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辞达而已矣。”和“言之无文,行而不远。”的作者是()。

题目
单选题
“辞达而已矣。”和“言之无文,行而不远。”的作者是()。
A

老子

B

孟子

C

庄子

D

孔子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孔子)又曰:“辞达而已矣。”夫言止于达意,即疑若不文,是大不然。求物之妙,如系风捕影,能使是物了然于心者,盖千万人而不一遇也,而况能使了然于口与手者乎?是之谓辞达。辞至于能达,则文不可胜用矣。(苏轼《答谢民师推官书》)这段文字说明了苏轼哪些文学理论批评观点?
此则是进一步阐述孔子的“辞达”说。因孔子说“辞达而已矣”,后世遂有一般胶柱鼓瑟(比喻固执拘泥,不能变通。)的理论家就认为孔子反对用“文采”。而苏轼则认为要做到孔子的“辞达”,必须要用“文采”,非用“文采”必不能真正做到“辞达”。这无疑不仅阐述了苏轼认为的孔子“辞达”说的本义,而且确实是对“辞达”说理论内涵的新的规范和发展。

第2题:

“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

  • A、“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 B、“可以兴、观、群、怨”
  • C、“思无邪”
  • D、“辞达而已矣”

正确答案:C

第3题:

言之无文,行而不远。是中国古代教育家孔子提出的。()

此题为判断题(对,错)。


参考答案:正确

第4题:

孔子曾说:“辞,达而已矣。”司马光解释道:“明其足以通意,斯止矣,无事于华藻宏辩也。”这体现了秘书口才的哪一原则?()

  • A、简洁性
  • B、得体性
  • C、平实性
  • D、委婉性

正确答案:C

第5题:

“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出自于()。

  • A、《论语》
  • B、《左传》
  • C、《文赋》
  • D、《文心雕龙》

正确答案:B

第6题:

(孔子)又曰:“辞达而已矣。”夫言止于达意,即疑若不文,是大不然。求物之妙,如系风捕影,能使是物了然于心者,盖千万人而不一遇也,而况能使了然于口与手者乎?是之谓辞达。辞至于能达,则文不可胜用矣。(苏轼《答谢民师推官书》)试把这段文字翻译成白话文。


正确答案:(孔子)又说:“言辞能把意思表达清楚就够了。”至于说言辞只是为了表达清楚意思,就怀疑是不必讲究文采了,这是完全(理解)错了。寻求(描写)事物的精妙之处,好像是想捉住风、逮住影子(那样难)。能够使这些事物在心里彻底明白的人,那是千人万人中间也遇不到一人的,更何况能明白地用口说出、用笔写出的人呢?(能明白地用口说出、用笔写出)这才叫言辞能把意思表达清楚。言辞到了能把意思表达清楚(的地步),那文采的用处是说不尽的。

第7题:

“辞达而已矣。”和“言之无文,行而不远。”的作者是()。

  • A、孔子
  • B、孟子
  • C、庄子
  • D、老子

正确答案:A

第8题:

下列哪个选项是错误的()

A旬子说:“辞达而已。”

B孔子说:“言之无文,行而不远。”

C孟子说:“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

D墨子说:“论求群言之比。”要求讲究各种表达方法的比较。


B

第9题:

“言之无文,行而不远”是孔子所说,这表明古人很早就注意修辞。


正确答案:正确

第10题:

所示书教及诗、赋、杂文,观之熟矣。大略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所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态横生。孔子曰:“言之不文,行而不远。”又曰:“辞达而已矣.”夫言止于达意,即疑若不文,是大不然。求物之妙,如系风捕影,能使是物了然于心者,盖千万人而不一遇也,而况能使了然于口与手者乎?是之谓辞达。辞至于能达,则文不可胜用矣.(苏轼《答谢民师推官书》)上面这段文字提出了什么样的文学理论观点?


正确答案:苏轼在这段文字里主要是在说明和解释孔子的“辞达而已矣”这句话,他要表达的意思是说,孔子不只是要求文辞仅仅是表达意思,实则是要求质朴和文采相得益彰,即孔子曾经说过的所谓“文质彬彬”。在这段文字里苏轼还说出了另外两个文学理论观点:其一是注重文艺的自然本质,讲求创作的自然天成(行文要“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所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态横生”);其二是在主客关系上,认为在艺术思维的过程中,外界的客观物象(“物”)要转化为审美主体心中的审美形象和意象(“使是物了然于心”),并最终表现为物态化的图画和文字(“使是物了然于口与手”)

更多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