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题: 以“素质教育之我见”写一篇800字的议论文。

题目
问答题
写作题: 以“素质教育之我见”写一篇800字的议论文。
参考答案和解析
正确答案: 素质教育之我见
素质教育是一种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素质的教育,注重人的个性发展,注重人的潜能的开发,与单纯的只看分数的应试教育相对应,与高考录 取的精英教育相对应。不单看学生考试分数,还要看学生的德、智、体、美、劳等各方面的素养。推进素质教育的关键是教育评价机制的改革,高考录取制度的改 革。
目前。社会对教育评价的依据是高考考生人数的上线率,上线率高则说明教育质量高,反之则会对教育形成巨大的压力。教育主管部门也多以学生考试 成绩评价学校质量高低,学校也以分数论教师,教师在有意或无意的重点关注学生分数,对学生也是以分数论聪明,不管学生的其他方面是否突出,也不管“好学 生”的其他方面是否有问题。
素质教育倡导人人有受教育的权利,强调在教育中每个人都得到发展,而不是只注重一部分人,更不是只注重少数人的发展。 每一位学生都能得到发展,是每一位学生的基本权利。我们应该尊重这种权利,保护这种权利,创造条件实现这种权利。因此,素质教育不同于应试教育,因为应试 教育搞选拔性、淘汰性,只能照顾到一部分人,甚至是很少一部分人的发展。
素质教育倡导的是在教育中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全面的发展。个体本身 蕴含了多方面发展的潜能,全面发展是人发展自身的要求;社会生活的丰富多样性也要求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发展的程度越高,对人的全面发展的要求也就越高。素 质教育的理论依据是全面发展教育。素质教育是对全面发展教育的具体落实和深化。实施素质教育必须坚持“五育”并举,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
素质教育是全面发展的教育,是从教育对所有学生的共同要求的角度来看的。但每一个学生都有其个别性,如有不同的认知特征、不同的欲望需求、不同的兴趣爱好、不同的创造潜能,这些不同点铸造了一个个千差万别的、个性独特的学生。因此,教育还要尊重并充分发展学生的个性。
创新能力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前列。作为国力竞争基础工程的教育,必须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一代人才,这是素质教育的时代特征。
素质教育的最终目的是提高所有学生的各方面素质,是全面发展教育的具体落实,它与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是一致的。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是时代发展的迫切需要。
解析: 暂无解析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请以“素质教育之我见”为题,写一篇论述文。要求观点明确,论述具体,条理清楚,语言流畅。不少于1000字。


正确答案:
      【范文】 
  素质教育之我见素质教育是影响学生发展的关键与灵魂。 
  首先,素质教育,不仅仅是一种教化,更是一种感悟。德育,是教育再生意义的基础。正如素质教育的实施策略中所言,学生的发展质量是教育质量的核心。我非常同意这一观点。扬雄曾经说过:“中国教育的最大特点是,不论以后造的是上海金茂大厦的88层大楼,还是平房,我们所打的都是金茂大厦的地基,虽然这种基础可能会浪费。我认为,平房和金茂大厦共有的部分是什么,这才是基础教育最应该关注的。”这虽然是一个比喻,但确实是很能说明问题的。 
  我曾读过这样一则教育案例:2006年9月2日下午,某小学6年级2班的学生,13岁的李宏有要与同学出去玩,谁知孩子从那就再也没有回来。9月9日上午,李父报案。班主任在班上问李宏有下落时,一个孩子说出令人震惊的话:“听朱某说,李宏有已经淹死了。”班主任找来一直没有异样的学生,3个男孩终于说出隐藏在心中4天的秘密,结果令人震惊。李某溺水而亡,害怕挨打,3个小脑袋瓜不约而同想到要“保密”。于是在河岸边,他们之间定下了永不泄密的“盟约”。在隐藏李宏有的衣物、自行车后。杨某、朱某、张某神情自若的回了家。父母没有从孩子们稚气的脸上看出任何异常。更令我心寒的是,张某、杨某、朱某这3个孩子年龄分别是12岁、12岁、13岁,他们是李宏有从小一起长大的小伙伴。爱心教育是我们现如今教育中最重要的人格素质教育。一个学习再好的学生,即使最后成为博士,却没有做人基本的道德责任心。这样的人当科学家我们敢要吗?像这样为国家,为人民谋福利的“科学家”值得信赖吗?因此,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学校是培养发展中人的重要场所,而素质教育更是培育人人格发展的灵魂之基。所以,要更加予以重视。 
  其次,素质教育,应该是一种引导,而不是体罚。有这样一则案例:某校一名老师,因同学经常不完成作业,而用“手板”进行严厉处罚,并要求学生每人带一根木板,在木板上写上自己的名字,以备体罚之用。50多名同学见到他都非常害怕,家长为此也十分愤怒。但学校声称,是因为这个班不好教,所以要求每人带一教鞭,供老师使用。学校作为培养人发展的重要场所,声称学生不好管,就允许拿教鞭打,这规定,从何而来?是义务教育的“法规”吗?这真是令人难以理解。爱,是一种情感,是不可以被强迫和勉强的,作为教师你可以不爱你的孩子们,但尊重他们,是教育底线。 
  再次,素质教育不是选择适合调教的学生,而是为不同的学生服务。面对谬皮捣蛋的孩子,有的老师说,打是亲骂是爱,我爱学生才会打骂他们。是的,现在很多老师因为“恨铁不成钢”打学生,把自己变成了“罚判官”。老师将“师爱”,引进弯路,真诚的爱心多了许多专制的色彩。但是有了爱不等于有了教育,有了教育不一定说就拥有了教育智慧。你说你爱学生,但你敢说你有孩子的亲生父母更爱他们的孩子吗?家长爱他们的孩子,他们接受过教育,但不等于他们就拥有教育智慧!正是因为父母们懂得这一点,所以将他们的信任与真诚寄予学校和老师。而教师有时却将这种爱引入歧途。 
  正是因如此,往往会引起学生反叛的心理,这灵魂的工程师因而就失却本有的效应。 
  新的教师观要求教师是知识的传播者,智慧的启迪者,个性的塑造者,人生的引路人,潜能的开发者,是学生的合作者、帮助者和服务者。作为一名教师,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我们应学会总结,学会反思,掌握教育智慧。在面对爱捣蛋孩子时,应有“反弹瑟琶别有情”的思想,如批评的话,赞扬地说;严肃的话,风趣地说;直白的话,委婉地说。那么这诚挚的教育之美,就可以感化心灵,成为动力,成为学生良好的催化剂。人非草木,皆有真情,如果一味地在自己的头上加一顶专制的帽子,那么心灵的呼唤就永远得不到另一颗心灵的回应,这种爱之间永远有一条无法逾越的鸿沟!
  用教育智慧去拯救,唤醒一只迷途的“小兔”吧,让爱在心灵间生长,萌芽,长成一颗长满绿荫的“参天大树”。

第2题:

以“一元基金何处去”为题,写一篇议论文。(400字)


正确答案:
一元基金何处去

郑州市两位出租汽车司机发起成立“爱心的士一元捐”基金,对困难司机及其家庭进行救助,对于缓解特殊群体的困难,减轻政府负担,促进社会稳定,具有积极意义。由于有关部门职能定位不准确,过多地介入基金管理,处处插手,重重设限,基金管理委员会代表性不足,12名成员中只有司机3人,给基金的成长带来了困扰,也在政府与司机之间造成了矛盾。

“一元基金”亟需“突围”,民间互助性基金的发展必须“松绑”。“一元基金”管理委员会应坚持以司机代表为主,兼有行业管理、捐助企业等相关方面的代表,以保证委员会的代表性,充分反映司机的意愿要求,使基金切实用于司机救助。行业管理部门和红十字会不应过多干涉基金运作,由司机共同推举代表自主管理,自主决定资金募集和使用。同时,有关部门要加强监督和引导,督促基金管委会建章立制,规范运作,保护捐赠人的利益。根据转变政府职能的要求,政府应当从“一元基金”事件上吸取教训,为公益性民间组织的发展营造宽松空间,把不应由政府承担的社会公益职能交给民间组织,使民间组织在社会公益服务中发挥必要和有益的作用。

第3题:

请以“踮起脚尖”为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或记叙文。


正确答案:

【范文】

   踮起脚尖

   踮起脚尖,就更靠近阳光。

   一题记

   踮起脚尖,听晨风抚过松林,飒飒作响,那是林海的呼吸;踮起脚尖,感受初阳掠过草地,拾起珠玑,那是天外的暖意;踮起脚尖,看蝶翅轻拍花朵,曼舞飞扬,那是生命的活力。踮起脚尖的人生异样精彩!

   踮起脚尖,感受大自然的美丽。

   看:美丽的大自然,柳絮摇曳,燕子北归,艳阳高照,蝉呜虫唱,麦浪吐金,丹桂飘香,雪花纷飞,寒梅傲雪。在这独具韵味的世界中,不要把自己关在屋子里,打开窗子,看看屋外,推开门,来到田野,踮起脚尖,伸开双手,闭上眼睛,倾听风声,触摸空气,一切都是那么的清新自然,让人

神清气爽。踮起脚尖,谱写人间的真爱。

   瞧:那小女孩子,踮起脚尖,手里拿着十元钱,正往募捐箱里塞,脸上的表情是多么的神圣;那瘦弱的男孩,把脚踮得老高,“妈妈我比你还高,我能提这个!”把袋子死死地提在手里;高高瘦瘦的男生背后,母亲不停地踮起脚尖,为儿子翻正衣领!

   踮起脚尖,成就完美的人生。

   听:“如果说我看得比别人更远些,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牛顿踮起“研究”脚尖,向开普勒学习,发明万有引力定律;“对渗透着血汗的成果从不视为已有,一有突破便立即告知同行,让大家共享成果。他一次次用个人成就垫高了全国同行的起跳点,迅速造成千军万马高起点上协同攻关的局面。”袁隆平踮起“道德”脚尖,舍一己之名利,促全局之伟业,让水稻比高粱还高,稻穗比扫帚还长,稻谷像花生米那样大,使杂交水稻产量再上新台阶。

   踮起脚尖,就更靠近阳光。

   许下第一千零一个愿望,有一天幸福会听我们的话。现在的我们,“雄姿英发,羽扇纶巾”,我们就是青春,青春就是我们的筹码。在青春的竞技场上,我们踮起脚尖努力耕耘,尽情挥洒汗水,期待能够丰收,即使我们手里捧着干瘪的稻子,我们也不在乎,“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

   然而踮起脚尖就可以了吗?答案是否定的。对于一个追求者来说,仅仅是“踮起脚尖”还是远远不够的,因为即使我们踮起脚尖也还有我们够不着的果实,即使我们踮起脚尖也还有我们看不到的风景。早在两千多年前,先哲荀子在他著名的《劝学》篇中就深有体会地说“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由此看来,踮起脚尖虽然能让我们看得远,但终不如站在高处看得更远,“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的孔子也正是由于站得“高”才看得远,那深邃的思想光芒才能够远照千秋万代。因此,要想看得远,必须站得高,有时恐怕不仅仅是一次踮起脚尖就可以了的,需要不辞劳苦,甚至不妨尝试辛苦登高,或许更为有用。

   美好的景色要求我们踮起脚尖。

   人间的真爱驱使我们踮起脚尖。

   完美的人生离不开我们踮起脚尖。

第4题:

以“素质教育之我见”写一篇800字的议论文。


答案:
解析:
素质教育之我见
素质教育是一种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素质的教育,注重人的个性发展,注重人的潜能的开发,与单纯的只看分数的应试教育相对应,与高考录取的精英教育相对应。不单看学生考试分数,还要看学生的德、智、体、美、劳等各方面的素养。推进素质教育的关键是教育评价机制的改革,高考录取制度的改革。
目前。社会对教育评价的依据是高考考生人数的上线率,上线率高则说明教育质量高,反之则会对教育形成巨大的压力。教育主管部门也多以学生考试成绩评价学校质量高低,学校也以分数论教师,教师在有意或无意的重点关注学生分数,对学生也是以分数论聪明,不管学生的其他方面是否突出,也不管“好学生”的其他方面是否有问题。
素质教育倡导人人有受教育的权利,强调在教育中每个人都得到发展,而不是只注重一部分人,更不是只注重少数人的发展。每一位学生都能得到发展,是每一位学生的基本权利。我们应该尊重这种权利,保护这种权利,创造条件实现这种权利。因此,素质教育不同于应试教育,因为应试教育搞选拔性、淘汰性,只能照顾到一部分人,甚至是很少一部分人的发展。
素质教育倡导的是在教育中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全面的发展。个体本身蕴含了多方面发展的潜能,全面发展是人发展自身的要求;社会生活的丰富多样性也要求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发展的程度越高,对人的全面发展的要求也就越高。素质教育的理论依据是全面发展教育。素质教育是对全面发展教育的具体落实和深化。实施素质教育必须坚持“五育”并举,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
素质教育是全面发展的教育,是从教育对所有学生的共同要求的角度来看的。但每一个学生都有其个别性,如有不同的认知特征、不同的欲望需求、不同的兴趣爱好、不同的创造潜能,这些不同点铸造了一个个千差万别的、个性独特的学生。因此,教育还要尊重并充分发展学生的个性。
创新能力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前列。作为国力竞争基础工程的教育,必须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一代人才,这是素质教育的时代特征。
素质教育的最终目的是提高所有学生的各方面素质,是全面发展教育的具体落实,它与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是一致的。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是时代发展的迫切需要。

第5题:

请以“早”为题目,写一篇不少于1000字的议论文或记叙文。


答案:
解析:

张爱玲说,出名要趁早。蒋方舟接了一句,早熟的苹果好卖。
我却说:出名未必要趁早。
的确,早起的鸟儿才有虫吃,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是伟大的。很多事也似乎都是早比晚好,就连杨玉环初长成时,都会害怕养在深闺人不识。鲁迅也曾在课桌上刻了“早”字勉励自己学习。不少人都深知一寸光阴一寸金。因此,都想尽快把光阴兑换成金子。
张爱玲说的那句“出名要趁早”的话已成了不少人的座右铭。所以,很多人不顾一切博地位,博名气。芙蓉姐姐刚消停,凤姐又来了。只要能出名,不管有多雷人,多吓人,她们也敢到处作秀。出名后,利益接踵而至。各种采访,各种节目,各路出版商向她们发出了邀请,让她们从普通人变成了受到大众瞩目的名人,从此不再只是一个人名。在这样的风潮下,许多孩子在父母的安排下参加各种活动和演出,失去了快乐的童年。小小年纪表现出来的成熟与干练,让我都望尘莫及。一些本来很清纯的校园学生也开始走所谓的性感路线,只有稚气的脸会让人想到她们还是学生。刘谦红了,学魔术的人多了;小沈阳火了,电视上模仿他的人络绎不绝。为了出名,很多人都丢失了自己。
张爱玲当然可以完全自豪地说“出名要趁早”,因为她准备好了。哪怕她不要主动出名,名也会招之即来。而当下很多人并没有准备好。就算是说苹果早熟好卖的蒋妹妹也有些名不副实。她年少时写的《邪童正史》的确让人眼前一亮,让人惊讶那书出自一个孩子之手。可长大后的她,常常在电视上露脸,参加各种节目,名气越来越大,却鲜有让人眼前一亮的作品了。看了她的博客后,会让人想起方仲永。因为长大后的她似乎已经泯然众人了。很多时候,出名太早未必是好事。多少小童星后来没了踪影,多少小神童后来还不如平常人!拔苗助长的结果是苗死了。
而很多出了名的人反而看得很淡然,如写过很多书和剧本的李碧华一向低调,拒绝领奖,拒绝接受采访。早早出名的韩寒在博客主页上写着,拒绝参加笔会,拒绝参加颁奖典礼,拒绝参加演出,不签售……他们都是有智慧的人,至少知道在出名后,要把握的是什么。一个人若把出名看得过重,往往会丢掉自己曾拥有的。很难想象一个到处作报告、颁奖的作家能写出什么好的作品!很难想象一个到处窜场、哗众取宠的演员能演出什么有深度的角色。把名利看透了,反而能真心做自己想做的事。李安说成功的三要素是思想、能力和机会。通常有了前两样,机会就来了。而不是毫无根基,就一天到晚做着白日梦想出名。即使出名了,那也只是成为一个知名的小丑。
没有足够的才华和良好的心态,还是不要太早出名得好,省得遭人耻笑;有了足够的准备时,也不要太追求成名,因为很可能会为名利所累,落得江郎才尽的下场。
出名未必要趁早。

第6题:

参考给定资料以“在孩子心中播下循环和节约” 为题,围绕环保循环使用写一篇议论文,字数在800-1000。


正确答案:
该题是典型的写作论证题。由于申论最后一篇大作文的写作是按档给分,一篇优秀的申论文章应满足下列条件:观点鲜明,条理清晰,逻辑结构完整,论述翔实,表达优美。为在短时间内写出符合上述条件的文章,考生要合理借鉴文中相关材料,并且不能偏离循环和节约这个主题。该题有一个小陷阱,即考生需要围绕如何“在孩子心中”播下循环和节约的理念展开,也就要求各位考生的对策要针对孩子的特点进行提炼。

第7题:

以“信任”为话题,自拟题目,写一篇议论文,800字以上。


答案:
解析:

第8题:

以“我错了吗”为题目,写一篇记叙文或议论文,字数不少于600字,不得抄袭。


正确答案:

第9题:

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当人的基本需要得到满足之后,就会产生被尊重的需要,被爱的需要。
请以《爱的教育》为题,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用规范的现代汉语写作。自定立意,不少于1000字。


答案:
解析:
爱的教育 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曾说过:“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这是对教师教学生涯的最好写照.而这颗“心”便是满存师爱之心。师爱是“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一切”的博大无私的爱,它包含了崇高的使命感和极强的责任感。
爱的教育是尽职尽责的教育。爱与责任相得益彰,没有责任就当不好教师。人民教师使命崇高.责任重大。无论是艳丽的玫瑰还是香冷的寒梅,亦或是那名不见经传的卑微的小草,都需要教师以相同的爱心去精心呵护、浇灌、栽培。因为责任,教师每天迎着清晨的薄雾出门,送走天边最后一抹夕阳的余晖;因为责任,三尺讲台就成了教师书写不平凡人生的舞台;因为责任,教师挥一支粉笔度过春夏秋冬。播撒希望的种子,开启孩子的心智,书写人生的真理.这就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这就是爱与责任并行的教育事业。
爱的教育是纯洁无私的教育。教师,是一个用爱书写的称谓。教育是一种无私的爱,一种高尚纯洁的爱。是教师和学生心灵间的一条通道,是用以点燃照亮学生心灵的火焰。“爱自己的孩子是人.爱别人的孩子是神。”而教师就是那“爱别人孩子”的神。一个没有爱心的教师.难以胜任教师的工作。同时,教师的爱又不完全等同于父母的爱:我们不是把孩子抱在怀里.而是把学生装在心里,对他们倾注着全部的心血,关注着他们的身心健康;生病时嘘寒问暖,困惑时解疑答惑,颓丧时鼓舞激励,迷茫时指点方向……
爱的教育是塑造灵魂的教育。教师被称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平凡而又伟大。教师不仅要爱工作爱学生,更要教会学生如何去爱,即我们要用自己的爱心去唤醒学生,教会学生去爱父母,爱老师,爱同学;我们还要用我们的言行感召学生,影响学生去爱学习,爱劳动,爱助人。只有我们不再把传道授业解惑当成我们最终的目标,而是把塑造学生作为事业去不懈追求.我们的价值才能真正得以实现。
爱,就像空气,随时随地都在我们的身边。爱的教育,能够给学生坚定的信念,让学生更加坚强地走在人生这条漫长的道路上。

第10题:

请以“教育从心开始”为题,写一篇议论文。要求:观点明确,分析具体,条理清晰,语言流畅,不少于800字。


答案:
解析:
教育从心开始
  “教育从心开始”早就被人们提出来了,但一般的人都会认为这是指对学生的关爱,而我认为它更深、更广的含义应该指教育的机智。被人们誉为“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的教师,不正好体现了这个特点吗?
  教育从心开始,就是要给学生师爱。教育如果没有爱无疑于茫茫沙漠没有水源。但这“爱”,是需要讲究方式方法的。方式恰当的爱能让学生感受到雪中送炭的温暖与幸福,这种爱如同涓涓细流能让学生干涸的心田得到滋养;反之会让学生感受到火上浇油的烦躁与愤恨.。要做一名深受学生喜爱的优秀教师,一定要了解学生,真正做到因材施“爱”。
  教育从心开始,就是要在教学中讲究技巧。我的音乐老师×××的成功教学案例就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里。我班新选的音乐委员因为胆量小放不开,高音部分总是上不去,老师就对她说:“你的声音很好听,这首歌更好听,我想跟着你学,请把我也当作你的同学,放开了唱,一定能唱好的。”在老师的鼓励下,她圆满地完成了教学任务。那以后,自信点燃了她学习的激情,笑容随时绽放在她的脸上。就是这句微不足道的鼓励却让这个学生得到了学习的快乐。所以我想起人们常说的:老师的一句话可以成就学生辉的人生,也可以摧毁学生理想的城堡。
  教育从心开始,就是要注意处理偶发事件的策略。遭遇偶发事件一定要冷静,要处理得灵活。有的年轻教师发现学生在课堂上看课外书,硬逼着学生交出所看的书籍,可有的学生就是不愿交,于是和学生抢、厮打,最终不了了之。用一个眼神、一句话去提示他,让他自己把书收到课桌下,下课后再找他谈,难道这不是良策吗?课堂上还有更多的偶发事件,比如教室突然飞进“不速之客”,并且已经虏获了学生的心,不妨就此开一个“如何保护动物”的主题班会;再比如罕见的白雪让学生目不转睛的时候,何不让他们一次看个够?当今这个社会只要你能取得教师资格证,能被学校聘用,你就可以成为一名教师,就这一点来说当老师
  很容易,但要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真的很难,学生是活生生的发展的个体,教学中有很多问题是我们无法预料的,所以,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地去探索、改进、完善我们的教育方法。既然选择了做人梯,那么我们就应该捧着一颗爱心,带着一双慧眼,用机智去经营教育。

更多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