专业发展行为流于形式。
(2)现实途径完善教师资格证书制度是基础环节;加强教师培训是客观要求;发展性教师评价是保障机制;教育行动研究是有效途径。

第7题:

论述中国旅游业的现状及发展前景。


正确答案: (一)现状:
1、在旅游事业的性质上,从政治接待活动转变为经济产业,旅游业成为由行、游、住、食、购、娱六个要素组成并关联到一、二、三产业发展的新兴综合性产业。
2、在接待对象上,从过去的半封闭式转为向世界全面开放。
3、在产业规模上,从少数几家旅行社、高档宾馆、餐馆,发展为由饭店业、旅行社、旅游交通、旅游商品、旅游娱乐、旅游教育、宣传出版等构成的综合性的产业。
4、在旅游经济的所有制构成上,从单一的全民所有制结构转向国有、集体、民营、个体、股份、中外合资的外商独资并存的多种所有制结构。
5、在旅游文化体系上,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及旅游活动质量的提高,旅游的文化内涵逐渐加深,旅游活动的文化信息量日渐扩大,旅游从业人员的数量不断增长,质量不断提高。
6、在管理体制上,从政企合一的指令性计划管理向政企分开的市场经济型管理转变。
7、在国际联系上,从过去的对外封闭走向全面开放。
8、中国旅游的国际地位日益提高。中国旅游业在改革开放中崛起,近30年的发展,已经树立起世界旅游大国的鲜明形象,成长为推动世界旅游发展的极富活力的重要力量。旅游业在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建设和国际交往中发挥着积极作用,旅游业己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战略性产业,成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和平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前景:中国将成为世界旅游强国。
1.入境旅游接待人数和创汇水平名列世界前茅;
2.国内旅游的人次、出游率和消费居世界前列;
3.出境旅游的规模与消费水平居世界前列;
4.旅游经济总量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接近世界平均水平;
5.培育一大批享誉世界的旅游名品、精品和绝品;
6.拥有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实力的骨干旅游企业集团;
7.造就一支庞大的高素质的旅游产业队伍;
8.建立旅游产业的现代科技教育支撑体系;
9.形成与国际接轨的旅游经营管理机制;
10.建立旅游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互相促进的可持续发展体系。

第8题:

论述我国城市产业结构的现状以及优化途径?


参考答案:

现状:
1)工业比重过高,内部结构失调。在片面强调工业化的思想指导下,城市工业单兵突进,导致比重过高,而且内部结构失调。其具体表现是“三多三少”;”三耗“工业多,节能工业少;传统工业多,新兴工业少,加工工业多,基础工业少。
2)第三产业滞后。产品经济体制的一大特点是:重生产、轻流通,重产品、轻劳务,由此导致第三产业严重滞后。
3)产业同构严重。经济建设与产业管理上的“条块分割”。必然使城市经济走上各自为战、自成体系,追求“大而全”,“小而全”的路子,于是地无分南北、城市论大小,产业结构严重趋同,优势突出的专业化部门少之又少。
优化:
1)选好支柱产业。所谓支柱产业,是指在城市经济发展中起主要推动作用、有决定性影响的产业部门。支柱产业应具备很强的产业关联度,能带动众多相关产业的发展;他应根据国内外市场需求来判断,有较大的收入弹性和发展余地;它还应是结合本地综合资源特色的、专业化水平较高的、比较优势最大的产业或产业群。
2)改善投资结构。要建立一种投资主体与投资效益直接约束的体制,改单一的国家投资主体结构为以企业为主体的、内外资并进的多元化投资主体结构;要鼓励技术密集型产业的投入,提高技术投入的经济效益,使城市经济增长逐步从外延扩张转变为内涵提升型。
3)依靠科技进步。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在新技术革命层出不穷的今天,谁掌握了最新技术,谁就拥有政治、军事与经济上的主动权。城市经济师国民经济的主体和精华所在,理应大力依靠科技进步,逐步改造老企业,引进先进技术装备和科学管理经验,使城市产业整体高度化。
4)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我国第三产业不仅普遍起步慢、水平低,而且内部结构不合理。在第三产业中,代表新兴产业的金融、保险、咨询、房地产、服务等技术比重太少,有待提高。第三产业加速发展,从根本上改善城市的产业结构,也使城市产业结构的优化得以实现。


第9题:

简述目前我国球童现状及发展前景。


正确答案: 据了解目前球童的收入结构主要有三个来源:基本工资、出场费和球童小费。这其中球童小费能够占到球童收入的60%-70%。以北京朝阳区的一家球场为例:一个球童基本工资包括岗位工资、效益工资和考勤三项,这三项的基本收入在1,000元左右;出场费平均30元(分为A、B、C三等分别为40元、30元、20元,球童获得出场费的30%),小费收入每次50-100元,按照一个月下场25次算,每个月的小费和出场费收入能达到1,500-2,250元。总的收入每个月在2,500-3,250元左右。在国外,如欧美很多球场已经不配备球童服务,所有服务都由打球客人自己完成,球童已正成为一种夕阳职业;但在中国,短时间之内球童还不会从高尔夫行业中退出。球童,作为高尔夫球场里服务环节中重要的一环,平均每个球场的需求量在150人左右。然而球场的过快发展导致球童数量的严重不足,再加上球童职业的特殊性使得大多数球童工作几年后,就转到其他岗位或其它行业中,这一现象就更加重了球场中球童职位的缺口。据统计,北京及其周边球场每年球童的缺口有两千人左右。

第10题:

论述我国个人贷款的产生原因和发展现状?


正确答案: 1、居民收入的大幅度提高带来消费贷款的需求
2、买方市场的形成
3、社会制度改革的深化
4、中央银行信贷政策的调整
5、商业银行信贷风险控制的要求与信贷结构的转变
6、非公有经济的活跃与发展
7、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