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落是()

题目
单选题
聚落是()
A

人们进行劳动生产和社会活动的场所

B

工厂和学校,因为在那里人们可以进行劳动生产和社会活动

C

人群集中的地方,如超市或集贸市场

D

从事不同职业人们的住宅,有大有小,有高有低,有分散有集中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中国长江黄河流域龙山时代最大规模的聚落是().


参考答案:山西陶寺

第2题:

何谓聚落考古?


参考答案:

所谓聚落形态考古也叫聚落考古或聚落形态研究,就是以聚落遗址为研究的基本单位,通过对聚落中各种建筑与设施、聚落的总体布局和聚落与聚落间关系的研究,来分析它们在时间和空间上的联系及其社会功能,探讨建造和使用它们的居民的社会组织结构及其演变,考察人类文化所处的自然生态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其内容一般认为主要包含三个方面,即单个聚落形态和内部结构的研究,聚落分布和聚落之间关系的研究,聚落形态历史演变的研究。


第3题:

上午10时,H地气温为12℃,甲聚落气温为17℃。到15时甲聚落的气温最接近

A.15℃ B.18℃

C.21℃ D.24℃


正确答案:C

第4题:

我国的一级行政单位是()

A:聚落
B:乡村
C:镇
D:城市

答案:C
解析:
镇在我国是一级行政单元,镇以上是城市,镇以下是乡村。

第5题:

下图表示我国某乡村聚落地理环境示意图。

据图中信息,关于该聚落与自然环境关系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该聚落建在丘陵北坡地带.多地形雨
B.聚落顺应地势特点修建.便于排水
C.位置临近河流,便于取、排水和出行
D.多植被覆盖,利于保持水土、调节气候

答案:A
解析:
自然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从房屋所处的位置看,处在夏季风的迎风坡,冬季风的背风坡,同时也在向阳坡,故聚落建在丘陵南坡地带.A选项错误。

第6题:

聚落考古的研究对象不包括()

A.聚落中的人际关系

B.聚落中单独的器物

C.聚落中的贸易关系

D.聚落中的战争


参考答案:B

第7题:

简述半坡聚落和河姆渡聚落的异同。


参考答案:

(1)相同点:半坡聚落和河姆渡聚落都是新石器时代文化的典型代表,二者都开始了农业生产和定居生活,普遍使用磨制石器和陶器。
(2)不同点:二者所处的地理环境不同,半坡聚落位于黄河流域,而河姆渡聚落位于长江流域;房屋结构不同,前者为半地穴式房屋,后者为干栏式房屋。半坡聚落主要种植粟,而河姆渡聚落主要种植水稻;陶器制作中反映的艺术风格不同,前者陶器的低色一般为红色,上面绘有图案,称为彩陶,后者陶器的颜色一般为黑色,称为黑陶。


第8题:

根据乡村景观人文化程度的不同,可以把乡村景观划分为乡村聚落景观和非聚落景观两种类型。()


参考答案:正确

第9题:

高中地理《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一、考题回顾
题目来源:1月5日 上午 甘肃省兰州市 面试考题
试讲题目:
1.题目: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2.内容:




3.基本要求:
(1)要有板书。
(2)试讲十分钟左右。
(3)说明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答辩题目:
1.简述地形对聚落的影响。
2.你在本节课的授课过程中,都用了哪些教学方法?
二、考题解析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引出新课
上节课,我们认识了河流能够塑造出河流侵蚀地貌、河流堆积地貌,那么,这些地貌对人类活动有何影响呢?我们一起走进今天的课堂进行学习。
(二)新课讲授
1.冲积平原的优势
【教师活动】
展示“图4.21聚落规模和河流地貌的关系”,并请学生结合教材回答问题:
河流冲积平原为聚落形成提供哪些有利条件?
【学生回答】
(1)供水:提供了充足的生产、生活用水。
(2)交通:河流作为交通运输通道,方便聚落对外联系和运输。
(3)土壤、地形:地势平坦、土壤肥沃、利于耕作。
2.对聚落的影响
【教师活动】
教师展示“图4.21聚落规模和河流地貌的关系”和“图4.22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请学生结合教材分小组讨论以下问题:
(1)我国南方的乡村和北方的乡村在规模和分布上有何不同?
(2)平原低地和山区河谷地带的聚落是如何分布?说明原因。
【学生回答】
(1)我国北方地区地势平坦,形成大规模的乡村;南方地区江南水乡河网密布,耕地破碎,乡村的规模相对较小。
(2)平原低地的聚落,为了预防洪水,人们一般要加高加固河堤,聚落一般沿河成线装分布;山区河谷地带的聚落一般分布在冲积平原向山坡过渡的地方,为了预防洪水。
【教师总结】
(1)影响聚落规模:我国北方平原地区地势平坦,聚落规模大;南方水乡河网密布,聚落规模较小。
(2)影响聚落分布:河流两岸,聚落分布较多,越往中下游地区,聚落越密集。聚落的选址不仅要充分利用自然条件,还要避开自然灾害的威胁,因此,在河流冲积平原上的聚落,首先要考虑洪水的威胁,因此,聚落一般分布在洪水淹不到的地方。
(三)巩固提高
【提出问题】
请同学们思考课本P81的活动探究题,思考:为什么在河流的上游,聚落选择分布在地势较低的A地,而在河流中下游,聚落选择分布在地势稍高的B地?
【学生回答】
聚落的分布首先是考虑地形平坦,因此上游只有河谷地带地势较为低平且取水也方便,两侧的山坡则较为陡峭不适合聚落的分布,因此上游选择在A地;中下游沿河地区往往有了大面积的平原分布,地势平坦的地方面积较大,可供聚落分布的面积也较大,但是中下游往往河水水量较多,洪水期来临时易出现水灾,因此聚落的选择应考虑B地。
(四)小结作业
小结:学生总结本节课的知识。
作业:请同学们课下查阅资料,利用今天所学知识分析一下崇明岛发展起来的自然条件有哪些?
【板书设计】
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1.冲积平原的优势
供水、交通、土壤、地形
2.对聚落的影响
(1)影响聚落规模
(2)影响聚落分布
【答辩题目解析】
1.简述地形对聚落的影响?
2.你在本节课的授课过程中,都用了哪些教学方法?


答案:
解析:
1.
在聚落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地形因素的作用尤为突出。不同的地形条件,对于聚落的类型、分布、规模和发展,都具有深刻的影响。
在我国北方地势平坦、相对开阔的平原地区,村落的规模一般较大,多呈团聚型、棋盘式的格局,聚落的人口往往比较多。但是在南方地形复杂的丘陵地区和山区,村落的规模一般都比较小,空间分布相对分散,聚落的人口也比较少。
2.
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为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我利用了小组讨论法和地图法进行教学。
小组讨论法,让学生分小组讨论河流地貌对聚落产生的影响,在学生讨论的时候,我会引导学生从规模和分布位置两个角度展开。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之间进行交流,小组之间进行交流,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能力,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探究意识。
地图法教学,地图是地理的第二语言,我在对知识点进行教学的时候,会给学生展示对应的地图,让学生带着问题去看图,锻炼学生从图中查找信息,提取信息的能力。

第10题:

语说:“名取有根”,聚落名称带“水”多与河流有关,广东有不少乡村聚落名称带“水”。农业社会时期,决定这些乡村聚落发展规模的主导条件是()

  • A、冲积平原面积
  • B、河流水量
  • C、土壤肥力
  • D、河流运输能力

正确答案: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