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传播“议程设置功能”理论的特点是什么?

题目
问答题
大众传播“议程设置功能”理论的特点是什么?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简述大众传播的议程设置功能。
(1)议程设置的第一层,是假说的中心思想。媒介议程、公众议程与政治议程的关系:三者在不同情况下,都可以相互设置议程,传统的议程设置理论仅仅考察了媒介议程对公众议程的设置功能。媒介议程由三个因素决定:大众媒介的把关人、具有影响性的媒体以及特定的新闻事件。议程设置第一层成功地证明了媒介可以影响我们想什么。
(2)媒介影响我们怎么想,这是议程设置的第二层,由麦库姆斯在1995年提出。甘耐姆把媒体的框架分为四个维度:新闻涉及的话题;外在表现;认知上的属性;感情属性。

第2题:

大众传播的议程设置理论最初是由谁验证的?这个理论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正确答案: (1)起源和发展:李普曼、科恩等早期思想家对媒介议程设置功能的阐述:伯纳德•科恩认为“在多数时间,报界在告诉人们该怎样想时可能并不成功;但它在告诉读者该想什么时,却惊人地成功。”李普曼在他的《舆论学》中,最早提出了“头脑图像和身外世界”的观点,区分了媒介现实、客观现实和主观现实,并阐述了它们之间的关系。麦库姆斯和肖先后进行了查普尔希尔研究和夏洛特研究,并于1972年最早提出议程设置理论。
(2)该理论认为,大众传媒往往不能决定人们对某一事件或意见的具体看法,但可以通过供给信息和安排相关议题来有效地左右人们关注某些事实和议论的顺序。大众传媒对事物和意见的强调程度与受众的重视程度成正比。受众会因媒介提供议程而改变对某事物重要性的认识,对媒介认为重要的事件首先采取行动。媒介议程与公众对问题重要性的认识不是简单的吻合,而是与其接触传媒的多少有关,经常接触大众传媒的人的个人议程与大众媒介的议程具有更多的一致性。媒介不仅为受众提供议程,还为受众对复杂的议题作出解释和说明。
(3)现实意义:能够帮助人们积极承担“环境的守望者”的角色;对引导正确的舆论,提高社会成员的整体素质有积极作用;有利于抵御不良信息,保护民族文化;促进社会的向心力和凝聚力的形成;对实际的新闻传播工作有积极意义。

第3题:

议程设置是大众传播媒介影响社会的重要方式,也是大众传播的重要社会功能和效果之一。()

此题为判断题(对,错)。


正确答案:正确

第4题:

议程设置理论的特点?


正确答案: 特点:
⑴传播效果分为认知、态度和行动三个层面。“议程设置功能”假说的着眼点是这个过程的最初阶段,即认知层面上的效果。
⑵“议程设置功能”假说所考察的,是作为整体的大众传播具有较长时间跨度的一系列报道所产生的中期的、综合的、宏观的社会效果。
⑶“议程设置功能”理论暗示了一种媒介观,即传播媒介是从事“环境再构成作业”的机构。即传播媒介对外部世界的报道不是“镜子”式的反映,而是一种有目的的取舍选择活动。

第5题:

大众传播“议程设置功能”理论的特点是什么?


正确答案:第一,传播效果分为认知、态度和行动三个层次,这些同时也是一个完整意义上的效果形成过程的不同阶段,“议程设置功能“假说的着眼点是这个过程的最初阶段,即认知层面上的效果。
第二,“议程设置功能“理论所考察的,不是某家媒介的某次报道活动产生的短期效果,而是作为整体的大众传播具有较长时间跨度的一系列报道活动所产生的中长期的、综合的、宏观的社会效果。
第三,“议程设置功能”理论暗示了这样一种媒介观,即传播媒介是从事“环境再构成作业”的机构。也就是说,传播媒介对外部世界的报道不是“镜子”式的反映,而是一种有目的的取舍选择活动。

第6题:

请画出并解释麦奎尔和S.温达尔关于“议程设置功能”假说的示意图,并结合此图说明什么是大众传播的议程设置功能和其作用机制。

图中左侧的X1,2,3……代表现实生活中的各种“议题”,中间的粗黑线段表示传播媒介对这些“议题”的强调程度,右边大小不一的X代表公众对这些“议题”及其重要性的谁知。通过该图,我们可以观察到传媒的“议程设置”与受众的“议程认知”之间高度的相关关系。这说明大众传播具有一种为公众设置“议事日程”的功能,传媒的新闻报道和信息传达活动以赋予各种“议题”不同程度显著性的方式,影响着人们对周围世界的“大事”及其重要性的判断。
大众传播主要通过三种机制来设置议程。
第一是知觉模式,即大众传媒报道或不报道某个“议题”,会影响公众对该“议题”的感知;
第二是显著性模式,即媒介对少数“议题”的突出强调,会引起公众对这些议题的突出重视;
第三是优先顺序模式,即传媒对一系列“议题”按照一定的优先顺序所给予的不同程度的报道,会影响公众对这些“议题”的重要性顺序所做的判断。

第7题:

议程融合理论和培养分析理论对大众传播功能的评价有何不同?


正确答案: 议程融合理论认为:在现代社会中,个人必须通过加入某个社会群体来降低人之不协调,获得安全感和确定性。它从媒体使用的角度研究议程设置,受众的需求是该理论关注的重点。培养分子是通过测量同一群体中重度观众与轻度观众对现实感知的差异,以及来自不同群体的重度观众对现实感知的相似性,解释出电视叙事对观众环境认知的影响。
两种理论相比:议程融合理论更看重媒体在社会整合方面的潜力及其对民主制度的促进;而培养分析理论则认为这种主流化过程其实是一个社会控制过程。培养分析理论的目的是要揭示大众传播为占统治地位的阶级和意识形态服务的本质,包含着对资本主义大众传播现状的批判态度和改革意向。二者的分歧在于不同研究范式背后的政治观不同,议程设置持多元主义的政治立场,而培养分析则带有批判的视角。

第8题:

强调大众传播与环境认知关系的传播效果理论是( )

A.“议程设置功能”理论
B.“培养”理论
C.“意见领袖”论
D.“沉默的螺旋”理论

答案:A
解析:

第9题:

简述“议程设置功能”理论的特点(与历来的效果研究相比)。


正确答案: (1)传播效果分为认知、态度和行动三个层面,议程设置功能假说的着眼点是这个过程的最初阶段,即认知层面的阶段(“想什么”)。
(2)“议程设置功能”所考察的,不是短期效果,而是作为整体的大众传播具有较长时间跨度的一系列报道活动所产生的中长期的、综合的、宏观的社会效果。
不是短期的、微观或即使的影响。
(3)“议程设置功能”理论暗示了传播媒介是从事“环境再构成作业”的机构。
有目的的取舍选择活动,营建“拟态环境”(李普曼)。

第10题:

简述“议程设置功能”理论的特点。


正确答案: 议程设置功能具有以下特点:
(1)传播效果被分为认知、态度和行动三个层面。
(2)“议程设置功能”假说所考察的,不是某家媒介的某次报道活动产生的短期效果,而是作为整体的大众传播具有较长时间跨度大一系列报道活动所产生的中长期的、综合的、宏观的社会效果。
(3)“议程设置功能”理论暗示了这样一种媒介观,即传播媒介是从事“环境在构成作用”的机构。

更多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