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普通高中生物教材中“能量之源——光与光合作用”的内容,确定教学重、难点。

题目
问答题
阅读普通高中生物教材中“能量之源——光与光合作用”的内容,确定教学重、难点。
参考答案和解析
正确答案: “能量之源——光与光合作用”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绿叶中色素的种类和作用。(2)光合作用的发现及研究历史。(3)光合作用的光反应、暗反应过程及相互关系。(4)影响光合作用强度的环境因素。教学难点(1)光反应和暗反应的过程。(2)探究影响光合作用强度的环境因素。
解析: 暂无解析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教材是教学内容的载体.教材分析是教学设计的一个重要环节。下列不属于化学教材分析内容要素的是(  )。

A.设计化学作业
B.挖掘教材内容的教学价值
C.把握教材的重难点
D.分析和理解教材内容

答案:A
解析:
【知识点】化学教材分析
【解析】化学作业是在分析教材的基础上设计的,不属于化学教材分析的内容要素。故本题选A。

第2题:

“细胞增殖”是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一第六章第一节的内容。如下左图为教材中“问题探讨”栏目的图片,请以此为素材,设计一个新课导入环节。如下右图为教材中“本节聚焦”栏目中的内容。请以此作为参考.并结合教材,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以及教学重难点。


答案:
解析:
(1)导入环节的教学设计:
教师投影展示象与鼠的形体对比图片,提问:象与鼠的形体差距悬殊,象的体细胞是否比鼠的体细胞大?二者形体差距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学生思考并回答:象与鼠相应器官或组织的细胞大小相似。生物体的生长是细胞分裂和细胞生长的结果,但主要因素是细胞数目的增加。顺势导入新课——细胞增殖。
教师评价学生的回答,并出示幻灯片展示动植物细胞的直径大都在20~30微米之间,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生物体大都是由许多体积很小的细胞组成的,而且细胞生长到一定程度会发生细胞分裂或者不再继续生长呢?细胞为什么不能一直生长形成大型的单细胞生物呢?
(2)教学目标以及教学重难点: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①从细胞物质交换方面模拟探究细胞不能无限长大的原因。
②说出真核细胞增殖的方式和意义。
③理解细胞周期的概念,能准确描述细胞有丝分裂各阶段的重要特征。比较动、植物细胞有丝分裂过程的异同。
④阐明有丝分裂的过程、特征和意义,尤其是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DNA的变化规律。
过程与方法:
①尝试通过模拟实验进行科学研究,进一步提高合作探究的能力,提高利用数学、物理方法处理和分析实验数据的能力。
②通过学习有丝分裂的过程以及用曲线图描述染色体、DNA的变化规律,提高观察、分析、解读图像以及绘图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形成结构与功能、局部与整体相统一的生物学思想。
②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一丝不苟的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细胞周期及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的过程。
教学难点:植物细胞有丝分裂各个时期DNA、染色体的变化规律。

第3题:

关于重点、难点与关键,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教材的重点就是教学的重点

B、教材的难点就是教学的难点

C、教材的关键就是教学的关键

D、教材的重点与难点有时可以相同


参考答案:D

第4题:

阅读普通高中生物教材中“种群数量的变化”中“种群的增长方式”的内容,设计教学思路。


正确答案: 种群的增长方式是种群数量变化中的重要内容,具体教学思路:从细菌数量增长的实例出发,让学生尝试构建数学模型,通过分析实验结果,体验数学建模过程中的质疑、不断修正假设等重要的环节,由此明确种群呈“J”型增长的条件,并列举实例分析得出自然界中种群呈指数增长是有一定时间限制的,经过一段时间后种群的增长因受到环境阻力的作用,增长曲线一般成“S”型,引导学生自主分析“S”型曲线变化的特点,并能应用相关参数解决社会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第5题:

《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关于“光与光合作用”具体要求是:掌握光合作用的光反应和暗反应过程及其相互关系。某教材沿着光合作用的发现历程,对光合作用的光反应和暗反应这两个阶段。从物质变化和能量转化的高度做深入的探讨和研究,引导学生从物质和能量转化的角度去理解光合作用的反应过程,掌握本节重点。
依据上述,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教学难点并结合教学内容,设计一个教学环节:如何突破重难点——光反应和暗反应。


答案:
解析:
(1)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①绿叶中色素的种类和作用;
②光合作用的发现和研究历史;
③光合作用的光反应和暗反应过程及相互关系;
④影响光合作用强度的环境因素。
教学难点:
①光反应和暗反应的过程;
②探究影响光合作用强度的环境因素。
(2)教学活动环节:如何突破重难点——光反应和暗反应。
①光反应阶段:
多媒体演示:类囊体上光反应的动态变化过程。
让学生观察,并阅读教材。教师引导思考:
a.光反应的部位在何处
b.光反应的条件是什么
c.色素吸收的光能有哪两个方面的用途
d.光反应中物质变化和能量变化是怎样的
e.光反应中产生的[H]和ATP到哪里去了
f.总反应式中光合作用吸收的CO2和放出的O2在光反应这个阶段中吗
教师在引导、启发学生一一思考回答问题的基础上,带人光合作用即暗反应的学习中。
②暗反应阶段:
多媒体展示:暗反应的动态过程。
学生观看,并对照课本讨论相关知识。教师随后提问有关暗反应的相关知识:
a.暗反应的场所在何处
b.暗反应的条件是什么
c.是否一定不能有光
d.反应物CO2发生了哪些变化
e.暗反应中物质变化和能量变化是怎样的 试用反应式写出物质变化。
学生讨论回答。
提示部分要点:
物质变化:a.CO2和C5反应:CO2+C5→2C3
b.C,化合物和还原氢和ATP反应:2C3+(CH2O)+C5
能量变换:ATP和还原氢中活跃化学能一有机物中稳定化学能。
在上述回答的基础上,教师进行点拨:因此,暗反应分为两个阶段:CO2的固定和CO2的还原。那么,为什么称为CO2的还原,而不能称为C3化合物的还原呢
学生思考,回答。(提示:因为暗反应是一个循环,只有二氧化碳参与了其中并且最终变成了有机物。C3生成后又消耗了,因此只相当于没有参与其中的中间物质。)
进一步追问:那么光反应与暗反应是两个完全独立的过程么 它们之间有联系吗 提示:光反应是暗反应的基础,为暗反应提供[H]和ATP。光反应停止,暗反应也随即终止。同时,如果暗反应受阻,光反应也会因产物积累而不能正常进行。
引导学生列表比较光反应和暗反应的区别和联系(两人协作进行)。

第6题:

《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关于“能量之源——光与光合作用”中“光合作用的原理和应用”的具体内容要求是:“说明光合作用以及对它的认识过程,研究影响光合作用速率的环境因素”。某教材该节教学内容首先交代了“光合作用”的定义,之后通过介绍“光合作用的探究过程”中科学家的探索思路。奠定对光合作用具体过程的知识和方法基础。紧接着详细说明了“.光合作用的过程”中物质的变化和能量的转化,然后联系农业生产实际,总结“光合作用的意义”和“光合作用原理的应用”。通过“探究环境因素对光合作用的强度的影响”的探究实验,深化对光合作用的理解和应用。最后与光合作用对比,简述“化能合成作用”,完善自养生物的营养类型。
依据上述内容。确定本节课教学目标及课时安排。


答案:
解析:
【知识点】本题考查教学目标的确定与合理的课时安排。 【参考答案】
(1)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①说明光合作用以及对它的认识过程。
②尝试探究影响光合作用强度的环境因素。
③说出光合作用原理的应用。
④简述化能合成作用。
⑤培养学生设计实验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培养语言表达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光合作用的研究历史分析,体验科学工作的方法和过程。
②经历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提出问题→建立假设→实验探究→收集和处理事实→得出结论。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通过学习科学家对光合作用原理的探究历程,使学生认同科学原理的创立是科学家在不断的观察、实验、探索和争论中建立起来的。
②认同科学家不仅要继承前人的科研成果,还要具有质疑、创新和勇于实践的科学精神与态度。
③通过学习光合作用原理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使学生增强“科学—技术—社会”的意识。课时安排:
本节内容安排2课时.拟将“光合作用的探究历程和光合作用的过程”安排—课时;“光合作用原理的应用和化能合成作用”及“探究环境因素对光合作用的强度的影响”安排一课时。

第7题:

《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中,关于“光合作用的原理和应用”的具体内容要求是“说明光合作用以及对它的认识过程”。教材主要内容有三部分:
(1)光合作用的研究历程:



(2)光合作用的过程:光反应阶段和暗反应阶段;
(3)光合作用原理的应用。
依据上述材料,确定该部分内容的三维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


答案:
解析:
(1)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①说明光合作用以及对它的认识过程。
②说出光合作用原理的应用。
③描述光反应、暗反应过程的物质变化和能量转化。
过程与方法:尝试探究影响光合作用强度的环境因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研究科学家对光合作用原理的探究过程,认同科学是在不断的观察、实验、探索和争论中前进的;认同科学家不仅要继承前人的科研成果,而且要善于吸收不同意见中的合理成分,还要有质疑、创新、勇于实践的科学精神和态度。
(2)教学重点
①光合作用的发现及研究历史。
②光合作用的光反应、暗反应过程及相互关系。

第8题:

教材是教学内容的载体,教材分析是教学设计的一个重要环节。下列不属于化学教材分析内容要素的是(  )。

A、设计化学作业
B、挖掘教材内容的教学价值
C、把握教材的重难点
D、分析和理解教材内容

答案:A
解析:
化学作业是在分析教材的基础上设计的,不属于化学教材分析的内容要素。故本题选A。

第9题:

依据《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的理念,设计高中音乐鉴赏课教学目标与教学环节。
教学对象:高中学生
教学内容:鉴赏《王大娘钉缸》
要求:
(1)设定教学目标与重难点。
(2)针对教学目标与重难点,设计具体的教学策略与过程。


答案:
解析:
【参考设计】 (1)教学目标与重难点
【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歌曲生动活泼、诙谐幽默的音乐情绪,体会歌曲的风格特征。
【过程与方法】在体验、对比、探究的活动中,感受民歌与创作歌曲的区别。
【知识与技能】了解歌曲的曲式结构,有情感地演唱歌曲。
【重点】分析作品的调式调性,有情感地演唱歌曲。
【难点】感受民歌与创作歌曲的区别。
(2)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播放豫剧《刘大哥讲话理太偏》,引出课题。
师:这是哪里的戏曲(河南)
师:今天我们再来欣赏河南的一首很有意思的歌曲,名叫《王大娘钉缸》。大家听完后谈谈自己的感受。(歌曲是一首轻松、明快、幽默、诙谐的民间歌舞曲)
(二)新课教学
1.欣赏歌曲,感受音乐的风格特征
(1)欣赏《王大娘钉缸》的视频,感受歌曲的情绪(轻松、明快、幽默、诙谐的民间歌舞曲)
(2)教师演唱,学生判断结构形式(上下两句,从整体上看,上下旬均为6个小节,彼此呼应,显得工整平衡。如果从上下句的局部看,它们的唱词与衬词部分,明显地增强了歌曲的明快、轻松、诙谐的色彩)
(3)分析鱼咬尾的曲式结构
师:每句结尾的音与开头的音一样吗这样的曲式结构是什么(鱼咬尾)
2.了解民间歌舞形式——地花鼓
(1)查阅地花鼓资料。(在河南息县、商城、固始一带,流行着一种民间歌舞形式——地花鼓。这种地花鼓多由一旦一丑合作表演。其演唱内容多为北方各地流传的生活小调。《王大娘钉缸》就是其中颇具代表性的一首歌舞曲)
(2)播放视频,了解地花鼓的表演形式。
(3)地花鼓的特点。
师:为什么老百姓很喜欢这首歌曲(地花鼓之所以受到广大老百姓的喜爱,一来是因为它真实地反映人民群众的生活,表现了老百姓的真实情感和对生活的现实性追求;二来是它的表演形式生动活泼,诙谐幽默,富于亲切感)
3.学唱歌曲
(1)学生根据视频哼唱,熟悉旋律。
(2)学生加入歌词学唱歌曲,体会生动活泼、诙谐幽默的音乐情绪。
(3)老师指挥,学生用生动活泼、诙谐幽默的音乐情绪演唱歌曲。
(三)巩固提高,对比歌曲,感受民歌与创作歌曲的区别。
提问:《王大娘钉缸》的旋律与哪首影视歌曲的旋律有相似之处
聆听《好汉歌》,与《王大娘钉缸》的旋律进行比较。初步认识:
1.民歌与创作歌曲之间的差别
民歌不受某种专业作曲技法的支配,是劳动人民自发的口头创作;其旋律和歌词并非固定不变,在长期的流传过程中会不断地得到加工而有所发展及变化;不借助于记谱法,而主要依靠人民群众口耳相传;不体现作曲者的个性特征,但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和地方风格。
2.专业音乐创作与民歌之间的关系
《王大娘钉缸》的旋律是《好汉歌》的创作素材,在一定程度上说明民歌仍然是作曲家的创作源泉之一。
(四)课堂小结
民歌就是人民的歌,是广大人民群众在社会生活实践中,经过广泛的口头传唱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和人民生活紧密地联系着的歌曲艺术,就像我们今天学习的歌曲《王大娘钉缸》一样,与人民的生活紧密相连。我希望同学们课下后以歌曲《王大娘钉缸》的旋律为基础,根据自己的生活内容为素材创编一个小歌舞表演,下节课分享。

第10题:

从()方面确定教学的重难点。 ①结合课程目标 ②结合教材内容 ③分析学生情况

  • A、①②③
  • B、①②
  • C、②③
  • D、③

正确答案:A

更多相关问题